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与巴基斯坦都处在蓬勃...

(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与巴基斯坦都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在这两个国家,人们都在努力融入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追赶标新立异、令人炫目的新技术,也都渴望回归亲情、乡情和东方文化的根基。

②节假日的打折促销活动容易吸引大量用户进行消费,而销售额的激增容易导致消费市场出现许多鱼龙混杂的商品

③从2015年开始,随着全国通关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售卖各种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进口商品的保税店一下火了起来,全国各地四处开花,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④对于美国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中方也作出回应称:望美方莫自作聪明,否则只会自食其果。同时,中国商务部也指出,已收到美方希来北京进行经贸问题磋商的信息,中方对此表示欢迎。

⑤“抗日神剧”为何层出不穷?这其中可能确有一些是因为创作人员对历史认识不清、积淀不够等造成的“无心之失”,但大部分可能还是为了吸引眼球。

⑥在暴利的诱惑之下,资本趋之若鹜。很多城市,炒房团翻云覆雨,通过一系列手法,将房价炒高,然后迅速卷钱而走。

A. ①②④    B. ①②⑥    C. ②⑤⑥    D. ②③④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标新立异: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标新立异指的是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不符合语境,应改为“日新月异”。②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符合语境。③琳琅满目,意思为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符合语境。④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符合语境。⑤层出不穷,层,一个接一个不中断。意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符合语境。⑥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不符合语境。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客夜与故人偶集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②翻疑:反而怀疑。翻,义同“反”。③寒蛩:深秋

的蟋蟀。④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

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定评。

B.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山”两字点出此处山中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C. 王维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D.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写的是诗人在家与同乡的如约聚会,实属难得。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

E. “相留畏晓钟”的“畏”字运用得恰到好处。“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2.这两首唐诗写的都是时令已值清秋或晚秋的景物,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的秋景特点及烘托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译注·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 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

C. 庠序,都是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D. 孝悌,“孝” 指孝敬父母;“悌”指爱护弟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多了。

B. 孟子认为“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C.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王无罪岁”是孟子劝勉梁惠王要抛弃虐政,施行仁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D. 本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句式整齐,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2000年3月4日,在上海华东医院,已与癌症搏斗了30多年的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女士与世长辞了。同五年前逝去的丈夫——著名生物学家曹天钦一样,她遗嘱中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是中国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谢曹两家是世交,谢希德与曹天钦青梅竹马,抗战爆发前,谢家从燕京迁往福建,两人鱼雁传书,联系不断。

谢希德从小体弱多病。1938年,17岁的谢希德患了股关节结核,她在病床上躺了整整四年,每天都坚持学英文、读书。病愈后,谢希德落下了终身残疾——她右侧的股关节已损坏,右腿从此不能弯曲。

不久,这个纤弱的、行走艰难的东方女子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扎实的英语基础,考入了厦门大学物理系。

1946年春,曹天钦赴英深造。走之前,他前往福建看望恋人,并正式向谢希德求婚。尽管她因病留下了残疾,可在曹天钦的眼里依然美丽如初。1951年,这对有情人双双学有所成:谢希德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曹天钦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学位。

当时,美国已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1951年下半年,杜鲁门政府宣布:凡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准许返回新中国!曹天钦和谢希德认为,学成归国,报效中华,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谢希德以结婚为由,从美国去英国,并在英国举行婚礼。

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决定返回祖国。当时已在南洋的谢父极力反对他们回国,希望女儿女婿留在国外从事科研。一边是谢父的反对,另一边是祖国的召唤,面对两难抉择,曹天钦和谢希德最终选择了祖国。1952年秋天,他们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没料到,此次与老父亲一别,要再相见已绵绵无期。几十年后,她曾对一位朋友说:“我此生最大的憾事,就是父亲一直不满意我的婚姻。但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拥有相濡以沫的丈夫和美满温馨的家庭。”

