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路十七号王虹莲 ①她和他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路十七号王虹莲

①她和他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村上的男人几乎全出去打工了,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②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来的信和寄的钱,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钱,或多或少。

③收到他的信的时候,她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④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是碎石铺满的小路,他们这里的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阳台的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不觉得苦。他说住的地方能听到悠扬的钢琴声,她还听他说起过麦当劳,以前,她只是听说过那种美式快餐,他在信中说:“什么时候来了,我带你去吃。”

⑤于是她的想象就更加完美了,甚至出现了小说里的场景,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那围墙上爬满了青藤吗?这种想象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⑥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去了,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来吧。

⑦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

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点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起来。他离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疯了。毕竟是新婚离开的啊,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

⑨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终于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可她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于是就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了警察,警察说:“在郊区呢,离城里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简易棚子的就是!”

她终于看到一个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一个简陋的木牌子,上面粘着水泥和白灰;她看到了那简陋的房子,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阳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那一排房子,都是临时搭建的,”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如果你再不来,就看不到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里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没办法回家了。”

她哭了,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想起他说过的海南旅游,想起他说过的公司和钢琴声,想起他说过带她去吃麦当劳。她敢断定,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他从来没有吃过麦当劳!

没有进屋去找他,她又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常吃。”

她含着眼泪吃完了那个叫汉堡的东西,一个小小的汉堡,要卖十块钱。吃完了,她说:“不如红薯粥好吃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说自己的公司多好,说住的房子很漂亮……他一直说着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了眼泪,最后,她握住了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应该叫阳光路。”

她一直没有说去过阳光路十七号,那是她心底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题“阳光路十七号”是小说行文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

B. 小说结构严谨,前后互相照应。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C. 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但妻子却不能理解丈夫的善意,并为此感到心酸。

D. 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3.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

 

1.C 2.内容上本段写的是妻子想象中的阳光路十七号,表现出妻子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美好情怀;结构上与下文现实中的阳光路十七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们之间深挚的爱。 3.①那里的条件极差,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她感到心疼,这让她心酸。 ②丈夫怕她担心才把那里描绘得非常美好,才把生活说得非常惬意,这让她感到幸福,因为她借此发现了丈夫的体贴与真爱。 ③她把去阳光路十七号找丈夫而发现了真相的事藏在心里,不向丈夫透露。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但妻子却不能理解丈夫的善意,并为此感到心酸”中“并为此感到心酸”说法不正确,让妻子感到心酸的不是丈夫的善意的谎言而是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故选C。 2.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⑤段的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中重要段落作用能力。把握文章段落作用,仔细阅读所要把握作用的段落,整体了解文段内容,然后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本题,第⑤段的作用也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仔细阅读第⑤段,可知本段主要写妻子在读了丈夫信中所说的阳光路十七号情景后,进行想象,描写妻子想象中的阳光路十七号,想象中表现妻子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美好情怀。这想象中的阳光路十七号景象与下文妻子去城里亲眼看到的阳光路十七号真实情形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战服与妻子之间深挚的爱。 3.试题分析:题干是“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是考查学生分析划线句子含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理解,把句子放在文中去深入的分析,那里的条件极差,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她感到心疼,这让她心酸;丈夫怕她担心才把那里描绘得非常美好,才把生活说得非常惬意,这让她感到幸福,因为她借此发现了丈夫的体贴与真爱;她把去阳光路十七号找丈夫而发现了真相的事藏在心里,不向丈夫透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钟声”意象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助兴,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后一层意义的钟声,逐渐具有了较丰富的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这就是西方哲学家所感悟的钟声所暗示的“精神时间”。在中国古代,钟声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寂的钟声”。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他的《过香积寺》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佛教所说的“空寂”,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都源于宗教,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 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作为某种庆典助兴的音乐。

C. 在西方,钟声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在中国,“钟声”既是宗教乐声也用于庆典。

D. 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精神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文化里,钟声能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同时还蕴含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是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B. 钟声在中国文化中不仅能提示自然时间,还能展示生命在时光中消逝、磨损的一面。

C. 中国古代诗人诗里的钟声,往往含有宗教的精神情感意味,但也具有特定的审美属性。

D. 王维的《过香积寺》,以钟声为意象,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氛围,传递出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召唤人们皈依空寂的世界本原。

3.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一项是

A.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

B.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C.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白居易《长恨歌》)

D.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为五斗米折腰。

宁死不屈。

读了上面的俗语、成语,请结合你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要鲜明。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沉迷需要各方面尽心尽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家长重视,就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比如营造了良好家庭环境,中小学生就能健康成长了。家庭要发挥好第一个课堂作用,父母要承担起第一任老师职责。因此,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素质教育就无后顾之忧了。

①家长重视,不一定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久前,著名导演张艺谋接受了一家外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的专访。记者问:“___?”张艺谋仔细思考了一下,认真地对记者说:“我的财富只有一架旧式照相机。……18岁那年,我迷上了摄影,可当时家里连吃饭都困难。我瞒着家里偷偷去卖血,一连卖了5个月的血,____。凭着那架相机给我的艺术积累,1978年我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所以不管到哪里,我一直保留着它,_____。”

 

查看答案

小红原与小华约好一起去踏春,却因吃错东西、腹泻无法前往,于是她给同学发了条微信。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我今天不去踏春了!

B. 我偶染贵恙,无法出游,深表歉意!

C. 我吃错东西了,现在还在腹泻,真不走运!

D. 我腹泻不能去踏春了,实在抱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