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见证。作为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玉器,实证了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
②1936年施昕更先生对良渚遗址的发掘,代表良渚文化研究的开端。1959年,良渚文化才被命名。良渚玉器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发现,但直到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掘,玉琮、玉璧和良渚陶器一起出土,大家才意识到这些玉器可能是4000年前的。而对良渚文化的认知真正达到新高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的。1986年我们第一次在反山发掘到良渚贵族大墓,精美的玉器将我们带回5000年前神王的世界;1987年瑶山的发掘,第一次发现了良渚人的祭坛及埋在祭坛上的贵族墓地;1992年莫角山遗址发掘,那片夯筑考究的沙土广场让我们相信这里就是王者们曾经居住过的宫殿;2006年葡萄畈村庄下的那片石头,开启了我们寻找王城的大门,2007年依次发现了西城墙、北城墙、东城墙。当11月最终发现南城墙时,这座被历史泥沙淹没了4000多年的王城,就真的在我们脚下。
③从2009年彭公岗公岭水坝发现起,我们的视野被引到距良渚古城十几公里外的苕溪上游,开始对古城外围治水工程调查研究,至2015年初步搞清水坝的分布、年代与堆筑情况。现已发现的11条水坝在古城上游西北部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利体系,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直接保护了当年王城外围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在2015年老虎岭的发掘现场,我们选其中一条水坝,利用当地百姓取土破坏的剖面进行铲刮,其草裹泥堆筑的方式在今天依然可以见到。
④独特的玉器是良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代表,反映了一个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著名的神徽图案在整个太湖流域非常一致,有着类似标准化的制作工艺,这说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着统一的信仰崇拜,而良渚玉器系统的产生,主要体现了巫师和神权的力量。
⑤良渚玉琮经历了从圆到方、鼻线加高的演变过程。玉琮后来被用到天圆地方――“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概念中,实际是用了良渚玉器后期的概念,而良渚早期的圆形玉琮,主要还是一个神像载体的概念。在稍晚的龙山时代,陶寺遗址的玉器显然也受到良渚玉琮的影响。从殷墟妇好墓到金沙遗址,都有玉琮发现,都与良渚文化的玉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⑥5000年前是一个平台,世界各地陆续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古埃及、苏美尔及古印度都在这个时间形成王国阶段,现在我们也找到了与之相对应的国家文化。从水坝修建的工程量、玉器雕琢的精细度与墓葬的等级分化,都可证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程度不低于其他文明。
(摘编自刘斌《良渚:5000年文明并不遥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考古发现看,良渚文化是史前稻作农业高度发展的有力证明,体现了早期国家特征。
B. 对良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近30年来进展明显加快。
C.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由11条水坝组成,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D. 良渚玉器中神徽图案的一致,表明良渚文化同处一个神权文明,有统一的信仰祟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交代了良渚古城遗址对于我们今天研究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文明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总领全文。
B. 第②③段概述了良渚遗址及古城外围治水工程的发掘过程,从1936年开始,到2015年发掘工作基本结束,条理清晰。
C. 第④⑤段从良渚玉器切入,揭示了良渚文化属于一个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并以玉琮为例说明其对其他区域文化的影响。
D. 第⑥段同文章开头相呼应,收束全文,将良渚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肯定了它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1987年瑶山发掘第一次发现了良渚人的祭坛和埋在祭坛上的贵族墓地,此项发现让我们第一次认识到良渚社会的等级分化。
B. 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在当时保护了王城外围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功能强大,其草裹泥的堆筑方式直到今天仍被采用。
C. 良渚早期的圆形玉琮是一个神像的载体,后来因与其他区域文化相互融合而发生演变,形状变方,鼻线加高,承载的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
D. 与古埃及、苏美尔和古印度相比,我国此前一直未能找到在5000年前形成王国的实证,而良渚文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这一空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杭州滨江,一辆三轮车违规撞上宝马车,面对交警要求賠偿对方4000元的处理意见,三轮车车主认为:“我这么穷,对方那么有钱,为什么要让我赔?”宝马车车主始终坚持索要赔偿。
河南新密,一中学生骑车不慎撞上路边停靠的宝马车,便留下字条和打零工挣来的300多元钱向车主道歉。宝马车车主不仅未追究责任,还资助了他万元“助学金”。
针对以上事件,你有何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光明小区的一则通告,其中有四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通告
各位老板:
为了配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保障“创建和谐小区、争当文明业主”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要求:
①严禁在小区内拉绳搭竿晾晒衣被,一旦发现,物业将叫有关人员没收衣被并对物主处以50元罚款。
②进入小区的车辆要按指示标志开,不要为一己之便损坏草坪和排水管道等配套设施。
③小区温泉泡池不是公共澡堂子,泡池内严禁洗头、洗脚和搓澡等不文明行为。
光明小区物业管理中心
2018年7月1日
(1)将_______改成_______
(2)将_______改成_______
(3)将_______改成_______
(4)将_______改成_______
(题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人们处于某种陶醉状态时,①_________,这就是时间的相对性,这说明人快乐的速度要低于时间流动的速度;当人们处于孤独无聊的状态时,感觉时间无限漫长,这说明心的跋涉速度要远远高于时间流动的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的快乐越多,拥有的时间就越多,也就相对延长了人的寿命。因此,世上没有绝对的永恒,却有相对的永恒,相对的永恒是人类摆脱自身悲剧命运的唯一出路。正像西西弗斯无休止的劳役,如果他在搬运石头的过程中,能用心感受太阳的美好、花草鸟虫的美丽,那么,②___________,也就会改变对时间的认识,拥有相对的永恒。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卫灵公》中,“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孔子善于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人生智慧。
(2)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两句成为千古名句,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3)在《阿房宫赋》的篇末,作者警告世人要以史为鉴,否则就会重蹈暴秦覆辙的句子是“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于中好·送梁汾①南还为题小影
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梁汾:指词人好友顾贞观。康熙二十年,顾贞观正在京城,逢母丧欲南归无锡。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上片首句,“西风”直言环境萧瑟,“泪不干”表现离别的不舍,为全词奠定伤感基调。
B. “劝加餐”是最常见的临别叮咛,平实之中蕴含深深的牵挂,不事雕琢却质朴感人。
C. “桂花时节”令人自然想到仲秋月圆时节,表现了词人对与友人早日重逢的殷切期盼。
D. 最后两句,欲为友人画像以慰离别之苦,却因伤心而无法下笔,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2.试简要分析“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