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家宝藏》演绎文物的故事,对一件件文物的历史进行梳理,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到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化。
B. 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松针、文竹等最好摆在书桌上比较合适,橡皮树、丁香、腊梅等则最好摆在阳台上。
C. 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草王坝长期缺水,乡亲们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D. 创建文明城市要注重城市建设,要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不仅要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还要凭借城市建筑提升城市品位。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第10届中国青少年军事夏令营的开营仪式上,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国家的明日黄花,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要苦练本领,将来好报效国家。”
②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短时期内还无法消除广告语中可能出现的违背公序良俗的用语现象。因此,提升广告发布的文明程度,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③市场经济的大潮风起云涌,眼看自己一手建立的企业,已呈现行将就木的态势,他内心真有说不出的感慨!
④倒摘牌制度的存在让一些俱乐部能够中途截杀其他俱乐部相中的球员,为此,那些已经与球员达成协议的俱乐部不得不跟先于自己摘牌的同行们哀求,希望他们不要横刀夺爱。
⑤本来可能成为一部看见时代的喧嚣、并记录下这个喧嚣时代的经典,最终却因为创作者的短视,落在了浅尝辄止的道路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⑥近年来,音乐综艺节目的比拼堪称白热化,仅去年就有不下30档,素人选秀、歌手竞演、偶像团体养成、音乐游戏等玩法眼花缭乱。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④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和辉煌战功。
(2)《醉花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极为细腻的体肤触感来表现秋夜特征,含蓄地说明辗转难寐。
(3)《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描绘出杭州最美的特征。
(4)《雨霖铃》中描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细节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廉颇、蔺相如终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下列关于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期的词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后成为诗的别体,称为“诗余”,又因句子长短不齐而称为“长短句”。
B. 词按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按创作风格可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C. 词牌指词调名和词格式的名称,词题体现词的主要内容。一首词可以词牌、词题都有,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
D. 豪放派词风宏大雄浑,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词风清丽含蓄,代表词人有温庭筠、柳永、李清照等。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在句式上,上片用倒卷之笔,多整齐的对句;下片用转折之法,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交错运用,文笔多变,而有“裂竹之声”。
B. “玉簪螺髻”用比喻写山之形,“献愁供恨”用拟人写山之神,作者运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愁和怨恨。
C.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指受伤断翅的孤雁,营造出凄清的意境。作者以“江南游子”自称,表明自己身世飘零、心境孤寂。
D. 关于张翰的典故可以有两种理【解析】
一是抒发作者有家难归的乡思,对金人和南宋朝廷的激愤;二是表达耻于归隐、尽忠报国的决心。
3.以美人烘托英雄,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美学情趣。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采用了这种写法,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武传(节选)
班 固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单于愈益欲降之
B. 后虽复欲见我 愿勿复再言
C.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D. 乃幽武置大窖中 为武置酒设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欲因此时降武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 与君为兄弟 前长君为奉车
C.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羝乳乃得归
D. 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记载了自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之间共195年的史事。
B. 《汉书》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C. 班固(32—92),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与其父班彪,其妹班昭是汉朝著名的三位历史学家,并称“三班”。
D. “鸿雁传书”典出《苏武传》,后用“鸿雁”比喻书信或传递书信的人,古诗中的“鸿雁”常常表达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律、李陵的劝降方式不同,一是他们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他们的修养与作为不同,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也就不同。
B. 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想到用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苏武的反抗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C. 李陵劝降苏武时,曾说到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苏武明知如此,还是一心守节归汉,这说明他们两人的精神境界是高下分明的。
D. 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以三个投降匈奴的汉人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是校尉虞常,二是原汉师卫律,三是李广之孙李陵。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一笛
刘强盛
李一笛,原名李谟。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高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友赠匾“李一笛”。那年,他十九岁。
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显贵争相重金宴请。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一次只吹三曲。
一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寓居客栈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
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视:客人倒也俊朗雅致——只是东南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他皱了皱眉头。
轻云闭月,微风拂浪,波澜陡兴。
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曲终,众宾客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众宾客面有讥色。
李一笛不语,略沉思,另起一曲,却是《诉衷情》。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李一笛面有愠色,众宾客面带怒色。
卢进士抱拳道:“孤独丈乃在下邻居,孤苦贫寒,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众人揶揄不已,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呜叫,杜鹃啼血,众宾客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
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轻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顾?”
孤独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
众宾客笑道:“疯了,疯了!”
孤独丈徐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如何?”
李一笛即吹《凉州词》。
曲终,孤独丈静静说道:“公子吹得也还不错,只是曲中夹杂胡乐,莫非公子有龟兹朋友?”
李一笛大骇,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辈吹笛二十载,竟未察觉曲中夹杂胡乐——家师确为龟兹人。”
“而且你误将第十三叠吹成了《水调》。”孤独丈缓缓说道。
李一笛再揖说:“晚辈愚笨,请老丈指正。”说罢,以素绢拭笛递与孤独丈。
孤独丈并不接笛,只冷冷说道:“此笛只适合粗通者使用,请借公子腰间紫斑玉笛一用。”众人才见李一笛腰间悬一皮囊。李一笛红着脸取出一笛,晶莹透紫,乃西域罕见的紫斑玉竹制成,即李一笛成名之笛。
孤独丈摩挲笛身赞道:“好笛!可惜吹到‘入破’必定破裂,公子不会吝惜吧!”
李一笛说:“不敢。”
笛声起,还是一曲《凉州词》,却倍觉激越悲凉。黄沙滚滚,铁马嘶嘶,秋风萧萧,月影幢幢,声入云霄,满座震栗,李一笛蹙眉不敢动弹。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谬误,李一笛垂首,一脸肃然。忽见孤独丈指法一变,如急雨敲窗,疾风折草,银瓶乍迸,水浆泠泠,铁骑突出,杀声隐隐,已到“入破”。只听得“叭”的一声,竹笛果然爆裂。李一笛凝神,众人一时竟呆了。孤独丈从怀中掏出另一支紫斑竹笛接着吹,曲调又与先前不同: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
次日一早,李一笛与众人前去拜访孤独丈。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玉笛、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李一笛恭敬收取竹笛、曲谱,连夜回到长安,将“李一笛”匾劈为两半。
江湖从此无“李一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传记笔法开篇,先介绍了主人公的从艺经历,接着又用几位名家衬托其技艺高超,揭示了“李一笛”大名的由来。
B.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别致,欲扬先抑。褐衣老者像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前半篇他怪异的表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C. 小说的语言洗练、清雅,尤其是大量整齐优美的四字词语,极富文学意蕴,营造了诗一样的意境,可见作者笔力精湛。
D. 李一笛见识了孤独丈的高超技艺后,一怒之下把牌匾劈为两半,从此他深知“人外有人”,再也不敢在江湖上炫耀了。
2.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请结合作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