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 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缓解燃油供求矛盾,减少尾 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

材料二

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机、电子控 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投放市场。为了推动新能 源汽车产业发展,我国接连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补贴优惠政策,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全方位扶持。2016 年,我国新增公共充电桩 10 万个,全国公共充电桩运营数量累计超过 15 万个,我国已成为充电基础设施 建设发展最快的国家。居民专用充电桩同步增长。“随车配桩”的安装比例达到 80%。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转型的突破口,政策与市场双因素推动产业成长,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产销两旺。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5年发展趋势》)

材料三

面对全球范围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和环保压力,近年来,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 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促使新能源汽车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2008 年以来,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实施了新 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明显加大了研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日本以产业竞争 为主要目标,全面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三种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均走在世界前列;美国 以能源安全为首要任务,强调插电式电动汽车发展;欧盟以二氧化碳排放法规为主驱动力,重视发展纯电 驱动汽车。

(摘编自《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材料四

相较于已经有百年历史的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相当短,也就是说,目前汽车能源 正处于过渡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且潜力巨大。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总的说来, 主要有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新能源本身的一些技术发展,这个大的趋势大家都很清楚,无非重点核心 还是在动力电池方面,如何提升能量密度,如何提升续驶里程,包括降低成本;另一个是整个汽车产业的 趋势,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主要有三个特点——轻量化、智能化、低碳化。

另外,如果说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融合,这样就不光能解决环保效益的问题,更重要 的一点,它还能带来经济收益。这将是新能源汽车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摘编自《全方位分析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下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新型能源汽车是相对于传统的燃油汽车而言的,其“新”体现在“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等方面。

B. 新型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它的发展对汽车产业、大气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

C. 新型能源汽车发展离不开充电桩等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2016年,我国便成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最快的国家。

D. 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这些国家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2011 年-2016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平衡或基本平衡,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从 2014 年起,我国新 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增幅明显。

B. 因为新能源汽车是处于过渡阶段的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历史相当短,但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因此发展潜 力巨大。

C. 日本、美国、欧盟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分别在主要目标、首要任务、主驱动力等方存在差异,所 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类型也有所差异。

D.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良好,与我国在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系统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 进步有关,也与配套补贴优惠政策有关。

E. 政策与市场双因素,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长,使我国实现了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型。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1.C 2.BE 3.(1)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续驶里程,降低成本。 (2)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智能化、低碳化。 (3)实现与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的融合,解决环保效益问题,并带来经济效益。 【解析】 1.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 项,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充电基础设施”。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 项,张冠李戴。处于过渡阶段的是“汽车能源”,并不是“新能源汽车”。E 项,原文是“……的突破口”,选项内容表述曲解文意。 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简要概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从材料四中所强调的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无非重点核心还是在动力电池方面,如何提升能量密度,如何提升续驶里程,包括降低成本”可以总结出第一点答案。从第四节“另一个是整个汽车产业的趋势,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主要有三个特点——轻量化、智能化、低碳化”可以总结出第二点答案。从第四节“另外,如果说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融合,这样就不光能解决环保效益的问题,更重要的一点,它还能带来经济收益。这将是新能源汽车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可以总结出第三点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时代该如何推广传统文化

方文山

从开始创作至今,我大约有500首的歌词作品,所谓中国风的歌曲大概只占总创作量的六分之一。但大家对我所创作的歌词作品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容易引起讨论的恰恰是“中国风”创作。个人理解,大家对这六分之一的“中国风”作品的关注,是因为这些作品的调性很中国,有着浓郁的文化识别度,而这种文化识别度使之与其他流行音乐区隔开来,形成我个人的风格。

什么是文化识别度呢?首先我们应该先来论述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文化就是某一个特定族群世代在一个自然的地理环境下共同生活所累积出来的相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族群归属感跟信仰的认同。总的来说,一个民族及其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总和,称之为文化。举例来说,譬如我在《烟花易冷》中有三等:“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在《青花瓷》中有三惹:“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样的歌词文字一经翻译,里面的词性转换,原句所营造出的词意美感将会尽失。一言蔽之,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

那什么又是文化识别度呢?简单地说,面临某一个具备文化符号属性的事物,不需要特别的文字和言语解释,以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什么文化属性的东西,就叫识别度。以建筑举例,建筑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无论是烟雨江南的徽派建筑、闽南式建筑、山西的平遥古城,还是日本的天守阁、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德国新天鹅堡……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美学和文化土壤,这是多元文化的意义,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文字可以说是文明的开始,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与族群间沟通的任务。相较于其他的文字系统,汉字具有独具一格的文化识别度,超越了时间、地域与方言,是中国人的灵魂。一块两千年前的石碑在中国出土,中学生就看得懂,全世界只有汉字有这个魅力。汉字千年不移的存在,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互联网无须特定地点,无须超大的空间,且具备机动立即的传播特性,它是当下这个时空背景下推广极具文化识别度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选择。以前的传统文化推广,可能是一个书法展览、一场古琴的演出,或者一出京剧的表演,文化识别度虽高,但都只能是点的效应。而互联网具有整个面的优势,它的优势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互联网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力是惊人的,而且影响的层面非常广泛。

