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2000年3月4日,在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2000年3月4日,在上海华东医院,已与癌症搏斗了30多年的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女士与世长辞了。同五年前逝去的丈夫——著名生物学家曹天钦一样,她遗嘱中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是中国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谢曹两家是世交,谢希德与曹天钦青梅竹马,抗战爆发前,谢家从燕京迁往福建,两人鱼雁传书,联系不断。

谢希德从小体弱多病。1938年,17岁的谢希德患了股关节结核,她在病床上躺了整整四年,每天都坚持学英文、读书。病愈后,谢希德落下了终身残疾——她右侧的股关节已损坏,右腿从此不能弯曲。

不久,这个纤弱的、行走艰难的东方女子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扎实的英语基础,考入了厦门大学物理系。

1946年春,曹天钦赴英深造。走之前,他前往福建看望恋人,并正式向谢希德求婚。尽管她因病留下了残疾,可在曹天钦的眼里依然美丽如初。1951年,这对有情人双双学有所成:谢希德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曹天钦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学位。

当时,美国已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1951年下半年,杜鲁门政府宣布:凡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准许返回新中国!曹天钦和谢希德认为,学成归国,报效中华,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谢希德以结婚为由,从美国去英国,并在英国举行婚礼。

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决定返回祖国。当时已在南洋的谢父极力反对他们回国,希望女儿女婿留在国外从事科研。一边是谢父的反对,另一边是祖国的召唤,面对两难抉择,曹天钦和谢希德最终选择了祖国。1952年秋天,他们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没料到,此次与老父亲一别,要再相见已绵绵无期。几十年后,她曾对一位朋友说:“我此生最大的憾事,就是父亲一直不满意我的婚姻。但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拥有相濡以沫的丈夫和美满温馨的家庭。”

谢希德的大部分岁月是在复旦校园里度过的。1966年,她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当时“文革”已经开始,手术后不到一个月,“造反派”就强令她出院,回学校接受批斗。“造反派”给她规定了每天到校的时间。一天,在拥挤中上汽车时,她伤口破裂,疼得她大汗淋漓。为了准时到校,谢希德不再乘车了,每天拖着残腿步行到校。

即使如此,她依然牵挂着科研,也就是在那时,她的科研方向开始由“固体物理”转向了“表面物理”。

1977年8月,谢希德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随后又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尽管她身居高位,但在复旦人的心目中,她依然是一位平等待人的良师益友,是可敬可爱的老太太。她不厌其烦地为许多学生和同事纠正论文及信件中的英语拼写错误;她每次去北京开会,总要给爱集邮的同事寄首日封;她喜欢看足球,世界杯赛刚开始转播,她就把儿子班上的球迷请到家里来看电视……

如今,谢先生走了,她用她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熟悉她的人,她是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选自张联《新浪博客》2013年3月4日)

(相关链接)

①复旦大学80年代初出国的学者,大部分是由谢希德送出去的。那时“文革”刚结束,当许多人还对“外国”两个字避之惟恐不及时,谢希德却毫不犹豫与国外积极联系,把复旦师生送到国外去深造。后来据海外许多学者反映,也是从那时起他们才突然接触到许多复旦学者,长期以来“与世隔绝”的复旦因此在国际上声名鹊起。“送师生出去,让知识回来”,谢希德送出去的师生几乎在留学期满后都回到祖国,并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国家的栋梁。

(选自《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

②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938年,17岁的谢希德患了股关节结核,每天都坚持学英文、读书,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扎实的英语基础,当年就考入了厦门大学物理系。

B. 曹天钦和谢希德认为,学成归国,报效中华,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谢希德以结婚为由,从美国去英国,并在英国举行婚礼。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决定返回祖国。

C. 复旦大学80年代初出国的学者,大部分是由谢希德送出去的。谢希德送出去的师生几乎在留学期满后都回到祖国,并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国家的栋梁。

D. 谢希德认为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拥有相濡以沫的丈夫和美满温馨的家庭。她同丈夫曹天钦一样,都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开头写谢希德的辞世及遗嘱,这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开头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也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B. 新中国成立后,谢希德的父亲极力反对谢希德回国,一是担心她和曹天钦分居两地;二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C. 谢希德在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编委的时候,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表明了谢希德求真的科学态度。

