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军 号 申志远 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军  号

申志远

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

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陆青19岁,曾经是茨坪的一个喇叭匠,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老表们都叫他“喇叭青”。那年,镇上闹红军,他跟了私塾的教书先生一起投了红军。

政委问他:“娃子,你会干啥?”“我会吹喇叭。”“吹喇叭?那去当号兵吧!”

政委一句话,喇叭换成军号,从此,陆青成了号兵。

军号是德国的,铜的,铮亮铮亮的,能照见号兵的脸。一吹,声音特别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阿贵是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暴动开始,一路吹到井冈山。号谱虽然复杂,但对喇叭匠陆青来说不是难事,很快就学会了。

阿贵把军号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时刻带在身边。号兵陆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这军号的主人。

有一天,阿贵说:“喇叭青,我要是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

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

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打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在江边爆炸,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过来,鲜血浸透了红绸。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气力吹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①号声呜咽,号声嘹亮……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

以后,这军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来。

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雨雾中的陆青感到特别疲惫,他走不动了。雷鸣电闪中,他仿佛看到了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

暴雨过后,草原上弥漫着雨雾,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陆青又饿又乏,放眼回望,军旗变成一个小点。

前方,是一块绿色的草坪,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灌木丛,陆青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擦了擦军号,整理了一下背包,踏上了绿色的草坪。

一脚下去,陆青感觉自己飞了起来,而后整个身子迅速地沉下去,仿佛大地里仲出一只手在拽他,他挣扎着,越挣扎陷得越深。陆青试图扔掉身上的背包,可是根本摘不下来,就这样,他一点一点被绿色的泥浆包围。时间似乎静止了,他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

陆青半个身子没在沼泽里,他脑子是清醒的,用尽最后的力量,他吹响了军号,②号声嘹亮,号声鸣咽……

吹号加速了陆青的下沉,很快,淤泥没了他的脖子,陆青想,战友们呢,能听到号声吗?一瞬间,他的眼晴模糊了,他清晰地看到了阿贵,张开双臂从红色的湘江走来,他睁不开眼睛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脚踏在一块石头上,他用左臂,高高地举起军号,他要让战友们看到军号……

红军队伍走到这里,正是晚霞满天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草地上,只见陆青的手在高高地擎起,军号紧握在他的手里,像个路标,红绸子在风中飘舞……

政委和红军战士们向着军号敬了军礼,绕过这片死沼,向远方,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

(选自2018年第4期《北方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前半部分交代了陆青成长为一名真正号兵的经历,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故事情节更加合理,同时使行文跌宕起伏,更具可读性。

B. 阿贵与陆青两人尽管有着不同的出身经历,但是对军号的珍视和对号兵责任的恪守却惊人相似,两人也都有着同样高贵的精神追求。

C. 陆青在距离大部队很远的前方引路,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造成自己最终深陷沼泽而无人救援的后果,作者在对其褒扬中也暗含批判。

D. 小说结尾处“向远方,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富有象征意义,预示着革命队伍走向光明和胜利,言简意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文中两次写到“号声”,试分析二者的内涵有何异同。

3.小说以“军号”为题,有哪些作用?试结合全文,分条作答。

 

1. C 2. ⑴相同点:都描写了号声的响亮、凄切,烘托了悲壮的气氛。⑵不同点:①前者写出了陆青对战斗的惨烈及阿贵牺牲的悲愤之情,同时饱含了鼓舞战友奋勇向前、全力突围的奋发昂扬之意。②后者写出了陆青身陷绝境之际竭尽全力提醒战友避开沼泽的急切,同时表达了陆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精疲力尽、不能再继续战斗的不甘和遗憾。 3. ⑴ “军号”是军魂的象征,是主人公的生命所在、精神所系,承载着陆青的顽强精神、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怀,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⑵“军号”具有线索作用,小说处处围绕“军号”展开故事情节,有助于文章结构的紧凑、集中;⑶“军号”意味着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前进方向的指引,从阿贵到陆青,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有助于文章主题的揭示。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个人英雄主义”“暗含批判”理解偏颇。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类分析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两次“号声”的作用,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一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和体现作者的情感两个角度答题,根据对两次号声的把握和以上角度的理解。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题目的作用分析和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一般要从以下角度作答:一是从题目的内容内含上、二是从题目在全文中情节结构的作用上、三是从题目所表达的情感主旨上。根据对本文题目的理解和以上答题角度的把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见证。作为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玉器,实证了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

②1936年施昕更先生对良渚遗址的发掘,代表良渚文化研究的开端。1959年,良渚文化才被命名。良渚玉器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发现,但直到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掘,玉琮、玉璧和良渚陶器一起出土,大家才意识到这些玉器可能是4000年前的。而对良渚文化的认知真正达到新高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的。1986年我们第一次在反山发掘到良渚贵族大墓,精美的玉器将我们带回5000年前神王的世界;1987年瑶山的发掘,第一次发现了良渚人的祭坛及埋在祭坛上的贵族墓地;1992年莫角山遗址发掘,那片夯筑考究的沙土广场让我们相信这里就是王者们曾经居住过的宫殿;2006年葡萄畈村庄下的那片石头,开启了我们寻找王城的大门,2007年依次发现了西城墙、北城墙、东城墙。当11月最终发现南城墙时,这座被历史泥沙淹没了4000多年的王城,就真的在我们脚下。