一个好的平台,如果只是发表的渠道畅通,并不意味着好的传播效果。所以,以何种形式包装与推广传统文化,是当下的最大课题。多年前,我曾受邀到北京故宫讲座,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当代年轻人亲近识别度并不高的通俗文化,如电视、电影、戏剧、小说、游戏以及流行音乐等。如果你想让传统文化获得通俗且受众层面广泛的影响力,就可以用通俗的方法去推广。譬如,我在筹备一部以书法为戏剧元素的网络剧,借由通俗的戏剧张力与贴近现实生活的的人物故事,带出传统书法的文化内涵与质感,用戏剧的手法来让大家认同书法,让观众从戏剧中重新发现书法的美,重新认识这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最具文化识别度的汉字书法艺术,为这千古不移的书写形式而感到自豪。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4月25日02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方文山认为,他的部分歌词作品是因为调性很中国、文化识别度高,才引起人们的讨论和关注。

B. 《烟花易冷》和《青花瓷》中的三个“等”字、“惹”字运用修辞学里的拟人营造美感,体现了独特的文化。

C. 汉字所独具的超越时间、地域与方言的文化识别度,决定了它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与族群间沟通的任务。

D. 当今时代,推广传统文化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充分发挥互联网“面”的优势,传统文化便可广为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个人创作入手,引出文章主题“文化识别度”,接着从概念分析与时代特征等角度展开论述。

B. 文章前半部分详述“文化识别度”,旨在突出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为后文“推广”做铺垫。

C. 第三段中学生看懂两千年前石碑的例子,旨在说明相较于其他文字系统汉字有独具一格的文化识别度。

D.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文化识别度的内涵以及互联网时代推广传统文化的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文山的“中国风”词作广受关注,启示作家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才能使读者印象深刻。

B. 传统文化中的《诗经》《楚辞》 等经典作品,古文原版比翻译后的现代文更具诗意美感。

C. 故宫讲座主办方提供“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的题目,已预设了年轻人不亲近传统文化的前提。

D. 方文山认为,当今时代互联网的优势无与伦比,所以要用通俗的方法推广传统文化,使之重获新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

合格,《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合乎标准。也就是说,“合格”意味着达到某种要求。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愿意去面对,几乎时时处处都有作这样一种考量的余地。

以“合格”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到高二时,一些学科的学习将会以选课方式来完成。我们每一位高一学生,都必须要思考和面对这一变化。

选择一个小题,根据提示,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

①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表现有你在现场的一次有关选课话题的讨论场景。

②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为将入校的高一新生介绍“选课”这一学习模式。

③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就学业发展阐述对选课这一学习举措的个人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草木虫鱼

好多文章把三年困难时期写得一团漆黑,毫无乐趣,我认为不对。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里,也还是有欢乐——当然,所有的欢乐大概都与得到食物有关。那时候,我六七八岁,与村中的孩子们一起,四处游荡着觅食,活似一群小精灵。我们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几乎尝遍了田野里的百草百虫,为丰富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那时候的孩子都挺着一个大肚子,小腿细如柴棒,脑袋大得出奇。我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村子外是一片相当辽阔的草甸子,荒草没膝,地势低洼,水汪子多。那里既是我们的食库,又是我们的乐园。

春天时,我们在那里挖草根剜野菜,边挖边吃,边吃边唱。我们是那个年代的牛羊歌手。我们最喜欢唱的一支歌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曲调千变万化,但歌词总是那几句:这个年代,真是不平凡;吃着茅草饼,喝着地瓜蔓……歌中的茅草饼,就是把茅草的白色的甜根,洗净,切成寸长的段,放到鏊子上烘干,然后放到石磨里磨成粉,再用水和成面状,做成饼,放到鏊子上烘熟。茅草饼是高级食品,并不是天天人人都能吃上。我歌唱过一千遍茅草饼,但到头来只吃过一次茅草饼,还是兰士年之后——在大宴上饱餐了鸡鸭鱼肉之后,作为一种富有地方风味的小点心吃到的。地瓜蔓就是红薯的藤蔓,用石磨粉碎后熬成粥,再加点盐。这粥在当时也是稀罕物。我们歌唱这两种食物,正说明我们想吃又捞不到吃。

我们只能大口吃着随手揪来的野菜,嘴角上流着绿色的汁液。头大身子小的我们,活像那种还没生出翅膀的山蚂蚱。我什么都忘了,也忘不了那种火红色的、周身发亮的油蚂蚱。这种蚂蚱含油量忒高,放到锅里一炒滋啦滋啦响,颜色火红,香气扑鼻,撒上几粒盐,味道实在是好极了。

吃罢蚂蚱,很快就把夏天迎来了。夏天食物丰富,是我们的好时光。那三年雨水特大,一进六月,天就像漏了似的,大一阵小一阵,没完没了地淅沥。庄稼全涝死了。洼地里处处积水,成了一片汪洋。有水就有鱼。各种各样的鱼好像从天上掉下来似的,有一些鱼连百岁的老人都没见到过。我捕到过一条奇怪又妖冶的鱼,它周身翠绿,翅羽鲜红,能贴着水面滑翔。它的脊上生着一些好像羽毛的东西,肚皮上生着鱼鳞。所以它究竟是一条鱼还是一只鸟,至今我也说不清。其实最好吃的鱼是最不好看的土泥鳅。这些年我在市场上看到的泥鳅,瘦得像铅笔杆似的,那也叫泥鳅?我想起六十年代我家乡的泥鳅,一根根,金黄色,像棒棰似的。

