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里的陪伴 余显斌 沙漠里,不只有浩浩黄沙,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里的陪伴

余显斌

沙漠里,不只有浩浩黄沙,有硕大的夕阳,有如血的晚霞。这儿还有干旱,有酷寒,有寸步不离的死亡,步步紧逼。

他,此时就被死亡纠缠者。

陪伴着他的,只有一匹识途的老马。

夕阳将落,浮荡在地平线上,如一轮浑的车盖。他和那匹老马,踽踽而行,恍如两只小小的蚂蚁,粘在天边,在夕阳的昏黄中,愈行愈远。

本来,还有一匹小马的,是老马才生不久的小马驹子。

这个小家伙,不知道沙漠的凶险、艰难,它跳跃着,奔跑着,伸长脖子对着落日咴儿咴儿地鸣叫着,声音稚嫩如草。然后,又跑到老马跟前撒娇,用脑袋抵着自己妈妈的身子,在老马停下时,它会贪婪地吸着奶水,吃饱了,会狠狠打几个喷嚏。

小家伙蓝蓝的眼睛如两汪水,千净得能照见人的影子。

可是,一夜醒来,小马却死了,倒在那儿,鲜血淋漓的,显然是被狼咬死的。沙漠上,有一种狼,凶狠无比,常常深夜袭击行人,以及骆驼和马匹。

他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老马围着小马,轻轻地嗅着,不停地喷着鼻子。

当它明白,小马再也难以站起来时,它的眼睛里,涌出大滴大滴的眼泪,浑浊的眼泪。这是他第一次看见马儿流泪,他的心沉沉的,如同压着一块石头。他轻轻拍拍老马,叹了一口气。老马仰起脖子,对着长空,咴儿咴儿叫着,声音苍凉,此伤,犹如那轮落日一样悲壮。

然后,它低着头,伴着他上路了。

它不再叫,沉默地走着,沉默得如一块白色的石头。

夜晚,面对那轮如水的月亮,它会仰起头,久久地望着,眼眶里竟然滴出泪,湿湿地打湿了睫毛。

他望着,再次叹口气。

没水了,他拿着水壶,靠近老马,去挤出马奶来。

老马回过头,望望他,没有动静。

沙漠的夜晚,冷得直渗骨头。

他喝罢马奶,卧在那儿,蜷着身子。

月亮越升越高,将沙漠照射成一片月光的湖,照成一片琉璃的世界。

突然,他感觉到有什么动静,忙抬起头,发现老马站起来,向他慢慢走近。他吓了一跳,不知道它想干什么。老马的眼睛里,一片清光,慢慢卧下来,卧在他的身边,就如过去卧在小马身边一样。他的身子,渐渐暖和起来。

他轻轻摸摸老马的头,长叹一声。

当又一个黄昏来临时,在老马的带领下,他找到了水----在一个沙丘的后面,有一片胡杨林,那里有一条水,沿着草地的中间缓缓流过,白亮得如银子一般。他流着泪惊叫着,扑了过去,俯下身子“咕咚咕咚”地喝起来。水进入喉咙,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中,此时都仿佛有一种水意在清凉地弥漫着。他幸福地连打几个嗝,抬起头,却不见了那匹老马。

他急了,跑上沙丘,看见老马跑了,一直向来路跑去,在夕阳下越跑越远,最终跑成一个小小的点,消失在暮色里。

他喊了几声,声音在暮色里扩散着,空空的。

在林子里,有一个小村子,住着十几户人家。

他找到几个人,掏了钱,组织一支队伍,重新进入沙漠。当时,为了逃出沙漠,他将所有的货物都藏在沙漠中,现在,必须找回来。

几天后,队伍经过小马死去的地方,他惊呆了。

小马的尸体旁,卧着一头老马,头垂着,长长的鬃毛纷披着,正是那匹老马。他大叫着,跑过去抚摸老马,老马却一动不动,依偎在小马的身边----已经死了。

他这才明白,在小马死后,老马是带着怎样的痛苦和悲伤,一步步将他带出绝境,找到水源的。但是,强烈的思念,让它无心喝水,它带着一颗绝望的心,再次回到小马死去的地方。

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现在,它可以永远地守在自己孩子的身边了。

这叫什么?这是人类常说的忠诚和爱吗?

他垂着头,突然跪下。这一刻,他感觉到自己的良心受到沉重一击。

原来,小马不是狼咬死的,是他杀死的。当时没水,他想,只有杀死小马,自己才能喝到属于小马的那份马奶,才能走出草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到的“黄沙”“夕阳”“干旱”“死亡”等沙漠环境,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且营造了氛围,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B. 文章善用细节描写来塑造形象,如用“它会仰起头,久久地望着,眼眶里竟然滴出泪,湿湿地打湿了睫毛”的细节,来表现老马的痛苦。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使故事客观而真实,用客观的方式把一个悲惨的故事叙述出来,也自然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感。

D. 小马之死是本篇小说的线索,文章通过写老马和“他”在小马死后的行为及心理,既表现老马的忠诚和爱又表现“他”的坚韧与抗争。

2.小说到最后才交代小马是“他”杀而非狼咬致死,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

3.请根据小说的创作意图,简要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主体对象是老马还是“他”?