谢希德的大部分岁月是在复旦校园里度过的。1966年,她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当时“文革”已经开始,手术后不到一个月,“造反派”就强令她出院,回学校接受批斗。“造反派”给她规定了每天到校的时间。一天,在拥挤中上汽车时,她伤口破裂,疼得她大汗淋漓。为了准时到校,谢希德不再乘车了,每天拖着残腿步行到校。

即使如此,她依然牵挂着科研,也就是在那时,她的科研方向开始由“固体物理”转向了“表面物理”。

1977年8月,谢希德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随后又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尽管她身居高位,但在复旦人的心目中,她依然是一位平等待人的良师益友,是可敬可爱的老太太。她不厌其烦地为许多学生和同事纠正论文及信件中的英语拼写错误;她每次去北京开会,总要给爱集邮的同事寄首日封;她喜欢看足球,世界杯赛刚开始转播,她就把儿子班上的球迷请到家里来看电视……

如今,谢先生走了,她用她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熟悉她的人,她是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选自张联《新浪博客》2013年3月4日)

(相关链接)

①复旦大学80年代初出国的学者,大部分是由谢希德送出去的。那时“文革”刚结束,当许多人还对“外国”两个字避之惟恐不及时,谢希德却毫不犹豫与国外积极联系,把复旦师生送到国外去深造。后来据海外许多学者反映,也是从那时起他们才突然接触到许多复旦学者,长期以来“与世隔绝”的复旦因此在国际上声名鹊起。“送师生出去,让知识回来”,谢希德送出去的师生几乎在留学期满后都回到祖国,并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国家的栋梁。

(选自《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

②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938年,17岁的谢希德患了股关节结核,每天都坚持学英文、读书,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扎实的英语基础,当年就考入了厦门大学物理系。

B. 曹天钦和谢希德认为,学成归国,报效中华,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谢希德以结婚为由,从美国去英国,并在英国举行婚礼。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决定返回祖国。

C. 复旦大学80年代初出国的学者,大部分是由谢希德送出去的。谢希德送出去的师生几乎在留学期满后都回到祖国,并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国家的栋梁。

D. 谢希德认为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拥有相濡以沫的丈夫和美满温馨的家庭。她同丈夫曹天钦一样,都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开头写谢希德的辞世及遗嘱,这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开头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也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B. 新中国成立后,谢希德的父亲极力反对谢希德回国,一是担心她和曹天钦分居两地;二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C. 谢希德在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编委的时候,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表明了谢希德求真的科学态度。

D. 谢希德虽然体弱多病,但毅力惊人,科研方向专一,几十年研究“固体物理”,取得了丰硕成果。

E. 一般来说,“先生”是用来称呼男性的。本文作者在文末把女科学家谢希德称为“谢先生”,这里说明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失误。

3.本文称谢希德为“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你认为依据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哑巴

王中华

哑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震雷。据说他出生那日,好好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那天儿降生,娘却离世,而爹正好五十岁。

震雷2岁大时,还不会说话。爹把朝鲜战场上生死与共的战友,也是他唯一的朋友张医师找来。张医师让孩子张嘴,看后说:“一切正常。”当爹的心才落下。

哑巴读书了。每天放学,辫子女孩手举小红旗,身后是一长溜的小人儿,像跟着一群欢快的小鸭子。而哑巴总是排在最后,因为同学欺他不会说话。

爹病了,张医生来看望。他俩在里屋坐了半天。临走时,他对哑巴说:“叔后天要随医疗队去非洲援外,明天是星期六,记住,你一定要带爹去医院看病,否则他可能终身瘫痪。”

清晨,哑巴挽着爹的手,爹步履维艰,突然整个人就斜倒在树丛里了。爹嘴歪了,不能说话,身子沉得像一块铁。有女士走来,哑巴跟在后面,喉咙却发不出音。他重新回到爹身旁,接着又掉头跑向路口……

