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学界典范
冯鹏生
启功先生的一生就像展现于人间的一道彩虹,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辉。现在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人们仍在深切地怀念他。启功先生逝世于2005年6月30日,寿年96岁。他是名闻遐迩的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尤其他那种卓荦大气、蔼然待人的风尚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心中。
记得在1963年的秋天,聆听过先生关于“董其昌书画作品鉴析”的讲座,那时我12岁。后来,在“文革”中又有幸聆听先生教诲,即使在那种缄口齐喑的情况下,先生仍显示出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雅然风趣的品尚。虽认识先生很早,但一般情况下,不敢前往问学打扰。大概是在1978年左右,先生为出版二十四史事,在中华书局校点“清史”。忘记了是一种什么机缘,先生通知我将一篇关于《装潢历史沿变》的稿子送去。当我骑车来到中华书局的传达室时,先生已在那儿等候。我那个时候写的稿子值得请先生斧正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尽管如此,过了几日,先生竟通知我到他的小乘巷寓所见面。几位兄长陪我到了小乘巷先生的一间狭小的卧室兼工作室,室内到处堆放着书籍和纸张,我们只好坐在先生的卧床上。未等寒暄,先生便伏案翻开了我那篇所谓文章,逐字逐句地念,随之以铅笔改谬。
当看到书画形式沿变的段落时,先生说:“立轴条幅画,唐时已定型,不是有杜甫为王宰山水图的题诗吗?‘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当时的书画形式,并不完全是横卷。”在座的几位都为先生顺手拈来的诗句所折服。因稿子冗长,先生边看边改,已近午饭时刻,我们几个起身告辞,记得当时都没说声感谢的话。倒是先生,有些歉意似的说:“到吃饭的时候,走啦。”接着他又像哄孩子要给些糖果似的说:“等等!”先生挑选了一幅法书,挥笔题上了我的上款,随之卷起十多幅他的字说:“这是最近写的,送给孩子们的老师,他们会喜欢。”我惭然接了过来。因为赐我的那幅墨宝有上下款,先生过于自谦,故而一直置之书橱,30年来,从未敢张挂。
后些年先生身兼多职,诸事繁多,我再未有过名为“看望”、实为“打扰”的举动。但凡经我向先生索取“赐墨”或题写书名堂号的,我多是请人代办,且一一应愿。记得1986年的一天,先生还着人转来一幅写给我的法书,诗意含蓄,并有题记数行,经反复咀嚼,方领悟到,其诗是在鞭策我于事业上应图精进。其边题褒责皆有:我曾有出语不当处,应自省,反映了先生对人的真淳之意;所指我的“擅长”,褒奖有过,故而此幅也未曾示人,折叠置书架20多年矣。
如今回想起来,我烦劳先生的事情太多了,不知耽误了他多少宝贵的时间。即使在“稿酬”通行的情况下,凡我托办的事情,并没给过一次报酬,我也未有一杯热茶敬给先生,反倒让先生为我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先生病中,多次拟随他人去医院看望,总是唯恐“添乱”而作罢,只是请人带去祝愿。在先生仙逝4年后的今天,尤感深深的愧疚和忏悔。
先生逝世,四方哀吊。我去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所设置的灵堂。早早起床,沐浴更衣,怀抱96朵白色康乃馨,奔向了北师大。把花束置放在祭台上,后退几步,便不自觉地双腿跪下,含着泪水,虔诚地三叩首。因为时间尚早,灵堂里只有我和守灵者,便无所顾忌地像孩子似的向先生说:“总想去看望,唯恐添乱,如今后悔,启功先生安息吧,晚生永远怀念您!”
