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孙少平已经在黄原度过近两个月的时光,过几天就是大暑,天气开始热起来了。
两个月来,少平一直在阳沟大队曹书记家做活。书记两口子知道他原来是个教师后,对他比一般工匠都要尊重一些,还让他们领工的亲戚不要给他安排最重的活。这使孙少平对他做活的这家人产生了某种爱戴之情。
既然主家对自己这么好,少平就不愿意白白领受人家这份情意。他反而主动去干最重的活,甚至还表现出了一种主人公的态度来。除过分内的事,他还帮助这家人干另外一些活。比如有时捎着担一两回水;扫扫院子,给书记家两个上学的娃娃补习功课,他一直称呼曹书记两口子叔叔婶婶。所有这一切,换来了这家人对他更多的关照。有时候,在大灶上吃完饭后,书记的老婆总设法把他留在家里,单另给他吃一点好饭食。
这家人一线五孔大石窑眼看就要箍起来了。
合拢口这一天,除过雇用的工匠,阳沟队的一些村民也来给书记帮忙。少平他舅马顺也来了。
少平看见,他舅带着巴结书记的热情,争抢着背最重的合口石;由于太卖劲,不小心把手上的一块皮擦破了,赶快抓了一把黄土按在手上。
上中窑的合口石时,少平发现他舅扛上来的一块出面子料石糊了一丝血迹。按老乡俗,一般人家对新宅合拢口的石头是很讲究的,决不能沾染什么不吉利的东西,尤其是忌血。少平虽然不迷信,但出于对书记一家人的好感,觉得把一块沾血的石头放在一个最“敏感”的地方,心理上总是不美气的。
可这血迹是他舅糊上去的,而且众人谁也没有看见!
他要不要提醒一下正在旁边指手划脚的主人呢? 如果说出这事来,他舅肯定会不高兴;而不说出来,他良心上对主人又有点过不去。
这时候,一个大工匠已经把那块石头抱起来,准备安放到位置上。少平不由自主地对书记说:“这石头上有点血迹……”
曹书记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他显然知道这块石头是谁背上来的。他立刻喊叫下面的人提上来一桶水,亲自把那块石头洗干净。
少平看见,立在一边的马顺满脸通红,而且把他狠狠瞪了一眼。
他知道,他把他舅惹下了。他心里并不为此而懊悔。
合罢拢口不久,工程已经基本结束了。所有雇用的大工小工,被主家款待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后,就开始结算工钱。主家把少平的工钱留在了最后结算———这时候,所有的工匠都打发得一个不剩了。
少平已经在心里算好了自己的钱,除过雨工,他干了整整五十天。一天一元五角,总计七十五元钱。他中间预支十元,现在还可以拿到六十五元。
当书记的老婆把工钱递到他手里,他点了点后,发现竟然给了他九十元。
他立刻抽出二十五元说:“给得多出来了。”
曹书记把他的手按住,说:“没有多。我是一天按两块钱给你付的。”
“你就拿上!”书记的老婆接上话茬,“我们喜欢你这娃娃! 给你开一块半钱,我们就亏你了!”
“不,”一种男子汉气概使孙少平不愿接受这馈赠。他说:“我说话要算话。当初我自己提出一天拿一块半工钱,因此这钱我不能拿。”他挣脱书记的手,把二十五元钱放在炕席片上,然后从自己手中的六十五元钱里,又拿出五元,说:“我头一回出门在外,就遇到了你们这样好的主家,这五块钱算是我给你们的帮工!”
曹书记两口子一下呆在了那里。他们有点惊恐地看着他,脸上的表情似乎说:哈呀,你倒究是个什么人? 这么个年纪,怎就懂得这么高的礼义?
两口子半天才反应过来,紧接着把那二十五元工钱和他让出来的五元钱拿起来,争抢着给他手里塞。
但孙少平说什么也没有接。
少平带着六十元工钱,带着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当天下午,就告别了曹书记一家人。因为他当时还没个去处,只好又来到他的远亲舅舅马顺家里。但是,他舅一家人接待他太勉强了。两口子都黑丧着脸,几乎把他看成了上门讨吃的叫化子。
唉,出门人不仅要忍受熬苦,还得要忍受屈辱,他为讨得他舅和他妗子的欢心,又故伎重演,赶忙提了桶担去给这家人担水。
少平怀着一种难言的痛苦来到沟底的水井上。绞水的时候,由于他一只手有伤,没把握住,辘轳把一下子脱手而飞,把他的另一只手也打破了! 他顾不得擦手上的血,先拼命把两桶水提上来。
手上的疼痛使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愤怒的情绪。为了止血,他竟忍不住把那只流血的手猛一下插进了一桶水中。血止住后,他索性赌气担起这担水往他舅家走去。哼,让他们喝他的血吧!
