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霜天芦飞雪
宫凤华
清少纳言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这伤了许多文人的心,而德富芦花偏爱芦滩上的芦花,欣喜于“在满潮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意外地从四周传来渔歌和摇橹声”。
一泓秋水,从《诗经》中逶逦而来,水清瘦,仿佛美人褪去了雍容的华服,换上了淡雅的素装。芦苇生水湄,水草一样清泠秀逸,秋风拨弄,发出窸窣的天籁之响。此时的芦花没有丝毫的悲戚和感伤,显得十分平静恬淡,如年过花甲的祖母,一脸的从容淡定。
芦花,银黄的絨毛,锥形的花絮,淡红中渗出微黄,轻风掠过,小棉絮般到处飘散,飘向静穆的村庄,飘向纯净的心灵。芦花怒放的芦苇则如谦恭的侍女早生华发,冬雪一样,把寥落的村庄装点得诗性而空灵。
芦花无言而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秋风飒飒,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愁绪,凝望着玉洁冰清的芦花,谛听着飕飕秋声,目光掠过潇潇秋水,心似一朵洁白的睡莲,冉冉开放。
苇叶枯黄,如疲倦的蝴蝶,又如一袭妙不可言的梦。芦花轻扬,如初冬的一场雪。起伏驿动的芦苇,顶着蓬蓬白发,如一朵朵莲花静静开放。霜后清晨,芦花上凝聚霜霰的精华,银光紫影,相映成趣。身处其境,自然想起康有为描写秋雪庵赏芦“庵在水中央,四面皆芦洲,花时月底登阁四望,如千顷白雪身于冰壶,遇风则芦花飘舞,似漫天瑞雪”。
芦花摇曳的黄昏,身姿窈窕、挎篮背篓的村妇往往到苇丛中拾柴。那颀长粗壮的芦苇在闪亮的镰刀下温馴地躺在脚边。芦苇们被背回家做成韧韧的苇篾,做成芦席,或编成篱笆。
月光下的芦花凄迷而忧伤,如妆楼颙望的少妇,美眸上淋着一层轻愁。秋水在缠绵的风中弹起古雅的琴曲,河水和水草呢喃细语,芦花摇曳翩舞,波光潋滟,夜风像戏文,起承转合,波澜起伏。夜鸟啼鸣,群鱼唼喋,令人如痴如醉,仿佛走进静穆上古。
芦苇栖居于野湖幽水、浅渚沙滩,如衣香鬓影的女子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款款走来。芦花犹如淑女,高雅、素洁,欲语还休,飞扬中透着灵性之美,柔顺中隐含着傲骨,让人心生愉悦。清俊芦苇,浅水边摇曳,俯仰起合,绿意盈盈,沾着烟水气。水边菰蒲、水蓼绿得青苍。偶有苍鹭、野鸭倏忽掠过,芦花纷扬,令人走进宋人《溪芦野鸭图》清渺的画境。
作家白落梅说:“做一个豁达的人,学会在山中插云、水中栽月。在狭窄的天地间,海阔天空;在乱世红尘里,独自清凉。”保持一颗清淡的心,像芦花一样“出世而不虚无,入世而不事功”,活出一份透彻与洒脱。
→花飘逸淡然,像一位品行高洁、内心丰盈的人,有着清新的面容和清扬的笑意,温润从容,安然若素,令我景仰一生。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啊来栽了,拔根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来采……”聆听家乡苏中民歌《拔根芦柴花》,乡愁汩汩流淌。秋风缱蜷中,远眺浅水芦花,那簇簇芦花似古典的唢呐,吹奏凄婉的歌谣,把心吹成一面鼓荡的旗。
(节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思路明晰,结构严谨,先写出芦花超凡脱俗的形象,再写到枯黄的苇叶,像蝶像梦,后来又回到雪白的芦花,如莲朵慢放,芦花芦苇尽显其美。
B. 文中的“秋水在风中弹琴”“河水和水草在呢喃细语”“夜鸟啼鸣”“群鱼唼喋”这些意象叠加营造了一种和美的氛围,烘托出月光下芦花的凄迷与忧伤。