D. 谢希德虽然体弱多病,但毅力惊人,科研方向专一,几十年研究“固体物理”,取得了丰硕成果。

E. 一般来说,“先生”是用来称呼男性的。本文作者在文末把女科学家谢希德称为“谢先生”,这里说明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失误。

3.本文称谢希德为“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你认为依据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1.A 2.AC 3.①坚强,一生都在与病魔作不屈不挠的抗争;②好学,患病残疾仍刻苦攻读并最终学有所成;③爱国,冲破政治和家庭的重重阻力,回归并报效祖国;④敬业,事业上敬业爱岗;⑤和善,生活中待人和善,关爱周围的人;⑥无私,死后捐献遗体,一生无所保留。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当年就考入了厦门大学物理系”错。原文“1938年,17岁的谢希德患了股关节结核,她在病床上躺了整整四年。”后“不久……考入了厦门大学物理系。”故选A。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一是担心她和曹天钦分居两地”错,原文无此内容,是无中生有;D项,“科研方向专一,几十年研究‘固体物理’”错,原文是“文革”开始后,她的科研方向开始由“固体物理”转向了“表面物理”;E项,一般来说,“先生”是用来称呼男性的。但也有特例,比如像宋庆龄先生和冰心先生这样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对这些被尊敬的女性,约定成俗,一般不称女士而称先生,这也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处之一。故选AC。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要求探究称谢希德为“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的理由,实际就是分析人物的品质,答题时首先梳理文中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概括,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一生都在与病魔作不屈不挠的抗争”“患病残疾仍刻苦攻读并最终学有所成”“冲破政治和家庭的重重阻力,回归并报效祖国”“事业上敬业爱岗”“生活中待人和善,关爱周围的人”“死后捐献遗体,一生无所保留”等情节概括“坚强”“好学”“爱国”“敬业”“和善”“无私”等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哑巴

王中华

哑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震雷。据说他出生那日,好好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那天儿降生,娘却离世,而爹正好五十岁。

震雷2岁大时,还不会说话。爹把朝鲜战场上生死与共的战友,也是他唯一的朋友张医师找来。张医师让孩子张嘴,看后说:“一切正常。”当爹的心才落下。

哑巴读书了。每天放学,辫子女孩手举小红旗,身后是一长溜的小人儿,像跟着一群欢快的小鸭子。而哑巴总是排在最后,因为同学欺他不会说话。

爹病了,张医生来看望。他俩在里屋坐了半天。临走时,他对哑巴说:“叔后天要随医疗队去非洲援外,明天是星期六,记住,你一定要带爹去医院看病,否则他可能终身瘫痪。”

清晨,哑巴挽着爹的手,爹步履维艰,突然整个人就斜倒在树丛里了。爹嘴歪了,不能说话,身子沉得像一块铁。有女士走来,哑巴跟在后面,喉咙却发不出音。他重新回到爹身旁,接着又掉头跑向路口……

“咕──”是出租车的刹车声。司机见男孩不说话,踩油门,又走了。望着远去的车影,男孩的身子在颤抖。

“咕──”又一辆车停住了。司机看了一眼男孩,刚要踩油门,这时,孩子整个脸涨得像柿子一样红,然后嘴里挤出“爸爸”两字。

“你说什么?”司机觉得有些怪。孩子又无话了。他无奈地摇摇头,正要离去时,孩子再次满脸通红,说:“他病了。”

“你爹患的是急性脑中风,幸亏送医院早!”张医生赶到医院,跟哑巴说。然后,他就下一步治疗向医生、护士,甚至连送饭的阿姨一一做了交代。他还为哑巴请了三个月的停学假,因为他明天就要出国去了。

第二天早晨,哑巴早早地坐在爹的床头。送饭阿姨来了。“早饭有馒头、稀饭、面条……想吃啥?”阿姨心急地问。哑巴屏住呼吸望着爹微动无声的嘴唇,好久才涨红着脸说:“稀饭。”

