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题文)下列楹联与场所不匹配的一组是( ) A. 文庙——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

(题文)下列楹联与场所不匹配的一组是(    )

A. 文庙——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

B. 书房——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任翕张。

C. 宗祠——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在一家。

D. 寺院——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

 

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楹联与场所不匹配的一组”。考生首先应分析楹联的内容,圈出其中能够起到暗示作用的词语,然后分析场所。C项,“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在一家”,“追摹”意思是“追忆摹仿”,“追摹古人得高趣”是指从古人的文章中体会到高雅的志趣,这与“宗祠”追忆先祖不合,适合用在“书房”。A项,“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泗水、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处。这副楹联的意思是“孔子的文章如日月一样光华灿烂,孔子的礼乐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是第一”,这是赞颂孔子的文化教育,如日月光华灿烂,在中外堪称第一。“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最为有名。故二者匹配。B项,“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任翕张”,意思是“胸中藏有万千个词汇凭你调用,即使笔下有千钧重,写作起来也能挥洒自如”,这与“书房”相匹配。D项,“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法”指佛法,“法云”,是佛教语,指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慧日”为佛教词语,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闇,与‘慧光’、‘慧照’等同义,与“寺院”相匹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家宝藏》演绎文物的故事,对一件件文物的历史进行梳理,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到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化。

B. 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松针、文竹等最好摆在书桌上比较合适,橡皮树、丁香、腊梅等则最好摆在阳台上。

C.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草王坝长期缺水,乡亲们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D. 创建文明城市要注重城市建设,要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不仅要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还要凭借城市建筑提升城市品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第10届中国青少年军事夏令营的开营仪式上,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国家的明日黄花,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要苦练本领,将来好报效国家。”

②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短时期内还无法消除广告语中可能出现的违背公序良俗的用语现象。因此,提升广告发布的文明程度,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③市场经济的大潮风起云涌,眼看自己一手建立的企业,已呈现行将就木的态势,他内心真有说不出的感慨!

④倒摘牌制度的存在让一些俱乐部能够中途截杀其他俱乐部相中的球员,为此,那些已经与球员达成协议的俱乐部不得不跟先于自己摘牌的同行们哀求,希望他们不要横刀夺爱

⑤本来可能成为一部看见时代的喧嚣、并记录下这个喧嚣时代的经典,最终却因为创作者的短视,落在了浅尝辄止的道路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⑥近年来,音乐综艺节目的比拼堪称白热化,仅去年就有不下30档,素人选秀、歌手竞演、偶像团体养成、音乐游戏等玩法眼花缭乱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和辉煌战功。

(2)《醉花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极为细腻的体肤触感来表现秋夜特征,含蓄地说明辗转难寐。

(3)《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描绘出杭州最美的特征。

(4)《雨霖铃》中描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细节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廉颇、蔺相如终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下列关于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期的词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后成为诗的别体,称为“诗余”,又因句子长短不齐而称为“长短句”。

B. 词按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按创作风格可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C. 词牌指词调名和词格式的名称,词题体现词的主要内容。一首词可以词牌、词题都有,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

D. 豪放派词风宏大雄浑,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词风清丽含蓄,代表词人有温庭筠、柳永、李清照等。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在句式上,上片用倒卷之笔,多整齐的对句;下片用转折之法,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交错运用,文笔多变,而有“裂竹之声”。

B. “玉簪螺髻”用比喻写山之形,“献愁供恨”用拟人写山之神,作者运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愁和怨恨。

C.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指受伤断翅的孤雁,营造出凄清的意境。作者以“江南游子”自称,表明自己身世飘零、心境孤寂。

D. 关于张翰的典故可以有两种理【解析】
一是抒发作者有家难归的乡思,对金人和南宋朝廷的激愤;二是表达耻于归隐、尽忠报国的决心。

3.以美人烘托英雄,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美学情趣。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采用了这种写法,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武传(节选)

班 固

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我降,与君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欲降之。乃幽武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再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愈,单于使使晓武      单于愈欲降之

B. 后虽欲见我          愿勿再言

C. 匈奴之祸,从我矣       陵降时,忽忽如狂

D. 乃幽武大窖中         为武酒设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时降武  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B. 与君兄弟  前长君奉车

C. 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羝乳得归

D. 於靬王爱之,给衣食  冬,丁令盗武牛羊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记载了自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之间共195年的史事。

B. 《汉书》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C. 班固(32—92),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与其父班彪,其妹班昭是汉朝著名的三位历史学家,并称“三班”。

D. “鸿雁传书”典出《苏武传》,后用“鸿雁”比喻书信或传递书信的人,古诗中的“鸿雁”常常表达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律、李陵的劝降方式不同,一是他们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他们的修养与作为不同,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也就不同。

B. 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想到用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苏武的反抗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C. 李陵劝降苏武时,曾说到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苏武明知如此,还是一心守节归汉,这说明他们两人的精神境界是高下分明的。

D. 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以三个投降匈奴的汉人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是校尉虞常,二是原汉师卫律,三是李广之孙李陵。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