C. 这篇文章中对秋天的芦花描写,既有无比精妙的比喻、适当的拟人等修辞手法,又有恰到好处的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可谓是既形象生动又浪漫之致。
D. 文章结尾作者引用了家乡苏中民歌《拔根芦柴花》,点明了作者汩汩流淌的乡愁,增加文章的诗意,唯美之余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小小芦花随风而飞,落地而失,为何让作者“景仰一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冉阿让侧耳细听,绝没有一点声响。
他推门,鬼鬼祟祟,提心吊胆,门在推力下,微微地动了动,他等待了一会,又推了推,门继续打开,不发出一点声音。现在,门缝已能容他身体过去,但是门旁有一张小桌子,妨碍他过去,得用力把门开得再大些,他又推了一下,这一次,一个不够润滑的铰链在黑暗中突然发出长长的嘶哑的叫声。
冉阿让吓了一跳,这铰链的声音传进他的耳朵,那样洪亮,那样巨大,不啻向他吹起了那最后审判的号声。
他停下来,浑身发抖,原先踮着脚尖,现在脚跟也落地了。他觉得,这怒气冲冲的铰链发出的可怕吼声,犹如地震,会把全屋的人震醒;那个老头就要醒来,两个老妇也要大呼大叫了,左邻右舍都来救助;不到一刻钟,消息会传遍全城,宪兵队会出动……
他呆若木鸡,不敢移动脚步。几分钟过去了,他壮胆看了看房间,丝毫没有动静,但是他心里仍旧惊恐难受,不过他没有后退,他迈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朝前走,唯恐撞了家具,他听到房间深处,传来熟睡的主教均匀而安详的呼吸声。
他忽然停下来,他已到了床边,这时,原本遮住天空的那片乌云忽然散开了,一线月光正正地照在主教的那张苍老的脸上,主教安安稳稳地睡着,一只手垂在床外,指上戴着主教的指环,多少功德都是由这只手圆满的。
冉阿让在黑暗中,呆呆地站着,望着这位全身光亮的老人,有些胆寒,谁也说不出他的心情,不过,他很激动,很震惊,但从他的姿势和面容上显露出来的,仅仅是一种奇特的犹豫神情。似乎他在两个深渊之间踌躇不定,要么击碎那头颅,要么去吻那只手。
过了一会,他缓缓地举起他的左手,脱掉帽子,又缓缓地落下,粗野的头上竖着乱蓬蓬的头发,他又陷入了沉思。
壁炉上方有一个耶稣受难十字架,在月光照映下依稀可辨,受难的耶稣仿佛向他们张开双臂,为一个人祝福,为另一个人赦罪。
突然,冉阿让重新戴上帽子,不再看主教一眼,沿着床边快步朝床头旁的模糊的壁橱走去,他举起那根铁烛台,好象要撬锁,钥匙就在锁上,他打开锁,提起那篮银器,大步穿过房间,不再小心翼翼,也顾不得会弄出声响,走进祈祷室,跨过窗台,把银器放进布袋,猛虎似的跳墙逃跑了。
……
“主教大人,”宪兵队长说,“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他走路的样子好象是个想逃跑的人,他拿着这些银器……”
主教微笑着打断他说,“他没给你们说,这是一个神甫老头送给他的吗?你们又把他带回来了?这是个误会。”
宪兵们释放了冉阿让,可他却往后退。
“真让放我走了吗?”他说,声音含糊不清,仿佛在说梦话。
“我的朋友,”主教又说,“走之前,别忘了您的烛台。拿上吧。”
冉阿让浑身颤抖,他神态迷惘,机械地接了那对银烛台。
“现在,您放心走吧,”主教又转身对宪兵们说:“诸位也可以走了。”
宪兵们走远了。
冉阿让好象要昏过去了。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对他说:“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可不要忘了啊,千万不要忘了啊!”
