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大清早,帮忙的人从城里拿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大清早,帮忙的人从城里拿了绳索、杠子赶来了。

老船夫的白木小棺材,为六个人抬着,到那个倾圮了的塔后山岨上去埋葬。到了预先掘就的方阱边,老道士照规矩先跳下去,把一点朱砂颗粒同白米安置到阱中四隅及中央,又烧了一点纸钱,爬出阱时就要抬棺木的人动手下肂。翠翠哑着喉咙干号,伏在棺木上不起身。经马兵用力把她拉开,方能移动棺木。一会儿,那棺木便下了阱,拉去绳子,调整了方向,被新土掩盖了,翠翠还坐在地上呜咽。葬了老船夫,老道士、船总和帮忙的人各自散了。于是碧溪岨便只剩下三个人,一个是翠翠,一个是老马兵,一个是由船总家派来暂时帮忙照料渡船的秃头陈四四。

到了下午,翠翠同老马兵商量,要老马兵回城去把马托给营里人照料,再回碧溪岨来陪她。老马兵回转碧溪岨时,秃头陈四四被打发回城去了。

翠翠仍然自己同黄狗来弄渡船,让老马兵坐在溪岸高崖上玩,或嘶着个老喉咙唱歌给她听。

过三天后船总来商量接翠翠过家里去住,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只请船总过城里衙门去说句话,许杨马兵暂时同她住住,船总顺顺答应了这件事,就走了。

杨马兵是个近六十岁了的人,说故事的本领比翠翠祖父还高一筹,加之为人特别热忱,做事又勤快又干净,因此使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两人每日在黄昏中同晚上,坐在门前溪边高崖上,谈点那个躺在湿土里可怜祖父的旧事,有许多是翠翠先前所不知道的,说来便更使翠翠心中柔和。又说到翠翠的父亲,那个又要爱情又惜名誉的军人,在当时按照绿营军勇的装束,如何使乡下女孩子动心。又说到翠翠的母亲,如何善于唱歌,而且所唱的那些歌在当时又如何流行。

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被掀下了金銮殿,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杨马兵想起自己年轻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总不理会,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因为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过了四七,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马兵以为这件事得问翠翠。回来时,把顺顺的意思向翠翠说过后,又为翠翠出主张,以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不好,还是不如在碧溪岨等,等到二老驾船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说不定二老要来碧溪岨驾渡船。

这办法决定后,老马兵以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就依然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在碧溪岨为翠翠作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

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为了这塔的重建并不是给谁一个人的好处,应让每个人来积德造福,让每个人皆有捐钱的机会,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个两头有节的大竹筒,中部锯了一口,尽过渡人自由把钱投进去,竹筒满了,马兵就捎进城中首事人处去,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爷爷的死使翠翠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B. 小说中的白塔具有象征意味,结尾圮坍了的白塔得以重建,说明无论社会怎么演变,美好的人性都不能坍塌,表现了作者重建美好人际关系的愿望。

C. 小说选文中两次写船总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既表现了船总对孤女翠翠的同情,也展现了边城人质朴、善良、热忱的美好人性。

D. 选文对翠翠的心理刻画细腻,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小说悲剧的结局,揭示了“边城”人们精神的孤寂,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

2.画线的句子中写杨马兵“不由得苦笑”,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3.小说以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

 

1.D 2.①自己成了翠翠唯一的依靠,对命途多舛的翠翠充满同情。②自己曾爱过翠翠的母亲,如今斯人已逝,对翠翠母亲逝世的叹惋。③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叹。 3.①“也许明天回来”的暗示让读者看到了希望,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回味的空间。“永不回来”增加了结尾的悲剧色彩。②照应了前文杨马兵口述二老下行闯滩,以及认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情节,结尾不能确定二老能不能回来,合情合理,具有真实性。③翠翠坚守渡船等待二老,充分表现了翠翠的坚强品质,但二老回不回来不能确定,让读者对翠翠的命运既充满了同情又充满了期待。④小说充满不确定性的悲剧结局,暗示了古老美德的沦陷和作者重建美好人性的渴望,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D项,“选文对翠翠的心理刻画细腻,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小说悲剧的结局,揭示了‘边城’人们精神的孤寂”错误,翠翠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她了解了自己的处境,哭了一场再把日子等下去,体现出翠翠身上的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与纯情,体现了遵从古礼的淳厚的人性。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翠翠纯洁善良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性美的一面,寄托了作者“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理想。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画线的句子中写杨马兵‘不由得苦笑’,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原因。引文出现在第七段,文中说“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文中的“孤雏”指的是翠翠,“笑”中充满对命途多舛的翠翠的同情;“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被掀下了金銮殿,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流露出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叹;“杨马兵想起自己年轻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总不理会……”,流露出对翠翠母亲逝世的叹惋。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答题即可。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是针对小说结尾设题。“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就预示着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而“也许明天回来”又让读者看到了希望。“—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翠翠与傩送的情感之间碰上了太多的人事和人情,悲剧也就成为必然。但凄凉、哀愁与牵挂、期盼并存,傩送的回与不回虽然难以预料,但这对年青人纯纯的情爱已成为永恒。读者也从心底里祝福这对有情人能早日喜结良缘。而无论傩送回来与否,翠翠都坚守渡船等待他,这表现了翠翠的坚强品质;“也许永远不会来”和“也许明天回来”的可能是指傩送,也可能是指古老的美德、美好的人性,“不会来”是美德的沦陷,而“明天回来”又暗示作者重建美好人性的渴望,这种不确定的悲剧结局深化了小说的主旨。考生只要围绕结尾本身的内容以及情节上、内容上、形象上、主旨上的作用答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关于中国古文字的产生时代这一问题始终缺乏具体确切的答案。就是世界各国的文字学专家,对于文字产生的具体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学派。