先生旅途漫长,艰难坎坷,但心胸坦荡,意气骏爽,宏著等身,吐纳自深,酌处万机,适度得宜,令人仰慕,堪称学界之楷范。揣其成因,我认为恰如宋王安石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启功先生是闻名遐迩的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一生像展现于人间的一道彩虹,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无限光辉。
B. 我将《装潢历史沿变》的稿子给先生看时,心中想到自己资历尚浅,不值得让启功先生为我斧正,但先生却很细致地修改校对。
C. 启功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强识,在为我修改文章过程中,看到书画形式沿变的段落,立刻想到前人有关诗句,并与我的观点发生很大分歧。
D. 文中表达了我对启功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启功先生霭然待人,曾着人转来一幅写给我的法书,赞扬我的优点同时也指出我的缺点。
E.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我对启功先生的深切怀念,特别是在得知先生逝世后,我哀恸万分、悲痛欲绝。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启功先生的形象。
3.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结尾处的引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并联系现实说说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小题。
郑孝子传
清 · 佚名
郑孝子立本,父相德,坐事戍西域。立本稍长,知痛哭,废寝食。及年十八,辞母寻父。母初止之,不听,临行哭而戒之曰,“汝父左手小指缺一节,中有横纹,幸而相见,以此为验也。”历半年,行抵库车,查军籍无父名。未知所往。边徼人稀地广,又无可乞食者,困甚。
会军将高魁元,闻立本操中土音,问之,具以告。魁元惊曰:“汝父我友也。曩昔戍绥来县,虽然,别八年矣。去此三千里,中隔雪山,往大不易也。”馈赀而别。立本既知父耗,心益急,时张格尔余党未靖,官道梗塞,乃裹粮走小路。攀崖越岭,误入深山,前临陡涧,深不见底,立本旁皇无策。黑夜探行,转折至天明,气息仅属而已。
差官赵弁者,从山脊过,问而怜之曰:“我转饷回,即赴绥来,当携汝行。”托立本于回务主事奇氏家,奇礼遇之。居逾年,赵不至,乃复潜去。行入戈壁中,时夏日酷烈,掬路旁马溺饮之而呕,呕而复饮,如是数日,惫极而仆。适番众骑马过,抚之未绝,负至泉饮之,逾时始苏,又以饼饵食之。复起行数十里,见天山雪水,汹汹迎来。褰裳涉之,寒若层冰,中挟砂石如碗如拳,击胫骨痛不可忍。良久得岸,始达土鲁番大道。
由是历蒙古塔,至乌鲁木齐,急奔绥来县访问,则父已病殁数年矣。立本长号过市,恸不欲生,濒死者再。先时相德抵戍,西人筵请教读,隶门墙者颇多,卒之日,共营葬焉。及闻立本至,告以墓所。他日启墓,门人悉会。祭毕开棺,体肤悉化,惟左手独存,缺指横纹宛然,远近骇异,以为天留只手,以待孝子辨认也。立本益哀哭不能止。众上其事于都统,沿途具夫役,给驿马,护孝子负骨以归。
立本抵家拜母,相持悲泣。葬之日,父老士女,奔走往观,咸呼为郑孝子云。
(选自《名人轶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事戍西域 坐:因……犯罪 B.时张格尔余党未靖 靖:平定
C.奇礼遇之 遇:遇到 D.濒死者再 再:两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临行哭而戒之曰 渔父莞尔而笑
B.未知所往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问之,具以告 思垂空文以自见
D.乃复潜去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孝子名叫立本,他父亲被发配西域戍边。立本长到十八岁,就拜别母亲去寻找父亲。母亲告诉立本,他父亲左手小指缺掉一节,中间有道横纹。
B.郑立本从军将高魁元那里知道父亲的消息后,心里更加着急,就带着干粮走小路攀山越岭去寻找父亲,走错路进入深山,转来转去走到天亮,只剩下一丝气息。
C.在差官赵弁的带领下,郑立本来到了戈壁沙漠中,夏天阳光酷热,郑立本只能喝马尿,后来疲惫至极倒在了路上。幸好被一群骑马经过那里的当地番民救起。
D.郑立本到达绥来以后才知道父亲已经病死多年,他背着骨灰回到家中,母子俩抱头痛哭。安葬那天,家乡的父老乡亲奔走观看,都称呼他为郑孝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父我友也。曩昔戍绥来县,虽然,别八年矣。
(2)适番众骑马过,抚之未绝,负至泉饮之,逾时始苏,又以饼饵食之。
(3)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小题。
南柯子
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①书,有寄
毛奇龄②
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③,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注】①陈敬止:作者友人。②毛奇龄:清代词人。③柘枝:指柘枝舞。《梦溪笔谈):“寇莱公好拓枝之舞,会客必舞朽枝。”
1.请简要概括全词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这首词的写作思路是时空的转换,请简述。
3.有人评价,全词“别有凄凉”,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凄凉”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能够表现周瑜年轻英俊、奋发有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两句,作者感叹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如今连反映他当年风流遗事的建筑物也杳无踪迹了。
(3)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中,明写落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高三学生语文成绩很难提高的深层原因,恐怕是学生课外阅读少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还要在忙碌的学习间隙多读点书。
B. 老人桑地亚哥正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的写照。
C. 我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徜徉于精美绝伦的传统艺术,似乎能够感受到古代文明的生命律动。
D. 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他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祝福》中,“我”与“四叔”的谈话不怎么投机来看,两人的关系有些非亲非故.
B.生活对于祥林嫂来说,实在是祸不单行,多少不幸向她袭来,让他如何承受?
C.昨日下午,省实验小学迎新年音乐会,小学生们沸反盈天,享受到了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
D.我们是几十年患难与共的朋友,他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不管什么事我都要鼎力相助,绝不会袖手旁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