“咕──”是出租车的刹车声。司机见男孩不说话,踩油门,又走了。望着远去的车影,男孩的身子在颤抖。

“咕──”又一辆车停住了。司机看了一眼男孩,刚要踩油门,这时,孩子整个脸涨得像柿子一样红,然后嘴里挤出“爸爸”两字。

“你说什么?”司机觉得有些怪。孩子又无话了。他无奈地摇摇头,正要离去时,孩子再次满脸通红,说:“他病了。”

“你爹患的是急性脑中风,幸亏送医院早!”张医生赶到医院,跟哑巴说。然后,他就下一步治疗向医生、护士,甚至连送饭的阿姨一一做了交代。他还为哑巴请了三个月的停学假,因为他明天就要出国去了。

第二天早晨,哑巴早早地坐在爹的床头。送饭阿姨来了。“早饭有馒头、稀饭、面条……想吃啥?”阿姨心急地问。哑巴屏住呼吸望着爹微动无声的嘴唇,好久才涨红着脸说:“稀饭。”

第三天,说话仍是满脸通红。

第七天,送饭阿姨笑嘻嘻说:“你儿这个传话筒,这周能说好几个词了。”爹的脸瞬间浮现出幸福的喜悦,然后舔了舔嘴唇,似乎能说话了。

“不过啊,”阿姨继续说,“其实有的哑巴是说话太少,你儿如果像现在这样,坚持十年,肯定说话顶呱呱。”他脸色突然凝重起来,眼前浮现出朝鲜战场乌云滚滚的往事:一位原先能说能笑的孩童,因看见爹妈被燃烧弹烧死后,就不再说话,以后真成了哑巴儿。

哑巴话虽不多,但哑巴说话的传闻远远胜过他说过的话。

那一年,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听说哑巴会说话了?”

以后是:“听说哑巴会说很多的话。”

再后来成了:“哑巴越来越会说话了。”

高中毕业那年,哑巴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进行的演讲,让全校师生喝彩不止。

这一天,一位军人模样的汉子朝哑巴家走去,他是援外九年的张医生。当他紧紧握住对方手时,哑巴爹也激动地站起来。稍后,张医生问:“老哥,这些年可好?听说哑巴儿能说话了?”

对方一阵沉默,接着还是沉默。

“老哥!”张医生重新站起来。“请说话啊!”他祈求道。

对方张了张嘴,然后屏气,脸渐渐变红,接着喉咙里发出一阵含糊短促的“呵……呵……”声,像是喉咙含着两记滚动的闷雷,光有嗡嗡的滚动,却始终没有雷爆声。

“老哥!”张医生颤颤地叫了一声。

对方又痛苦地像刚才一样试了一遍,然后苦涩地摇头笑了一笑。

“老哥啊,”这位在朝鲜战场上曾一天掩埋14位战友都不落泪的汉子哭了,“我们不是曾经商量好,等哑巴会说话,我们就不再演戏,你马上就过正常人的生活吗……老哥啊,你怎么自己反成哑巴了呢……是我害了你啊……这让我怎么跟死去的嫂子交代呀……”

此时,哑巴儿立在院门口,他怀抱奖状证书,望着父辈的两个背影,天没下雨,但他的泪水如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 年15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张医师让孩子张嘴,给孩子检查完后说:“一切正常。”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是为了安慰哑巴的老爹。

B. 张医师来看望生病的老爹,“他俩在里屋坐了半天”,与下文的“爹的脸瞬间浮现出幸福的喜悦,然后舔了舔嘴唇,似乎能说话了。”这两处细节都表明老爹是在装病。

C. 张医师“就下一步治疗向医生、护士,甚至连送饭的阿姨一一做了交代”,并为哑巴请了三个月的停学假,由此可见张医师是个心思细密,考虑周全的人。

D. 小说的结局写老爹为了让哑巴学会说话,自己反倒成了哑巴,这样的情节安排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又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小说中的张医师这个人物在行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老爹为了孩子能够说话装了九年哑巴,你认可老爹的做法吗?请结合文本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