爬到半坡上时,少平感觉自己太过份了。他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使他意识到他的行为是野蛮的,一刹那间,对别人的不满意和对自己的不满意,使他忍不住两眼噙满了泪水。
他随即把那担掺和着他的血的水倒掉,重新到沟底的水井上担了两桶。
少平把他舅家的水瓮担满后,天已经快黑了。
但他看见,他舅家没有给他管饭的迹象,孙少平知道,这是因为书记家合拢口的时候,他曾经“揭发”过他,让他失了面子。
很明显,他不能在这家亲戚家住下去了。而且凑合一个晚上都不行——现在就得马上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伤心的。他收拾起自己的行李,向他舅和他妗子告辞。
这两口子谁也没有挽留,甚至没有出门来送一送他。
少平背着一卷烂被褥,手里提着那个破黄帆布提包,离开他的亲戚家,出了阳沟,来到了大街上。
落日再一次染红了梧桐山和古塔山。东方远远的天空飞起几朵红霞,边上镶着金色的亮光。初伏已经来临,城市的傍晚一片燥热。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孙少平这一为了心中的梦想而愿意独自去闯荡的揽工汉形象。
B. 文中画线句子写到马顺“满脸通红”“把他狠狠瞪了一眼”,生动地刻画出马顺被孙少平“揭发”失去面子之后的难堪、自责和气愤之情。
C. 当曹书记夫妇看到孙少平拒绝接受他们的馈赠,并又拿出五元钱表示感谢时,他们除了感到意外和惊恐,更多的是对少平的喜欢和敬重。
D. 马顺两口子对少平的冷漠与曹书记一家对少平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并不在于是否有血缘关系。
2.小说中的孙少平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写景的文字有什么艺术效果? 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节选)
李向阳
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它既有适应当时客观条件的一面,也有不完善、不合理、不适应新形势的一面: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以及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的难题日益凸显。
全球治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公共属性。贸易投资自由化、移民问题、环境保护、互联网治理、反恐等问题事关所有国家的利益,但全球治理的提供者通常并不能独享全球治理所带来的收益,因而缺乏供给的积极性。这就会引发全球治理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供给不足。这种失衡被称为“全球治理赤字”。消除这种赤字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全球治理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规则的非中性。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构件,国际规则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例,倘若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发展中国家将难以承受。而且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加工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果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很不公平。而且全球治理又长期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不能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因而,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是全球治理面临的又一难题。
全球治理还存在一个“发展缺位”问题。全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然而,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也不能保证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群体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这也是当前出现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根源。而这种浪潮又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其一,逆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全球治理的基础。当各国都奉行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时,全球治理就失去了意义。
其二,在国际层面,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需要大国作出更多努力,然而,个别大国拒绝提供公共产品,严重削弱了全球治理的功效。其三,少数大国奉行以邻为壑的对外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那么全球治理就有陷入瘫痪的风险。
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大国正在失去应对的积极性和动力,而众多小国则缺乏应对能力。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就成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最佳方案。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战后的全球治理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能适应客观条件,但不完善、不合理。
B. 某些国家不肯让其他国家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导致了全球治理的“发展缺位”问题。
C. 消除全球治理赤字、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逆全球化浪潮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三大难题。
D. 全球治理规则的非中性特征,是指国际规则对不同类型的国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提出了全球治理的难题,中间三段分述,末段总结上文,指出了解决难题的方案。
B. 第二段点明了全球治理的公共属性特征后,接着又指出了全球治理供给不足的原因。
C. 第三段举温室气体减排的例子,论述了在全球治理上发达国家应多承担责任的观点。
D. 文章挖掘了逆全球化浪潮出现的主要根源,并分析了它给全球化治理带来的新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设2008年没有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如今全球治理的难题就不会这么多而严重。
B. 全球治理供给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提供者往往不能独享它带来的收益,积极性不足。
C. 全球治理如果总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就很难得到满足,这不公平。
D. 要想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必须大小国一起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向自己提出的问题
不知为什么我们好像觉得,如果是鸟,那么它们就多半在飞,如果是扁角鹿或老虎,那么它们就在不停地跑,跳。实际上鸟是停着的时候比飞的时候多,老虎懒得很,扁角鹿常常吃草,只是嘴唇在动。
人们也是这样。我们想,人生中充满了爱,而当我们问问自己和别人——谁有多少时候在爱,却原来竟是那么少!请看,我们也是多么懒惰啊!
要求:①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⑤不少于800字。
你十分想要拥有一件物品,但你的零花钱不足以购买,还需要向父母寻求资助,请你选择具体的物品,按照以下框架,向父母提出合理诉求,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下面是一位作者发给图书编辑的一则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亲爱的编辑老师:您好,您今天专程来拜访我,我万分感激。但是我今天日理万机,实在是没有时间与您会面。明天我会抽时间光临您的寒舍,并带上我的拙作请您拜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感到不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难度时,我们便面临更( )的思考了。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那么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 )有趣之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 ),在阴影处和阳光下迥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 )。我一边散步,一边留心着叶子的色泽和特征,山峦那迷梦一样的紫色,冬天的枝干的绝妙的边线,以及遥远的地平线的暗白色的剪影,那时候,我便本能地意识到了自己。我活了四十多岁,除了用普通的眼光,从未留心过这一切。好比一个人看着一群人,只会说“人可真多啊!”一样。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广阔 新鲜 光彩 美妙绝伦 B. 广阔 光鲜 色彩 美妙绝伦
C. 广泛 新鲜 色彩 美不胜收 D. 广泛 光鲜 光彩 美不胜收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不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艰苦时
B. 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不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困难时
C. 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艰苦时
D. 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困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