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共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运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干莘,纣用恶来,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绝者,未尝有也。贤者立于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周公旦,白屋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卫君问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取材于西汉刘向《说苑·尊贤》)

(注)①干莘:夏桀时代的臣子,惯于阿谀奉承。②恶来:商纣时代的臣子,崇尚勇力,不顾义理,后被周武王处死。③白屋:中国古代指平民居所。④范中行氏:指春秋时晋国的范氏、中行氏两大家族,后因联合作乱而被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      垂:流传。

B. 安危绝者,未尝有也            继:继续。

C. 贫不能使富                      使:驾驭。

D. 齐国大安,而霸天下            遂:最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犹鸿鹄无羽翼也    鹏徙于南冥也

B. 而能成功立名      去六月息者也

C. 卫君问田让曰      是不亦责身者重以周乎

D. 亡何也            远而无所至极邪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贤者立于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

贤能的人在朝为官,天下豪杰就会轻率地表达恭敬

B. 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

您对臣子的惩罚,不能够依据情理去躲避

C. 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

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可是齐国并未管理好

D. 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贤能的人了解到那些人不愿重用自己,就会心怀怨恨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夏、商、秦灭亡,与桀、纣、秦君用不贤者有关,奸佞位居高位就会贻害无穷。

B. 田让提醒卫君,仅仅依靠封赏并不能实现延揽贤才的目标,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C. 周公、晏子、孔子各例表明,有品行有学问的人当朝,能为国君延揽更多人才。

D. 管仲一再向桓公索要更好的待遇,说明贤者也有缺点,国君要容忍他们的缺点。

5.国君想要治理好天下,尊贤爱才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国君如何才能真正作到尊贤爱才。

 

1.B 2.D 3.A 4.D 5.①明察慎取。明察人之贤愚忠奸,择贤去奸,知人善任。 ②推贤重举。重视“伯乐”在举荐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③赏罚有道。制度必须赏罚有道,依功论赏,以理责罚。 ④贤尽其才。倾力支持,让贤士真正有机会去施展才干。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继”应为“使……存活下来”。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题中A项,“之”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以”均为介词,凭借;C项,“于”均为介词,引进对象,向,对;D项,前一个“其”为人称代词,他,他的;后一个“其”用在选择句中,表选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文化经典解读”和“文学名著阅读”中选定1题,完成相应要求。

(1)文化经典解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对《论语》以及孔子思想的了解,简要分析并明确这句话中“学”所包含的内容。

(2)文学名著阅读

桑提亚哥是《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结合你对《老人与海》以及作家创作思想的了解,简要描述并评价作品中最能打动你的一个情节片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于因为他老是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文段二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文中说,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种刻画在人物形象特征的表现上有什么效果?

2.文中说,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结合文意作简要陈述。

3.“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查看答案

在下面横线处填写古诗词原句。(选填其中8处空白)

①清风徐来,________。举酒属客,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苏轼《前赤壁赋》

②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青,________,而青于蓝;冰,水为之,_____。               《荀子·劝学》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_______,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________,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往往就会出现: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形成一些后果:让清静的人生、精良的产品等,渐渐变得稀罕起来;一些工程因为求快而忽视细节和质量,导致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而那些整日忙碌赶场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也不要忘记,变动之中也有恒定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盼望着步登天、一劳永逸,只能是如同梦呓。

《道德经》中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喧嚣,拒绝诱惑,祛除焦躁,静心定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的状态。

宁静一旦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取材于林治波《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1.下列词语中的“哄”,与“那些跟风起哄”中“哄”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 一哄而散

B. 连哄带骗

C. 哄动一时

D. 哄堂大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B. 概莫能外:大概没有多少人能作为一种例外。

C. 日理万机:形容政务繁忙,此处指多样事务缠身。

D.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进步发展快。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新技术和创新思想支持,能够为获得成功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B. “翅膀”“风口”之说,是对发挥一种推动作用的形象化描述。

C. 有了扎实而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就能有长久而稳固的成功。

D. 要想成功,还需坚守“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的认识。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如今多数人都无法逃避浮躁之风,而实现自我价值必须避开浮躁。

B.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语,讽刺了那些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人。

C. 社会节奏加快,变化更快、更多、更大,这都让人变得更加脆弱。

D. “心远地自偏”来源于内心宁静,这种宁静能让常人也自有风范。

5.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浮躁之风盛行带给人们的不良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1994年,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在中国推进时,没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年近五十岁的南仁东却认定了目标,并付诸行动,用十二年时间选址保障观测条件。为了选址,南仁东几乎踏遍了中国西南大山里的所有洼地。为了能筹到足够资金,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当巨型“天眼”最终向世界睁开之际,72岁的他却因肺癌去世。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评价他:“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有几句诗,是天眼之父南仁东写给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