第三天,说话仍是满脸通红。

第七天,送饭阿姨笑嘻嘻说:“你儿这个传话筒,这周能说好几个词了。”爹的脸瞬间浮现出幸福的喜悦,然后舔了舔嘴唇,似乎能说话了。

“不过啊,”阿姨继续说,“其实有的哑巴是说话太少,你儿如果像现在这样,坚持十年,肯定说话顶呱呱。”他脸色突然凝重起来,眼前浮现出朝鲜战场乌云滚滚的往事:一位原先能说能笑的孩童,因看见爹妈被燃烧弹烧死后,就不再说话,以后真成了哑巴儿。

哑巴话虽不多,但哑巴说话的传闻远远胜过他说过的话。

那一年,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听说哑巴会说话了?”

以后是:“听说哑巴会说很多的话。”

再后来成了:“哑巴越来越会说话了。”

高中毕业那年,哑巴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进行的演讲,让全校师生喝彩不止。

这一天,一位军人模样的汉子朝哑巴家走去,他是援外九年的张医生。当他紧紧握住对方手时,哑巴爹也激动地站起来。稍后,张医生问:“老哥,这些年可好?听说哑巴儿能说话了?”

对方一阵沉默,接着还是沉默。

“老哥!”张医生重新站起来。“请说话啊!”他祈求道。

对方张了张嘴,然后屏气,脸渐渐变红,接着喉咙里发出一阵含糊短促的“呵……呵……”声,像是喉咙含着两记滚动的闷雷,光有嗡嗡的滚动,却始终没有雷爆声。

“老哥!”张医生颤颤地叫了一声。

对方又痛苦地像刚才一样试了一遍,然后苦涩地摇头笑了一笑。

“老哥啊,”这位在朝鲜战场上曾一天掩埋14位战友都不落泪的汉子哭了,“我们不是曾经商量好,等哑巴会说话,我们就不再演戏,你马上就过正常人的生活吗……老哥啊,你怎么自己反成哑巴了呢……是我害了你啊……这让我怎么跟死去的嫂子交代呀……”

此时,哑巴儿立在院门口,他怀抱奖状证书,望着父辈的两个背影,天没下雨,但他的泪水如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 年15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张医师让孩子张嘴,给孩子检查完后说:“一切正常。”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是为了安慰哑巴的老爹。

B. 张医师来看望生病的老爹,“他俩在里屋坐了半天”,与下文的“爹的脸瞬间浮现出幸福的喜悦,然后舔了舔嘴唇,似乎能说话了。”这两处细节都表明老爹是在装病。

C. 张医师“就下一步治疗向医生、护士,甚至连送饭的阿姨一一做了交代”,并为哑巴请了三个月的停学假,由此可见张医师是个心思细密,考虑周全的人。

D. 小说的结局写老爹为了让哑巴学会说话,自己反倒成了哑巴,这样的情节安排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又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小说中的张医师这个人物在行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老爹为了孩子能够说话装了九年哑巴,你认可老爹的做法吗?请结合文本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学期,同学们阅读了«史记»的精彩篇章,了解了不少历史人物。比如蔺相如、申包胥、信陵君、程婴、鲍叔牙、鲁仲连、毛遂、孙膑、荆轲、项羽等,这些人物的言行和事迹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请从中选择两个或三个你印象深刻的人物,结合他们的事迹或精神,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要求:(1)选好人物,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2)选好角度,自拟标题;(3)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从«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1)符合原著故事情节;(2)语言简练生动;(3)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仰视与俯视往往是并存的。常常仰视人的人,在另一种场合,必定会居高临下、仗势欺人;常常俯视人的人,在另一些对象面前, ①   。平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平视,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平视,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平视是世界的需要,国与国平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平的世界。 ② ,人与人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平视是自我的需要,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 ③ 。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中国文学名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上阕从重要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物阜民丰的人文景观等方面表现钱塘繁华,其中对西湖的描摹尤为生动。

B. 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融在一起。

C. 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以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D.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全词淡淡叙来,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