 

1.D 2.①出人意料,让人回味:②收束全篇,使情节完整,逻辑严密;③凸显主题,展示人性。 3.答两者皆可。 表现的主体对象是老马。理由:①从题目看,作者有意要表现的是老马对人的陪伴和对自己孩子小马的陪伴;②从内容主题上看,作者既表现老马对职业的忠诚也表现它对小马的深爱;③从手法上看,通过对比,用“他”的自私来反衬老马的无私。 表现的主体对象是“他”。理由:①从情节安排非上看,“他”自始至终贯穿全篇;②通过细节伏笔,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他”在沙漠之中的种种表现。结尾的突转也是为了表现“他”的形象;③从主题上看,作者就是要通过“他”的经历去揭示在极端情况下的人性:自私然而无奈,残忍而又自责。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项,“表现‘他’的坚韧与抗争”错。结合文本内容“原来,小马不是狼咬死的,是他杀死的。当时没水,他想,只有杀死小马,自己才能喝到属于小马的那份马奶,才能走出草原”分析可知,在死亡紧逼的沙漠,“他”要活命,选择了杀掉小马,一方面显得残忍、自私,另一方面也无奈、自责。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情节安排的分析。小说到最后才交代小马是“他”杀而非狼咬致死,找出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与“一夜醒来,小马却死了,倒在那儿,鲜血淋漓的,显然是被狼咬死的”一句相照应,通过意想不到的结局揭示了“他”的自私狠毒,造成震撼人心的效果。出人意料,让人回味;凸显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对仗都是律诗的核心。对仗这一形式有一个从无心插柳到有意栽花,由古朴浑厚到典丽细致的漫长的演变过程。谢榛曾指出:“《古诗十九首》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属对虽切,亦自古老。六朝惟渊明得之,若‘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是也。”但陶句声律还不对仗。只有经过沈宋声韵理论的建立,以及初唐人的创作实践,律诗才把平仄和对仗结合在一起。所以,王世贞说:“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

②对仗是汉字的特产,举世公认。但这一形式的产生,根本上还是在于客观世界本来就具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刘勰说“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所以,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也就“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所谓“自然成对”,正是客观世界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客观反映的结果。而以包含矛盾的形式一一对立统一的对仗反映对立统一的事物,就体现着朴素的辩证法。世界充满着矛盾,每一个正视现实的作家必然会发现这些现象并反映它们,尽管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而对仗又是如此明显地提出了这种要求和提供了这种形式。

③可以认为,对仗是修辞上的对立统一的表现手法。它既可以对立形式统一对立的双方,也能以矛盾的形式反映同一的事物,从而产生强烈的修辞效果。刘勰所谓“正对为劣,反对为优”,就是因为反对揭示了矛盾,因而容易把握本质。而反对,在“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的客观基础上,更有着辨证思维的依据。

④可见,对反对应提高到哲学范畴来认识。我国古代哲学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老子》第二章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充满了辩证的观点。《周易》中的乾坤、阴阳、尊卑,以及天人、形神、名实、本末、体用、刚未、善恶等,无不是对立统一的范畴。以辩证思维指导文学创作,无疑是艺术辩证法的体现。当然,艺术辩证法不仅表现于对仗这一特殊形式,而且广泛存在于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

⑤然而,对仗或对偶在初期更多是纯形式的产物。它要求的是句式的整齐、节奏的铿锵、音律的和谐,着重形式美。骈文是对偶极端化的产物,对偶成了粉饰现实的工具,而不是揭露矛盾的武器。对仗到唐人手中方显出战斗性和深刻性。盛唐诗人常常运用对仗这一形式来概括或揭露大千世界的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唐人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才使以近体诗为代表的唐诗的艺术成就达到空前的高度。

(节选自刘明华《论杜诗的对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讲究句式、节奏、音律的对仗是汉字的特产,也是古代诗歌的核心。

B. 正对和反对都属对仗,但只有反对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体现辩证思维。

C. 作家“心生文辞,自然成对”,其本质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客观现实在文学作品中得到的反映。

D. 对仗和对偶在初期都是纯形式的产物,只是后来对偶成了粉饰现实的工具,而对仗则成了战斗工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引用谢榛的论述,是为了证明对仗有一个由古朴浑厚向典丽细致演变的过程。

B. 最后一段通过骈文与唐诗的对比,指出艺术辩证法才是近体诗成就达到空前高度的根本原因。

C. 文章以哲学的思想来剖析文学创作中所具有的艺术辩证法现象,高屋建瓴,深刻透辟。

D. 文章从对仗的演变、产生、表现形式谈到其与艺术辩证法的关系,条理清楚,思维缜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沈宋建立的声韵理论及初唐人的创作实践,对仗可能就不会与平仄结合在一起。

B. 以对仗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中对立统一的事物,就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体现。

C. 唐诗拥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跟唐人运用对仗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不无关系。

D. 如果骈文能够运用对仗来概括和揭露大千世界的矛盾,就能创造出跟唐诗一样的艺术成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度汉字----“戏”

理由:

一.中国有戏。首艘国产航母下水、C919大飞机首飞、“悟空号”探测到疑似暗物质、“墨子号”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雄安新区横空出世……

二.人们更爱“老戏骨”。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有太多的戏精上身,有太多的人设一夜崩塌,只有少数人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诱惑、守得住初心。

三.全民“游戏”。或“王者农药”或《绝地求生》娱乐无可厚非,但我们在太多 情上缺乏游戏精神,却又在太多事情上太过儿戏。

上述理由你赞同哪一条?请谈谈你的观点,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紫砂壶成型过程的简要框架,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某学院的一则招聘启事中有五处表达不妥当,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为加大外国留学生来我院学习汉语的需求,拟招聘10名兼职对外汉语教师。待遇报酬从优。具体要求如下:语言、文学、政治等文科专业毕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年龄不超过40周岁以上;工作态度认真,教学效果高质量;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有意向的老师请从我校校园网下载应聘教师信息表,填好后发至邮箱huanyinge163.com。截止日期:5月20白。欢迎各位老师到我校高就。

           改为           ;②           改为          

           改为           ;④           改为          

           改为          

 

查看答案

下列画线诗句的意境,与“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一句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B. 三山凌苦雾,千里激悲风。

C.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D. 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