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于因为他老是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文段二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文中说,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种刻画在人物形象特征的表现上有什么效果?

2.文中说,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结合文意作简要陈述。

3.“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1.用夸张凸显别里科夫的保守与荒谬,讽刺效果更加鲜明而强烈 2.恶劣环境中的一些变化,让人们对环境的改善充满期待;然而长久以来的压制又带给人们恐惧,不敢流露自巴的真实感情。 3.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的出现绝对不是个别情况,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别里科夫赖以生存的专制环境还存在,别里科夫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就必然会不断涌现。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刻画人物的手法的题目,要求分析“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对刻画别里科夫形象的作用,答题时先答出手法,然后分析效果,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其效果是突出别里科夫的保守与荒谬,讽刺效果更加鲜明而强烈。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概括答题要点。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重点在句子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答题时注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位置,根据句中的“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可以分析“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的出现绝对不是个别情况,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此句在文章的结尾,要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可以概括为只要别里科夫赖以生存的专制环境还存在,别里科夫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就必然会不断涌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横线处填写古诗词原句。(选填其中8处空白)

①清风徐来,________。举酒属客,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苏轼《前赤壁赋》

②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青,________,而青于蓝;冰,水为之,_____。               《荀子·劝学》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_______,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________,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往往就会出现: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形成一些后果:让清静的人生、精良的产品等,渐渐变得稀罕起来;一些工程因为求快而忽视细节和质量,导致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而那些整日忙碌赶场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也不要忘记,变动之中也有恒定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盼望着步登天、一劳永逸,只能是如同梦呓。

《道德经》中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喧嚣,拒绝诱惑,祛除焦躁,静心定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的状态。

宁静一旦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取材于林治波《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1.下列词语中的“哄”,与“那些跟风起哄”中“哄”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 一哄而散

B. 连哄带骗

C. 哄动一时

D. 哄堂大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B. 概莫能外:大概没有多少人能作为一种例外。

C. 日理万机:形容政务繁忙,此处指多样事务缠身。

D.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进步发展快。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新技术和创新思想支持,能够为获得成功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B. “翅膀”“风口”之说,是对发挥一种推动作用的形象化描述。

C. 有了扎实而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就能有长久而稳固的成功。

D. 要想成功,还需坚守“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的认识。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如今多数人都无法逃避浮躁之风,而实现自我价值必须避开浮躁。

B.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语,讽刺了那些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人。

C. 社会节奏加快,变化更快、更多、更大,这都让人变得更加脆弱。

D. “心远地自偏”来源于内心宁静,这种宁静能让常人也自有风范。

5.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浮躁之风盛行带给人们的不良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1994年,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在中国推进时,没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年近五十岁的南仁东却认定了目标,并付诸行动,用十二年时间选址保障观测条件。为了选址,南仁东几乎踏遍了中国西南大山里的所有洼地。为了能筹到足够资金,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当巨型“天眼”最终向世界睁开之际,72岁的他却因肺癌去世。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评价他:“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有几句诗,是天眼之父南仁东写给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团委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开展的主题为“走进高考”的心理调试咨询会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所谓氛围,是指意境造成的一种气氛、情调。盛唐诗人多追求意境的整体感,使意境弥漫浓烈的情思,在读者还没有对诗加以细细品味、对意境的具体含蕴加以细细领略之前,就一下子把人带进某种氛围中去了。捕捉这种气氛很不易,①_______;②________,因为它既不是写景,③________,难以直接着笔,但又必须以写景和抒情烘托出来。它是可感的,但又空灵而飘忽,而盛唐诗人正是表现意境氛围的高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