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人们不再对事实感兴趣,只是追随个人感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过去,谣言主要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为主,当谣言的内容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时,它就会在一定范围快速传播。今天,互联网技术不仅重构了个体之间的关系网,而且通过“连接”和“聚合”的方式为个体赋权,使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海量信息借助互联技术“井喷”式地传播开来。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服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目前我国网民群体中青少年网民所占比重较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网民所占比重较小,网民往往容易被一些煽动性较强的网络谣言所蒙蔽,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参与网络谣言传播。同时,受从众心态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虛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因此,阻断网络谣言,既要靠技术手段屏蔽谣言,也要深入探究网络谣言传播背后的网民心理、社会心理。

(选自解冰《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须双管齐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个人的情感和信念取代了客观事实左右着舆论的走向。

B. 互联网技术重构个体之间的关系网甚至通过某些方式为个体赋权使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

C. 用户利用虚假新闻过滤工具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进而阻断网络谣言的传播从而减少网络谣言。

D. 从众心态促使很多网民在明知信息虚假的情况下仍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为了宣泄情绪散布谣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解释了“后真相”的概念不仅巧妙地引出了本文的论题也为后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背景。

B. 将谣言的口耳传播方式与互联网技术传播方式进行对比意在论述互联网技术能使谣言产生更大的影响。

C. 第四段列举脸谱公司将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控制谣言传播是可行的。

D. 围绕有效应对网络谣言的方式手段文章逐层论述了不同时代网络谣言传播的方式并且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真相时代人们对事实真相不再感兴趣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可见谣言的内容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才会被传播。

B. 如果我国网民心理、知识等方面的素质提高了能够判断出网络谣言内容的虚假性就能够避免网络谣言的出现。

C. 在网络谣言问题中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加快了谣言传播的速度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

D. 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由此带来的启示应注重对网络谣言传播背后的社会心理的分析。

 

1.B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过于绝对,原文为“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C项,夸大作用,原文为“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D项,误解文意,原文“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逐层论述”错。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受从众心态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分析,表述过于绝对,“就能够避免网络谣言的出现”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在一些社交平台,如微信、QQ上,常出现需要投票的情况。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信息:“XX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给XX投票。”实际上这些活动大多意义不大;而即使是非常严肃的比赛,也常常依靠网络投票确定“最佳人气奖”。面对投票,有人说它能够反映选手的实力,有人说这给好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还有人说这是主办方和媒体在谋求私利。其实,这一问题涉及到媒介、人的交往状态、人的存在状态等深刻议题。

你怎样看待网络投票及其在当下显示的深刻性?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观点。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是第三季诗词大会结束后,记者专访诗词亚军彭敏时,彭敏所说的一段话。但是他的感悟未必适合每一个人。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我是一个风险偏好者,如果不是我的这个性格的话,就不会有命运的转机。性格里有这种敢闯的基因,如果你已经历了一千次的失败,但最后绝对会成功,这时你的机会就来了。其实我参 加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这个年纪来讲,也是一件冒险的事。一般来说 30 多岁的人不说功成名就,生活也相对平稳,不会和一帮初中生高中生比诗词,不会和 90 后各种比拼,一不小心还会被斩于马下,输了的话影响心情。但是我不折腾的话,是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在哪里的。

①如果不是风险偏好这个性格,未必不会有后面的转机。

_______

________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苏武牧羊,持节出使,臣心一片“磁针石”,告诉我们要忠于祖国。

材料:

担当   法治   出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弃医从文   革故鼎新   有法可依   鞠躬尽瘁  规矩方圆   承前启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个动荡的大时代。公元前520年,周景王还没安排好王室的继承大事就撒手人寰了,留下王子们      。王子猛被贵族大臣拥戴登上王位,号称周悼王,一向受宠的王子朝攻击并杀了他,自立为王。4年后,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敬王。王子朝见      ,就携带大量周室典籍向南投奔楚国而去,(      ),如老子,可能辞官,也可能同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录:“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因为手中拥有象征周朝王权的典籍,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刺杀了王子朝。有人推测,此事或许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为代价,拒绝交出典籍。从此,这批价值连城的典籍      ,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

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2500年来,没有人追问过这批无价之宝的下落,甚至对此事也是      。王子朝“奔楚”到达的是西鄂,他死后也葬在了这里。王子朝的冢是否还在,失踪的典籍会不会随他一起深藏在这一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动干戈   明日黄花   无影无踪   无人问津

B. 同室操戈   大势已去   无影无踪   无人问津

C. 大动干戈   明日黄花   杳无音信   门可罗雀

D. 同室操戈   大势已去   杳无音信   门可罗雀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行者中除了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外,还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

B. 随行者中除了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外,还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

C. 随行者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更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

D. 随行者中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还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认为自己仍然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B. 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C. 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周王的合适人选的继位正统,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继位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D. 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适合正统的继位,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中,作者李煜面对江山易主,人事皆非的现实却不敢明言,勾起无穷幽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以外出郊野为喻,阐述目标小则对外物的依赖和凭借也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