冉阿让想不起来他有过什么承诺,一下愣住了。主教加重了语气,接着说:“冉阿让,我的兄弟,从今后,您不再属于恶,而是属于善了,我是在赎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阴暗而堕落的思想里赎回来,交还给上帝。”
(节选自《悲惨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冉阿让一次次地用力推门,踮着脚尖走路,门铰链发出声响时停住脚步,这些细致的动作表明了冉阿让偷盗手法的娴熟,是一个惯偷。
B. “壁炉上方有一个耶稣受难十字架,在月光照映下依稀可辨,……”这样的描写营造了神圣的氛围,并且感染了冉阿让,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C. 宪兵们放了冉阿让,可他却后退,还问:“真的放我走了吗?”此时的冉阿让不相信宪兵们会放他走,因为他知道自己偷了东西,是个小偷。
D. “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主教用给予对待偷盗,用善良对待罪恶的独特方式,表现了他的仁慈和睿智。
2.“主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对冉阿让偷盗过程的叙述时,使用了“冉阿让”和“他”两种称呼,这样的相互转换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人们不再对事实感兴趣,只是追随个人感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过去,谣言主要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为主,当谣言的内容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时,它就会在一定范围快速传播。今天,互联网技术不仅重构了个体之间的关系网,而且通过“连接”和“聚合”的方式为个体赋权,使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海量信息借助互联技术“井喷”式地传播开来。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服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目前我国网民群体中青少年网民所占比重较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网民所占比重较小,网民往往容易被一些煽动性较强的网络谣言所蒙蔽,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参与网络谣言传播。同时,受从众心态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虛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因此,阻断网络谣言,既要靠技术手段屏蔽谣言,也要深入探究网络谣言传播背后的网民心理、社会心理。
(选自解冰《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须双管齐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个人的情感和信念取代了客观事实,左右着舆论的走向。
B. 互联网技术重构个体之间的关系网,甚至通过某些方式为个体赋权,使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
C. 用户利用虚假新闻过滤工具,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进而阻断网络谣言的传播,从而减少网络谣言。
D. 从众心态促使很多网民在明知信息虚假的情况下,仍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为了宣泄情绪散布谣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解释了“后真相”的概念,不仅巧妙地引出了本文的论题,也为后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背景。
B. 将谣言的口耳传播方式与互联网技术传播方式进行对比,意在论述互联网技术能使谣言产生更大的影响。
C. 第四段列举脸谱公司将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控制谣言传播是可行的。
D. 围绕有效应对网络谣言的方式手段,文章逐层论述了不同时代网络谣言传播的方式,并且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真相时代,人们对事实真相不再感兴趣,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可见谣言的内容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才会被传播。
B. 如果我国网民心理、知识等方面的素质提高了,能够判断出网络谣言内容的虚假性,就能够避免网络谣言的出现。
C. 在网络谣言问题中,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加快了谣言传播的速度,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
D. 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由此带来的启示:应注重对网络谣言传播背后的社会心理的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在一些社交平台,如微信、QQ上,常出现需要投票的情况。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信息:“XX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给XX投票。”实际上这些活动大多意义不大;而即使是非常严肃的比赛,也常常依靠网络投票确定“最佳人气奖”。面对投票,有人说它能够反映选手的实力,有人说这给好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还有人说这是主办方和媒体在谋求私利。其实,这一问题涉及到媒介、人的交往状态、人的存在状态等深刻议题。
你怎样看待网络投票及其在当下显示的深刻性?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观点。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文字是第三季诗词大会结束后,记者专访诗词亚军彭敏时,彭敏所说的一段话。但是他的感悟未必适合每一个人。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我是一个风险偏好者,如果不是我的这个性格的话,就不会有命运的转机。性格里有这种敢闯的基因,如果你已经历了一千次的失败,但最后绝对会成功,这时你的机会就来了。其实我参 加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这个年纪来讲,也是一件冒险的事。一般来说 30 多岁的人不说功成名就,生活也相对平稳,不会和一帮初中生高中生比诗词,不会和 90 后各种比拼,一不小心还会被斩于马下,输了的话影响心情。但是我不折腾的话,是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在哪里的。
①如果不是风险偏好这个性格,未必不会有后面的转机。
②_______
③________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苏武牧羊,持节出使,臣心一片“磁针石”,告诉我们要忠于祖国。
材料:
担当 法治 出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弃医从文 革故鼎新 有法可依 鞠躬尽瘁 规矩方圆 承前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