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老 家 史铁生 常要在各种表格上填写籍贯,有时候我写...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老  家

史铁生

常要在各种表格上填写籍贯,有时候我写北京,有时候写河北涿州,完全即兴。写北京,因为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大约死也不会死到别处去了。写涿州,则因为我从小被告知那是我的老家,我的父母及祖上若干辈人都曾在那儿生活。查词典,籍贯一词的解释是:祖居或个人出生地。——我的即兴碰巧不错。

    可是这个被称为老家的地方,我是直到四十六岁的春天才第一次见到它。此前只是不断地听见它。从奶奶的叹息中,从父母对它的思念和恐惧中,从姥姥和一些亲戚偶尔带来的消息里面,以及从对一条梦幻般的河流——拒马河——的想象之中,听见它。但从未见过它,连照片也没有。奶奶说,曾有过几张在老家的照片,可惜都在我懂事之前就销毁了。

    四十六岁的春天,我去亲眼证实了他的存在;我跟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起,坐了几小时汽车到了老家。涿州——我有点儿不敢这样叫它。涿州太具体,太实际,因而太陌生。而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与一个实际的地点相距太远。我想我不妨就叫它Z州吧,一个非地理意义的所在更适合连接起一个延续了四十六年的传说。

    然而它果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有残断的城墙,有一对接近坍圮的古塔,市中心一堆蒿草丛生的黄土据说是当年钟鼓楼的遗址,当然也有崭新的酒店、餐馆、商厦,满街的人群,满街的阳光、尘土和叫卖。城区的格局与旧北京城近似,只是缩小些,简单些。中心大街的路口耸立着一座仿古牌楼(也许确凿是个古迹,唯因旅游事业而修葺一新),匾额上五个大字:天下第一州。中国的天下第一着实不少,这一回又不知是以什么为序。

    我们几乎走遍了城中所有的街巷。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路指指点点感慨万千:这儿是什么,那儿是什么,此一家商号过去是什么样子,彼一座宅院曾经属于一户怎样的人家,某一座寺庙当年如何如何香火旺盛,庙会上卖风筝,卖兔爷,卖莲蓬,卖糖人儿、面茶、老豆腐……庙后那条小街曾经多么僻静呀,风传有鬼魅出没,天黑了一个人不敢去走……城北的大石桥呢?哦,还在还在,倒还是老样子,小时候上学放学他们天天都要从那桥上过,桥旁垂柳依依,桥下流水潺潺,当初可是Z州一处著名的景观啊……咱们的小学校呢?在哪儿?那座大楼吗?哎哎,真可是今非昔比啦……

    我听见老家在慢慢地扩展,向着尘封的记忆深入,不断推新出陈。往日,像个昏睡的老人慢慢苏醒,唏嘘叹惋之间渐渐生气勃勃起来。历史因此令人怀疑。循着不同的情感,历史原来并不确定。

一路上我想,那么文学所求的真实是什么呢?历史难免是一部御制经典,文学要弥补它,所以看重的是那些沉默的心魂。历史惯以时间为序,勾画空间中的真实,艺术不满足这样的简化,所以去看这人间戏剧深处的复杂,在被普遍所遗漏的地方去询问独具的心流。我于是想起西川的诗: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我阅读一个家族的预言/ 我看到的痛苦并不比痛苦更多/ 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 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

    我的老家便是这样。Z 州,一向都在沉默中。但沉默的深处悲欢俱在,无比生动。那是因为,沉默着的并不就是普遍,而独具的心流恰是被一个普遍读本简化成了沉默

    汽车缓缓行驶,接近史家旧居时,父亲、伯父和叔叔一声不响,唯睁大眼睛望着窗外。史家的旧宅错错落落几乎铺开一条街,但都久失修整,残破不堪。 “这儿是六叔家。”“这儿是二姑家。” “这儿是七爷爷和七奶奶。”“那边呢?噢,五舅曾在那儿住过。”……简短的低语,轻得像是怕惊动了什么,以致那一座座院落也似毫无生气,一片死寂。

    汽车终于停下,停在了“我们家”的门口。

    但他们都不下车,只坐在车里看,看斑驳的院门,看门两边的石墩,看屋檐上摇动的枯草,看屋脊上露出的树梢……伯父首先声明他不想进去:“这样看看,我说就行了。”父亲于是附和:“我说也是,看看就走吧。”我说:“大老远来了,就为看看这房檐上的草吗?”伯父说:“你知道这儿现在住的谁?”“管他住的谁!”“你知道人家会怎么想?人家要是问咱们来干嘛,咱们怎么说?”“胡汉三又回来了呗!”我说。 他们笑笑,笑得依然谨慎。伯父和父亲执意留在汽车上,叔叔推着我进了院门。院子里没人,屋门也都锁着,两棵枣树尚未发芽,疙疙瘩瘩的枝条与屋檐碰撞发出轻响。叔叔指着两间耳房对我说:“你爸和你妈,当年就在这两间屋里结的婚。”“你看见的?”“当然我看见的。那天史家的人去接你妈,我跟着去了。那时我十三四岁,你妈坐上花轿,我就跟在后头一路跑,直跑回家……”

    我仔细打量那两间老屋,心想,说不定,我就是从这儿进入人间的。

    从那院子里出来,见父亲和伯父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向一个个院门里望,紧张,又似抱着期待。街上没人,处处都安静得近乎怪诞。“走吗?”“走吧。”虽是这样说,但他们仍四处张望。“要不就再歇会儿?”“不啦,走吧。”这时候街的那边出现一个人,慢慢朝这边走。他们便都往路旁靠一靠,看着那个人,看他一步步走近,看他走过面前,又看着他一步步走远。不认识。这个人他们不认识。这个人太年轻了他们不可能认识,也许这个人的父亲或者爷爷他们认识。起风了,风吹动屋檐上的荒草,吹动屋檐下的三顶白发。已经走远的那个人还在回头张望,他必是想:这几个老人站在那儿等什么?