③从2009年彭公岗公岭水坝发现起,我们的视野被引到距良渚古城十几公里外的苕溪上游,开始对古城外围治水工程调查研究,至2015年初步搞清水坝的分布、年代与堆筑情况。现已发现的11条水坝在古城上游西北部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利体系,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直接保护了当年王城外围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在2015年老虎岭的发掘现场,我们选其中一条水坝,利用当地百姓取土破坏的剖面进行铲刮,其草裹泥堆筑的方式在今天依然可以见到。

④独特的玉器是良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代表,反映了一个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著名的神徽图案在整个太湖流域非常一致,有着类似标准化的制作工艺,这说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着统一的信仰崇拜,而良渚玉器系统的产生,主要体现了巫师和神权的力量。

⑤良渚玉琮经历了从圆到方、鼻线加高的演变过程。玉琮后来被用到天圆地方――“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概念中,实际是用了良渚玉器后期的概念,而良渚早期的圆形玉琮,主要还是一个神像载体的概念。在稍晚的龙山时代,陶寺遗址的玉器显然也受到良渚玉琮的影响。从殷墟妇好墓到金沙遗址,都有玉琮发现,都与良渚文化的玉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⑥5000年前是一个平台,世界各地陆续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古埃及、苏美尔及古印度都在这个时间形成王国阶段,现在我们也找到了与之相对应的国家文化。从水坝修建的工程量、玉器雕琢的精细度与墓葬的等级分化,都可证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程度不低于其他文明。

(摘编自刘斌《良渚:5000年文明并不遥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考古发现看,良渚文化是史前稻作农业高度发展的有力证明,体现了早期国家特征。

B. 对良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近30年来进展明显加快。

C.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由11条水坝组成,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D. 良渚玉器中神徽图案的一致,表明良渚文化同处一个神权文明,有统一的信仰祟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交代了良渚古城遗址对于我们今天研究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文明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总领全文。

B. 第②③段概述了良渚遗址及古城外围治水工程的发掘过程,从1936年开始,到2015年发掘工作基本结束,条理清晰。

C. 第④⑤段从良渚玉器切入,揭示了良渚文化属于一个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并以玉琮为例说明其对其他区域文化的影响。

D. 第⑥段同文章开头相呼应,收束全文,将良渚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肯定了它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1987年瑶山发掘第一次发现了良渚人的祭坛和埋在祭坛上的贵族墓地,此项发现让我们第一次认识到良渚社会的等级分化。

B. 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在当时保护了王城外围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功能强大,其草裹泥的堆筑方式直到今天仍被采用。

C. 良渚早期的圆形玉琮是一个神像的载体,后来因与其他区域文化相互融合而发生演变,形状变方,鼻线加高,承载的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

D. 与古埃及、苏美尔和古印度相比,我国此前一直未能找到在5000年前形成王国的实证,而良渚文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这一空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杭州滨江,一辆三轮车违规撞上宝马车,面对交警要求賠偿对方4000元的处理意见,三轮车车主认为:“我这么穷,对方那么有钱,为什么要让我赔?”宝马车车主始终坚持索要赔偿。

河南新密,一中学生骑车不慎撞上路边停靠的宝马车,便留下字条和打零工挣来的300多元钱向车主道歉。宝马车车主不仅未追究责任,还资助了他万元“助学金”。

针对以上事件,你有何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光明小区的一则通告,其中有四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通告

各位老板:

为了配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保障“创建和谐小区、争当文明业主”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要求:

①严禁在小区内拉绳搭竿晾晒衣被,一旦发现,物业将叫有关人员没收衣被并对物主处以50元罚款。

②进入小区的车辆要按指示标志开,不要为一己之便损坏草坪和排水管道等配套设施。

③小区温泉泡池不是公共澡堂子,泡池内严禁洗头、洗脚和搓澡等不文明行为。

光明小区物业管理中心

2018年7月1日

(1)将_______改成_______

(2)将_______改成_______

(3)将_______改成_______

(4)将_______改成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人们处于某种陶醉状态时,_________,这就是时间的相对性,这说明人快乐的速度要低于时间流动的速度;当人们处于孤独无聊的状态时,感觉时间无限漫长,这说明心的跋涉速度要远远高于时间流动的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的快乐越多,拥有的时间就越多,也就相对延长了人的寿命。因此,世上没有绝对的永恒,却有相对的永恒,相对的永恒是人类摆脱自身悲剧命运的唯一出路。正像西西弗斯无休止的劳役,如果他在搬运石头的过程中,能用心感受太阳的美好、花草鸟虫的美丽,那么,___________,也就会改变对时间的认识,拥有相对的永恒。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卫灵公》中,“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孔子善于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人生智慧。

(2)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两句成为千古名句,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3)在《阿房宫赋》的篇末,作者警告世人要以史为鉴,否则就会重蹈暴秦覆辙的句子是“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