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镜子,作为一个能照见形象的器具,不但能反映出事物本身的面貌,它还常常折射出社会万物众相。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甚至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生活,是一面镜子 一个月高风清的深夜,凉风习习,一位衣着青山,倚栏而立的年轻人,在饮过最后一盏清酒后,拔剑自刎… 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满腔激情,长吟“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李贺,在此结束了他金戈铁马,孤寂凄清的人生,这一年,他才27岁…然而,如此有才,少年时曾被韩愈看好的小伙,怎会落到如此地步?是他太脆弱了,经不住打击,由于父亲“晋肃”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字谐音,他不能考取进士,只好在一个小地方当一个小官,被贬之后,郁郁不得志,最终走向灭亡。 可惜啊!当年的李贺并不知道,其实生活是一面镜子,愁眉苦脸的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而只有爽朗乐观的看生活,美好的生活才会对你笑逐颜开! 李白在不得志时,一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世人为其开朗乐观而感敬佩;苏轼在不得志时,一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爽之气无不四射!不约而同地,他们最终都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诗人,而可怜的李贺,如果当时亦能豁达乐观,是不是也成为了不朽的佳话呢? 东汉末年的袁绍,他曾称雄冀北,是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意气风发,何等的不可一世,却不听谋士田丰的劝阻,贸然发动官渡之战,成为曹操称雄的垫脚石。而在此之后,袁绍非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文过饰非,将田丰杀了。他固执地坚持错误,拒绝从田丰这面“镜子”中直面自我,最终走向败亡。 古往今来,如此的例子太多太多,我们最熟悉的霍金,在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挫折后,依然坚强,勇敢的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才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如此看来,生活怎能不是一面镜子呢,关键看你如何对待它。 把镜头拉近了看,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同学能对生活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并付之努力,那么生活也会相继给他信心,给他希望;而有些同学甘于沉沦,在一次次失败中对生活愁眉苦脸,生活也不会对他客气,将痛苦与无奈反射给他,多么可悲! 现在,我正坐在中考的考场上,考试的重要性我心知肚明,可是,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微笑面对。因为我知道,生活就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在我的身边。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材料:镜子,作为一个能照见形象的器具,不但能反映出事物本身的面貌,它还常常折射出社会万物众相。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甚至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写作指导:“镜子”这个概念有表层次和深层次的意义,写作要充分抓住话题内容的深层内涵来写。如果立意定位只在其表面层次——实物“镜子”上,那么文章的思想肯定不会深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个性也就不突出。如果立意定位在“镜子”的比喻义上,写出“以高尚的品格作镜子照出卑劣的灵魂”等深层内涵,作文无疑会高人一筹。从审题角度看,“镜子”显然具有隐喻色彩,信息含量较大,有深沉阔大的意境。写作时应由镜子的特征出发,立意可以百花齐放、各呈异态,写“镜子”可以照见人生的缺憾,察己正身;可以洞见历史的正误,明路前行;可以俯瞰社会的伤疤,疗伤治病……从写作实践看,可以直抒胸臆,流畅明达地表述人生态度、社会观点、历史见解;也可以含蓄委婉地讲述故事、描写细节,以此来呈现生活进程中的点点滴滴对自身前行的影响或人生的启示。还可以写人们对待“镜子”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题材选择: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①昆曲彻头彻尾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宴饮的当儿,叫养着的戏班子出来演几出,自然是满写意的。 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 这就除了供娱乐以外,对士大夫阶级也尽了相当的使命。  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典故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 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 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典故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本不曾为大众设想,谁如果说昆曲太不顾到大众,谁就是认错了题目。 

②昆曲表演亦歌亦舞。 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 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 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舞蹈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 这一点似乎比平剧来得高明。 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也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发现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上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 昆曲注重动作跟姿势源于传承,但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的程式来表演,那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③昆曲跟平剧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然而后者比较适合于市民,而士大夫阶级已无法挽救他们的没落,昆曲恐将不免于淘汰 这跟麻将代替了围棋,豁拳代替了酒令,是同样的情形。 虽然有曲社里的人在那里传习,然而可怜得很,有些人连曲文都解不通,字音都念不准,自以为风雅,实际上却是薛蟠那样的哼哼,活受罪。 等到一个时会到来,他们再没有哼哼的余闲,昆曲岂不将就此“绝响”? 这也没有什么可惜。 

(选自叶圣陶的《昆曲》,1934年10月20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第①段的论述层次。

2.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概括“昆曲恐将不免于淘汰”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黄果 

杨振声 

①熙攘的朝市过去了,菜场中满地零散着青菜的枯叶,鸡鸭的落毛,鱼的鳞片,热闹后的冷落。 

②太阳已将近午了。 

③恽太太提着半篮青菜,露着自己瘦弱的身影走出菜场,在菜场西头排列着一堆堆水果摊子。 鲜艳清香的水果摊后坐着落牙的老太婆,用麻绳慢吞吞地纳着枇杷形的鞋底;或是穿着新蓝布裤褂的壮丁,口里衔支香烟,眯细了眼睛斜视行人,忖度那些衣服褴褛的再也不敢走近他的水果摊。 恽太太望着那些骄傲的水果出了一回神,然后怯生生地走到一个小女孩的水果摊前。 

④“几文一斤?”她拾起一个娇嫩圆润的黄果在手中试着分量。 

⑤“八十块。”小女孩子眼也不抬。 

⑥“买一个呢?” 