    离开Z州城,仿佛离开了一个牵魂索命的地方,父亲和伯父都似吐了一口气:想见她,又怕见她,哎,Z州啊!老家,只是为了这样的想念和这样的恐惧吗?

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马河走,气氛轻松些了。父亲说:“顺着这条河走,就到你母亲的家了。”叔叔说:“这条河也通着你奶奶的家。”伯父说:“哎,你奶奶呀,一辈子就是羡慕别人能出去上学、读书。不是你奶奶一再坚持,我们几个能上得了大学?”几个人都点头,又都沉默。

1.下列对文中词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涿州(zhuó)    B. (mèi)    C. (xū)    D. (bó)

2.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兴:随便

B. 坍圮:崩塌

C. 今非昔比:形式、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D.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老家在作者四十六岁之前的记忆里只是一个传说般的存在。

B. 作者对老家街上一座仿古牌楼标榜“天下第一”非常反感。

C. 随着探访的逐渐深入,作者记忆中的老家变得愈发生动了。

D. 离开老家的时候,众人表面上轻松,内心依然复杂而沉重。

4.文章第十一段,伯父和父亲在“我们家”门前的表现,其情感和下列诗句中的哪一项最接近?请选择并做简要分析。

A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B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C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5.根据文意,简述作者所认为的历史和文学的区别。

6.解说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沉默着的并不就是普遍,而独具的心流恰是被一个普遍读本简化成了沉默。

 

1.A 2.A 3.B 4.三项均能说通,言之有理即可 5.历史往往是官方的,以时间为序,更加粗糙(或注重事件的真实);文学弥补历史所遗漏的人心的真实,更关注大众的心声。 6.沉默的背后是民众具体生动的情感,但在历史的表述中,这些情感都被忽略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涿(zhuō)州。故选A。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题中A项,“即兴”,是未经事前酝酿,就眼前的情景、感受而创作、表演、讲话的意思,不是“随便”。故选A。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非常反感”夸大其词,文中只说“中国的天下第一着实不少,这一回又不知是以什么为序”。故选B。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情感的题目,要求分析伯父和父亲在“我们家”门前的表现,其情感和下列诗句中的哪一项最接近,答题时首先分析自己和伯父的情感,对“家”的陌生和熟悉的复杂心理,所给诗句均可以讲通道理,如“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文中作者这是不想家乡,又有一种回乡的冲动,回乡后又有一种不可言表的伤感正和诗句的内容相似。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作者所认为的历史和文学的区别,注意根据文中的相关句子“历史难免是一部御制经典,文学要弥补它,所以看重的是那些沉默的心魂。历史惯以时间为序,勾画空间中的真实,艺术不满足这样的简化,所以去看这人间戏剧深处的复杂,在被普遍所遗漏的地方去询问独具的心流”概括答题要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原文。

《氓》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写“氓”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婚前是“总角之宴,_________”; 婚后是“_______,至于暴矣”。陆游在《钗头凤》中也运用这种手法抒发被迫离异的痛苦:上片忆往昔夫妻偕游的美好情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片写夫妻被拆散后唐婉的憔悴,“春如旧,人空瘦,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有事醵饮者,必会其肆。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平事不得决,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其坦然如是。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子母:利息和本金。②责券:求取借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主翁也          笞:鞭笞    B. 辄家取瓶,注酒    更;又

C. 保甲贷乙金      侪:辈    D. 能偿者其息        捐:捐献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忧                  不足外人道也    B. 尽取所偿负还          非日能,原学焉

C. 至夜分,散去          度我至军中公    D. 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里有事醵饮者,必会其肆(每逢乡里有人凑钱喝酒,一定在他的酒馆聚会)

B. 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赶紧到他家寄宿)

C. 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卖酒者的脸色和平时一样一半黑一半亮)

D. 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卖酒者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蓖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 乡里有人担心为借贷之事吃官司,卖酒者急他人所急,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 “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以让利于人为原则,神情自若地处理了自己的后事。

D. 卖酒者晚节不保,和他的几个儿子终日赌博,最终败光了家产,落得一贫如洗。

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②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6.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一个生意人,但作者在内容安排上别具匠心。请写出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并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其做简要评议。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8岁时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作为领唱参加第八届世界合唱比赛并斩获两枚金牌,大四时携笔从戎,经过严格训练成为海军陆战队一员,作为唯一一名女性远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最近,一位名叫宋玺的退伍女兵火了。在不少人还处于迷茫的年纪时,年仅24岁的她,一次又一次树立新目标并不断进发,用奋斗书写了与众不同的青春。这令许多网友赞叹:“活出了中国年轻人应该有的模样”“这才是真正的90后”。

请围绕宋玺的经历,联系现实,选择恰当的写作方向,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题文)下面是记者采访法国某喜剧导演的部分内容,请根据该导演的回答,补写出记者的提问内容。

记者:(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导演:我的想法一直以来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让他们走出影院时能有个好心情。

记者:(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0个字)

导演: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我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到。这很神奇,因为总是有意外。我发现有时一个“一般般”的笑点效果特别好,而有些我认为“非常搞笑”的笑点,观众却反响平平。所以,我完全同意中国导演所说的,观众能否对笑点产生共鸣,是个神秘的未知。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建造摩天大楼在土地利用方面更为高效,但随着高楼大厦越来越多,________;如热岛效应、光污染、交通拥堵等。到处是高楼,________,令许多地方丧失了原有的个性风貌。_______,不如追求建筑设计与建造质量上的超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