秋天是收获季节。俗话说:“豆叶黄,秋风凉,蟹脚痒。”在秋风飒飒的夜晚,成群结队的螃蟹沿河下行,爷爷说它们是到东海去产卵,我认为它们更像是要去参加什么会议。螃蟹形态笨拙,但在水中运动起来,如风如影,神鬼莫测,要想擒它,决非易事。想捉螃蟹,最好是在夜里。我曾跟随本家六叔去捉过一次螃蟹,可谓新奇神秘,趣味无穷。白天,六叔就看好了地形,悄悄地不出声。傍晚,人散光了就用高粱杆在河沟里扎上一道栅栏,留上一个口子,口子上支一个口袋网。前半夜人脚不静,螃蟹们不动。耐心等候到后半夜,夜气浓重,细雨蒙蒙,河面上长升着一团团雾,把身体缩在大蓑衣里,说冷不是冷,说热不是热,听着噼噼嗤嗤的神秘声响,嗅着水的气味草的气味泥土的气味,借着昏黄的马灯光芒,看到它们来了。它们来了,时候到了,它们终于来了。它们沿着高梁杆扎成的障子哧哧溜溜往上爬,极个别的英雄能爬上去,绝大多数爬不上去,爬不上去的就只好从水流疾速的口子里走,成了我和六叔的俘虏。

进入冬季就有点惨了。冬天草木凋零,冰冻三尺,地里有虫挖不出来,水里有鱼捞不上来,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吃的方面。我们很快便发现,上过水的洼地面上,有一层干结的青苔,像揭饼样一张张揭下来,放到水里泡一泡,再放到锅里烘干,酥如锅巴,味若鱼片。吃光了青苔,便剥树皮。剥来树皮,刀砍斧剁,再放到石头上砸,然后放到缸里泡,泡烂了就用棍子搅,一直搅成浆糊状,捞出来,一勺一勺,摊在鏊子上,像摊煎饼一样。从吃的角度来看,榆树皮是上品,柳树皮次之,槐树皮更次之。我们吃树皮的过程跟蔡伦造纸的过程很相似,但我们不是蔡伦,我们造出来的也不是纸。

——取材于莫言相关作品

(注)三年困难时期,特指上世纪新中国面临全国性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的那一段时间,具体指的是从1959年一直持续到1961年。

1.下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即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人们依然能够从身边的草甸子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B. 牛羊歌手的歌唱内容,完全脱离农村的现实生活,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C. 天就像漏了似的,为鱼的出现作了交代,也显示出生活遭遇了巨大的天灾。

D. 文中将吃蚂蚱写得极富于生活情趣,反映出当时人们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

E. 我们造出来的也不是纸,意思是说在那个年代里,我们缺少蔡伦的创造力。

2.文中说:“我们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几乎尝遍了田野里的百草百虫,为丰富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3.文中有关逮螃蟹的文字,精彩而又传神。请自选角度,就此写一段鉴赏文字。

4.本文以“草木虫鱼”为题,如何理解这其中的深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共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运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干莘,纣用恶来,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绝者,未尝有也。贤者立于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周公旦,白屋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卫君问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取材于西汉刘向《说苑·尊贤》)

(注)①干莘:夏桀时代的臣子,惯于阿谀奉承。②恶来:商纣时代的臣子,崇尚勇力,不顾义理,后被周武王处死。③白屋:中国古代指平民居所。④范中行氏:指春秋时晋国的范氏、中行氏两大家族,后因联合作乱而被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      垂:流传。

B. 安危绝者,未尝有也            继:继续。

C. 贫不能使富                      使:驾驭。

D. 齐国大安,而霸天下            遂:最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犹鸿鹄无羽翼也    鹏徙于南冥也

B. 而能成功立名      去六月息者也

C. 卫君问田让曰      是不亦责身者重以周乎

D. 亡何也            远而无所至极邪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贤者立于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

贤能的人在朝为官,天下豪杰就会轻率地表达恭敬

B. 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

您对臣子的惩罚,不能够依据情理去躲避

C. 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

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可是齐国并未管理好

D. 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贤能的人了解到那些人不愿重用自己,就会心怀怨恨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夏、商、秦灭亡,与桀、纣、秦君用不贤者有关,奸佞位居高位就会贻害无穷。

B. 田让提醒卫君,仅仅依靠封赏并不能实现延揽贤才的目标,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C. 周公、晏子、孔子各例表明,有品行有学问的人当朝,能为国君延揽更多人才。

D. 管仲一再向桓公索要更好的待遇,说明贤者也有缺点,国君要容忍他们的缺点。

5.国君想要治理好天下,尊贤爱才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国君如何才能真正作到尊贤爱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