⑦“四十。” 

⑧恽太太轻轻地把黄果放还原处,红着脸默默走开。 

⑨她踽踽地走向回家的路上,愈走愈感不安起来。 她答应过昆生──她的第三个刚满四岁的男孩子,买菜回来,给她带几个黄果。 这不能算是不惯孩子,在抗战时期,教授的子女已渐渐入不起学校,哪能吃水果呢? 不过这次是因为孩子病了,发烧半月总不退,医生说是营养不足,要多吃点牛奶与水果才好。 所以她才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至于牛奶,她两日前打听过,一天一镑每月一千元,那就当然不考虑了。 

⑩“这并不是我不肯买,”她为自己解释着,“实在太贵了。”前天刚过半月,只剩下四百元,若不谨慎着用,这后半月菜钱便无着落。 谁知昨天添了一担炭会那样贵,一千一百元! 幸好先生把乙种《辞源》卖了八百元,添着买了炭。也好,这可烧一个月,谁知下月又贵多少? ……今天星期日,两个大的从学校回来,饿虎似的,不能不添点菜。 手中只剩下十五元了,如何买得起黄果? 而且…… 

“不想也罢了,”她抑制自己说,“也许还可卖点旁的东西,那时再买黄果给昆生。” 

金色日光中跳跃着飞尘,空气中飘荡着远近的汽车喇叭的尖叫。 一个脏孩子吮着食指,瞪着饿眼,瞅着一个卖饵夹的小摊。 

“我不会让孩子这样,”恽太太下意识地想,“可是昆生问我要黄果呢? 我只说买不起,……但孩子是不会了解的。 ……恽先生常说‘抗战时期,我们应当吃苦。 穷得买不起东西,自然可以节省物资。’话是不错……” 

“侬瞎掉眼睛,硬往汽车上撞? 撞坏了侬卖孩子也赔勿起。”她耳边一个上海司机的声音。 她猛一惊醒,才知道自己走到一边路下面。 眼前是一辆一九一四式的“瞟一刻”。 她移步走上边路,原来是在一家新开张的扬州饭馆门前,玻璃窗里陈列着海参、鱼刺、燕窝、鲍鱼之类,都是山珍海味,在战时不易得的异品,而这些也就表示了这馆子的高贵与傲慢;馆子的大门开处,冒出一群材料考究穿起却又总是哪里不妥的新洋服,这群洋服上面插着几颈为酒肉涨红了的面目,一望便知为抗战中的新兴阶级了。 这一群中有几只肥手擒着牙签剔牙齿,神情渺茫地走入那部停放在门前的“瞟一刻”。 她在他们的睥睨中瘦缩着身子走过去,心里还在想着恽先生常说的什么战时食用的限制,节省下物品供给前方将士那一类近代国家在战时的措施。 

她转入一条小巷,抬眼望见自己的家门,她心中忽感到一阵沉重,像块石头压在胸坎上。 她怕看见生病的昆生从那双发烧的大眼里透出失望的小小心灵! 她踱到自己门口,放下菜篮正抬手要去敲门,忽听院子里孩子在嚷: 

“妈妈还不回来,我真饿了,午饭我要吃一斤肉。”这是大儿怡的声音。接着又是二女昭的声音: 

“昆生,你乖,等一会妈妈就回来,一定带两个圆圆的大黄果给你。” 

她的手慢慢缩回来,默默地倚着门旁,低下头望那菜篮子,豆芽菜,黄牙白,还有两方豆腐,一根细葱,蓬蓬松松的不满半篮子。 那菜上的水珠,在阳光中闪耀着,有如滴滴眼泪。 

(本文写于1944年,载于1946年4月《世界文艺季刊》第1卷第3期,有删改)

1.文中画线句表现了恽太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请简要分析。

2.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花很多笔墨写“抗战中新兴阶级”的奢华生活?

3.文中多处写到“黄果”,请说明它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4.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查看答案

《边城》中“悖时砍脑壳的!”这句话是谁说的? 说这句话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凹晶馆联诗,见河里飞起一白鹤,湘云作了“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冷月葬花魂”。

B. 《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赞歌,在鲨鱼咬掉大马林鱼约四十磅肉并带走捕鱼工具后,老人感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C. 《风波》中的赵七爷不轻易穿竹布长衫,三年来每次都是他认为“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时才穿上它。

D. 《边城》中的大老天保与年青时的父亲顺顺一样都是泅水的高手,入水中去捉鸭子,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轼《赤壁赋》) 

(2)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3)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4)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6)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