一种说法,认定文字的起源并不比语言产生晚,认为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或新时器时代初期就产生了文字。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把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和各种刻记纳入了文字的范畴。他们把原始人的许多岩画谓之“图画文字”;也有人把纹文时期的纹记视作正式的文字。这主要是因为对文字的真正定义和内涵缺乏一个正确的认定。当然我们很容易想象人类没有形成语言的时候,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只好用手势比划或在地上画图表示。但是文字终归是文字,它和那些原始的辅助表意手段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个根本的区别是不管世界上哪个民族的文字,没有一个不是他们民族语言的符号,尽管世界文字之林中有的是表意文字,有的是表词文字,有的是标声文字,但都是和他们自己民族的语言一致的,凡是语言能表达的,文宇就能表达。所以可以说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出了语言,但仍然是语言的辅助工具。这样的文字,自然是产生在语言产生以后。

还有一种观点也是不能使人认同的。那就是拘泥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没有见到完整的实证材料,就认定事物的不存在,就对没有被认识或没有被发现的甚至对理应存在和实际有过但已消失的事物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并非是科学的态度。比如说,在中国古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很多人认定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汉字,可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人们长期认为商周时期的金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些一见实物就动辄定论的习惯,一直妨碍了对文字起源的系统地、理论地探讨,也难以形成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明晰结论。

当然,甲骨文是比金文更为古老的汉文字,有一些甲骨文的单字比钟鼎文的结构带有更为原始的特征,如“子”、“午”、“丁”等。但人们都能看到,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简化了的古文字。甲骨文大多是当时用来刻在甲骨片上的占卜记录,为了便于镌刻,长期形成了一种非常简练的书体。文字的简化是文字形成以后的运作行为,所以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文字的产生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究竟中国古文字起源于何时?根据种种依据推断,中国古汉字最早出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形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摘自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始人类用手势比划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这种表意手段可以帮助理解语言。

B. 有文字学专家对文字内涵缺乏正确的认定,把各种刻记或纹记看作正式的文字。

C.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都是自身民族语言的符号,都和本民族语言相辅相成。

D. 对没有完整实证材料的事物,哪怕理应存在或实际有过,也应该认定其不存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提出错误观点并分析其错误原因后,提出“文字产生在语言之后”的观点。

B. 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先论证其谬误,再阐释概念,然后指出其消极影响,层层深入。

C. 文章末段说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为了证明甲骨文出现时文字的存在已有相当长的时期。

D. 文章重点阐述关于古文字产生时代的不同见解,并作出了古汉字最早出现时代的判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即使把那些能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的可视符号认作是文字,也不能认定文字的产生比语言产生更早。

B. 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纹记等,应当与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有关,所以与文字的产生关系很密切。

C. 文字的简化是文字形成以后的事,而甲骨文存在一些非常简练的书体,所以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D. 作者认为,中国古文字最早出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这种观点在世界各国文字学家中并未形成公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城市日报》开展题为“寻找城市记忆”的活动,面向社会征集老照片,老故事,然后编辑成册。现在请你为册子撰写一段卷首语以吸引读者。要求:主题突出,语言鲜明生动,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全麦面是由整粒的小麦磨制而成,保留了糠层和胚芽,也保留了营养。__________,纤维能在消化系统内溶解,但又不被肠胃吸收,不仅如此,它还能协助肠胃蠕动,__________,同时排除体内废物,清理大小肠,达到健胃清肠的效果,纤维素是治疗困扰很多人的便秘和减肥问题的绝妙良方。另外,全麦不仅能提供人的生存能量,___________,是人人都可选择的营养美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接下来我将演唱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希望大家认真聆听。

B. 老同学好!喜闻你的李生儿女独占鳌头,同时考入北大,我定居日本,不便回去,发个红包,以表祝贺。

C. 听说令尊大人最近培育出了一种新型蔬菜,产量高,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我改天一定去你家拜师学艺。

D. 会议非常精彩,尤其是最后我们单位一把手王主任的总结讲话,狗尾续貂,请大家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