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旦非我也岁也是何是于刺人而杀之貝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画波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B.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D.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多是王侯自称的谦称。

B.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 孝悌:就是指在做人方面孝敬父母和兄弟姊妹。

D. 黎民: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展开,孟子在对话中多用比喻,说理生动深刻,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

B. 文章的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后文答问做铺垫。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梁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的道理。

C. 本文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D. 文章气势恢宏,环环相扣,彰显了孟子“兼爱非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C 2.C 3.D 4.)(1)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2)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画波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的意思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曰非我也兵也” 的意思是:曰:“非我也,兵也。”此处的“曰”引出直接引语,故应在其后停顿。且“也”作为语气词,表判断,位于句尾,故应在“也”后停顿。这样就排除了A项、B项、D项,据此C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原文标点为: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养老保险还是以省级统筹为主。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虽然达到4万多亿元,但是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节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对建立人工成本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形成顺畅流动的劳动力大市场,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更需要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

(摘自人民日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材料二

中国人口老年抚养比预测表

(老年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比,用以表明每一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它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

(摘自《中国产业网》)

材料三

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于因为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对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还包括在社区兴办老年食堂、茶室、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询服务站以及各种老年文体设施等。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材料四

开展面向老龄化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有其对医疗保健需求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除了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物质养老外,也必须重视文化养老。发展老年文艺事业,是推动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文艺的形式对老年世界和人生进行诠释,寻找人类存在和人生发展的根据和意义,将使老年人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安抚。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老龄化社会唤醒“老年文艺”》)

1.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实行的以省级统筹为主的养老保险,存在地域之间的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

B. 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C. 图表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老年抚养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年至2050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D. 图表显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会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警示中国在养老问题上必须及早拿出相应对策。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医学教育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里增加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教学内容。

B. 国家应该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专门负责老年社区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C. 社区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服务,使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大事也不出街道。

D. 做好养老事业,既要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保障,也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要,因此,推动老年文艺事业的发展十分必要。

E. 老年文艺事业应该成为养老事业的组成部分,只要让老年人欣赏老年文艺作品,就能使他们升华情感、完善道德。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畅

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

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

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

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

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他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那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他说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那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

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落笔入题,照应题目,紧接着对“遇见”进行简单阐释,使人明了本文“遇见”的基本指向。

B. “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但选择怎样的“遇见”,主动权却在自己。宋代诗词大家苏东坡的读书感悟是“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C. 读书的“遇见”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读者要发挥能动性,善于从无疑处读出疑问,对文中的观点要一一进行考证,大胆否定,这才是严谨的最佳的“遇见”。

D. 文章运用比喻并引用事例进行分析说理,既形象可感又内涵丰富,从平面的“遇见”,到立体的“遇见”,逐层剖析,论述道理透彻深刻,有很强的启发性。

2.通读全文,简要说说“遇见”的含义。

3.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道“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请简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骨档案是中国古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原始记录,也是档案形态演变中最早的一种。它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的占卜活动中,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档案。甲骨档案的文字多用铜刀或石刀,凿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有少数甲骨档案使用毛笔书写。内容丰富的甲骨档案记载了商王朝的许多事迹,它反映了王令、臣仆、巡游、征战、犁田、天象、医药等各方面情况。这些档案被集中地保存在宗庙里,并被有意识地收集起来保存在库房中。

甲骨档案早在秦汉、隋唐时期就已经被发现过,但是人们却没有真正认识它。从传统的观点看,甲骨档案是由王懿荣1899年首先发现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王襄于1898年发现了甲骨档案。王襄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专家。20世纪50年代,他在《殷契征文》中明确指出:“世人知有殷契,自公元1898始。”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和友人孟定生已认定甲骨上的文字是古代文字……“知为三古遗品”,于是就议定价格购买。但王襄与孟定生都很贫寒,仅购买了一部分,其余的甲骨全由王懿荣购买了。所以,按照此说法,王懿荣是在王襄之后见到甲骨文的,而甲骨文是首先被王襄、孟定生发现和鉴定的。

甲骨文字为我国古代文字发展史和书法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随着对甲骨档案的研究,发现了甲骨书法这一墨苑奇葩,可以说,中国书法,严格来讲是由甲骨文开始的。

甲骨档案的发现,被史学界称为我国近代新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甲骨档案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对殷墟甲骨档案的研究可归结出以下4点意义:(1)证实了中国最早国家----商王朝的存在。(2)从史书《殷本纪》的史料价值看,它证实并增强了《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代史记载的可信性。(3)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史学界的殷墟发掘。(4)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进。

总之,殷墟甲骨档案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更是我国历史档案中的瑰宝。对甲骨档案的研究从1899年学者的最初发现到现在,经历了3个时期:“草创时期”(1899----1928年)、“发展时期”(1928-1937年)、“深入研究时期”(1949年至今)。几代国内外优秀学者分途并进,使对甲骨文的研究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蔚然雄踞古文字研究的前列。如今,“甲骨学”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了一部博大而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摘编自《殷墟甲骨档案的历史价值评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骨档案是中国古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原始记录,是最早的档案形态。

B. 甲骨档案的文字多用铜刀或石刀凿刻于龟甲兽骨上,被集中地保存在宗庙和库房里。

C. 《殷本纪》证实并增强了《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代史记载的可信性。

D. 甲骨文研究从1899年以来,在几代国内外学者的努力下而居古文字研究的前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概况、发现、历史影响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对甲骨档案进行了评述。

B. 文章第2段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C. 文章依次罗列了甲骨档案研究的4点意义,突出了它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价值。

D. 对于甲骨档案的价值,文章逐层分析,得出它是我国文化遗产珍品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王襄、孟定生、王懿荣等人的研究,甲骨档案的发现将要推迟。

B. 对甲骨档案的研究,伴随发现了甲骨书法,而中国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的。

C. 只有古代的商王朝真实地存在过,才可能留下记录商朝历史的甲骨档案。

D. 虽然“甲骨学”渐成显学,但也只书写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鸡汤”与“反鸡汤”,已然成为网络上的一大热点。有人喜欢在朋友圈里转发各类心灵鸡汤,有人则对此嗤之以鼻,更有甚者专门对心灵鸡汤进行调侃、解构和证伪。鸡汤党和反鸡汤党最爱在如何面对自身失败的问题上较劲:当你又丑又穷时,鸡汤党鼓励你只要努力就能迎娶白富美,反鸡汤党则直告你这是白日做梦;当你没有成功的把握时,鸡汤党会说“你是最棒的”,反鸡汤党却会说“先掂量掂量自己”。鸡汤党喜欢进行心理按摩,要你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而反鸡汤党总会给你当头一棒,令你认清现实。

对于这种“鸡汤”与“反鸡汤”现象,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和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关于哈尔滨地区配送延迟的通告

尊敬的联通用户:

根据哈尔滨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通知,自5月20日至6月底,哈尔滨地区将集中40天时间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在此期间,发往哈尔滨的实物礼品发货及配送时间将受到影响。给您带来不便,我们非常不好意思。

感谢您对中国联通积分商城的支持与抬爱!

中国联通积分商城

2018年5月17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