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摘自赵畅《读书是一种“遇见”》)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者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作者认为一定要遵循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
B. 平庸的书籍,尽量少读或不读,因为它会损耗你选择读经典的时间和精力。
C. 作者列举吴宓、王竹溪、华罗庚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可打通文理。
D. 读书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避免人云亦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遇见”这一比喻形象地阐释读书的实质,并较为深入地进行分析。
B. 文章以“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为立论前提,引出选择主动权问题。
C. 文章以梁启超反复研读还原历史真相一事,证明读书是一种主观能动行为。
D. 关于读书,文章先论述读书的正确态度,接着阐释选择书籍的原则及范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打开书本,你就能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就能吸取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B. 如果我们认真读一本经典著作,可以抵得上读几十本乃至上百本普通之书。
C. 读书和交友道理一样,交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面越广越好。
D. 一个人如果读书不动脑筋匆匆而过,那就是他对自己的治学态度不负责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正月初一,一部演绎中国历史传统诗词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火爆荧屏。节目以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流行乐,即所谓的“和诗以歌”,用歌声诠释诗词之美。
材料二 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间传统游戏——沙嘎。全园大、中、小9个班级,30多名幼儿和家长共同参加了活动。沙嘠是蒙古族民间传统智力游戏之一,该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竞争意识和合作、分享、谦让以及成功的快乐。同时,在幼儿们的玩乐中传承、发展和保护蒙古族传统文化。
材料三 1937年5月,商务印书馆从《史记》《左传》《战国策》中撷取公孙杵臼、程婴、子路、荆轲等人的故事,编成《中华民族的人格》小册,向全民推广,激励全民以先民为榜样,保全固有的精神,像典籍中记载的仁人义士一样,筑起血肉长城,保家卫国,这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读了上面三则材料,你对传统文化传承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使之形成有机联系,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某学院的一则招聘启事中有五处表达不妥当,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为加大外国留学生来我院学习汉语的需求,拟招聘10名兼职对外汉语教师。待遇报酬从优。具体要求如下:语言、文学、政治等文科专业毕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年龄不超过40周岁以上;工作态度认真,教学效果高质量;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有意向的老师请从我校校园网下载应聘教师信息表,填好后发至邮箱huanyinge163.com。截止日期:5月20白。欢迎各位老师到我校高就。
① 改为 ;② 改为 ;
③ 改为 ;④ 改为 ;
⑤ 改为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①______。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②______: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③______;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面对学生送的礼物,赵老师说:“下次不要带东西,这次我就笑纳了,下不为例。”
B. 鄙人才疏学浅,初到贵地,如有机会就教于各位前辈,则不胜荣幸。
C. 通过对战士们的采访垂问,我们了解到了战士们在部队里的生活情况。
D. 这套教材很实用,我借给你,如果能用你就留着看,看完后还请你原物璧还。
(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家邮政局表示,今年邮政快递服务将再升级,增加“即日达”网络覆盖范围,到本世纪中叶让我国成为邮政强国。
B.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彰显了祖国日益强盛的科技实力及雄厚的经济实力,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C. 央视《国家宝藏》刚一推出,便成为一档现象级节目,尤其受到年轻人喜爱。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国家与今天的新新人类正在发生着一场剧烈的“化学反应”。
D. 被称为“火药王”的候云德和在传染病的综合防控取得巨大成就的王泽山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