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前不久结束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描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②韩国领导人允许美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系统,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认为韩国的行为完全是开门揖盗。
③在此次校际联赛中,该队在1:0的大好局面下被对手反戈一击连进两球,最终输掉了比赛。
④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领导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遵纪守法,这样才会产生上行下效的积极效果。
⑤住建部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除一线城市外,二三线城市房地产销售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
⑥近来,中国电影市场有起色,最高票房纪录一再被刷新,但专家认为,这与好莱坞相比还是显得相形见绌。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 ①④⑥
D. ①②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自然景观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中吕)满庭芳
京口感怀
汤舜民①
残花剩柳,摧垣废屋,新冢荒丘。海门②天堑还依旧,滚滚东流。
铁瓮城③横刺着虎口,金山寺高镇着鳌头。斜阳候,吟登舵楼,灯火望扬州。
(注)①元末明初戏曲家,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②京口以下江面开阔,古人称海,其地称海门。③铁瓮城,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北固山的前峰。
1.以下对本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开头三句由花柳到屋舍再到坟墓,以白描手法展现出一派满目疮痍、颓败凄凉的景象,语言清丽凝练,生动形象。
B. “海门”一句将前三句作一收缩,语势为之顿挫,“天堑还依旧”以大自然之永恒反衬世事无常,寄寓作者的无限感慨。
C. “铁瓮城”一联对仗工整,是对“天堑”的进一步描述,意境雄浑,音节响亮。“横刺”状其开阔,“高镇”显其雄峙。
D. 最后三句以江上晚景作结,时光无情而夕阳有意,仍在痴心等候。作者登船眺望对岸一片灯火中的扬州城,吟咏感怀。
E. 本曲末尾“扬州灯火”与篇首“摧垣废屋”“新冢荒丘”,前后情境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复杂而微妙的心境,耐人寻味。
2.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这首曲子表达的情感及抒情手法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 遂寝不行,温薨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在职六年,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顷之,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时更营新庙,博求辟雍、明堂之制,宁据经传奏上,皆有典证。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诰访之,宁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 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釆磬石,以供学用,改率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续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宗庙之设,各有品秩,而宁自置家庙。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 而敢专擅, 惟在任心。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初,宁尝患目痛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修之一时,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捶之余。长服不已,洞见墙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B.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C.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D.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也称“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褐”指粗布衣服。
B. 卒,古人对死的称呼有多种,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 庠序,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在周代称“庠”,后来也泛指学校。
D. 经传,儒家典籍与传的统称,“经”是儒家典籍,“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宁尊崇儒礼,重视教化。任余杭令,他兴办学校,施行礼教,效果良好;任豫章太守,实行多项举措弘礼授学。
B. 范宁为官耿直,不避亲属。他指斥朝中的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外甥王国宝谄媚事奉会稽王,他没有容忍。
C. 范宁忠于职守,受到信任。在中书侍郎任上,他提出许多有益政事的建议:朝廷有疑难议题,孝武帝常向他咨询。
D. 范宁专心好学,读书勤奋。他年少阅读广泛,后免官在家仍勤读经典,张湛给他开的药方也侧面反映他读书勤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全国多地实施的史上最严“禁放令”初步取得的效果,得到了权威部门发布数据的支持。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昨天向媒体通报,今年除夕和初一两天,烟花爆竹燃放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明显,由于今年各地普遍加强烟花爆竹禁放限放措施,全国空气质量与去年春节期间相比普遍好转。如除夕19时至初一6时,京津冀地区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167微克/立方米和222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分别下降28.9%和26.5%。
多地实施的最严“禁放令”初步取得实效,给我们带来了十分丰富的启示。随着城市生活的规模和空间不断扩大,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给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危害,公众对此反应日益强烈,反对燃放烟花爆竹在社会上不断积累共识,具有了越来越广泛的民意基础,政府部门和立法机关应当顺应这种輿情和民意,引导和培养关于跟放、禁放问题的公共理性,最终成为科学的公共政策和立法行为。
燃放烟花爆竹是农业文明时代持续千年的古老习俗,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这一古老习俗越来越显示出与城市文明不适应、甚至对城市文明具有破坏性的一面。从城市管理者到城市居民,都需要更多地运用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对不能适应城市文明的传统习俗进行扬弃和改造,通过移风易俗和兴利除弊,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社会治理,实现传统文化与城市文明和谐共生。
(摘编自《潘洪其:期待最严“禁放令“取得更好实效》)
材料二:
2月13日(腊月二十八)晚,河北省正定县古城的上空,再次绽放流光溢彩的电子烟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河北省正定县的电子烟花秀就已经惊艳全城。接下来,当地还有4场电子烟花秀即将在春节期间与大家见面。
电子烟花秀的出现,既照顾了“年味儿”,以强烈的视觉效果烘托了过节气氛,也体现了环保的要求,不失为一个两全之策。从现场效果看,电子烟花不仅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烟花爆竹,也为今后的年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正定县的努力也表明,“禁”与“放”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水火不容,全面禁放烟花爆竹也并非意味着取消公众的娱乐,让传统的春节静悄悄、无声无息,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完全可以实现热闹和环保的兼顾。
电子烟花秀的璀璨也提醒人们,社会治理并非简单的一禁了事,而是应该堵疏结合、开阔视野,真正从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从社会生活的真实样态出发,多一些服务意识,多一些民本思维,多一些科学态度。
(摘编自《胡印斌:让电子烟花多飞一会儿》)
材料三:
国家环境特邀监察员王维平认为,“环保过年”是基于资源、环境、民风三个角度提出的,“燃放烟花爆竹,一是污染环境,二是消耗资源,三是产生大量垃圾,往年仅除夕一天就会产生将近300吨的垃圾。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养成勤俭的社会风气。”
王维平强调了“移风易俗”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性。“一个民族好的习俗应该沿袭,与时代不相称的习俗应该改变。相比过去,中国如今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限制燃放、治理环境是时代的要求。除了给孩子买鞭炮,书和玩具也能让孩子高兴;除了燃放烟花,外出旅游、逛庙会也能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与春联、饺子、年画一样,烟花爆竹亦是中国传统节日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温暖的生活记忆。
浏阳博德烟花公司总经理杨广泉表示,环境保护是千秋大业,企业利益只是代表一个局部,地球只有一个,需要全社会来保护。但是,烟花作为千年民俗文化,还是应当被善待。湖南梦想烟花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烟花协会副秘书长贺建武也认为,将环境污染问题完全归结于烟花爆竹的燃放是不合理的,相关部门应出台其他有效措施以改善环境,而不是局限于对烟花爆竹的限制。
中国烟花爆竹协会秘书长吴郑理提到了烟花爆竹产业未来的安全环保文化的发展之道。“首先生产经营要安全,要切实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与素质,大力推进危险涉药工序生产机械化,完善法律法规;产品要环保,有组织强化实验研究,完善相关标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究新配方;另外,文化要创新,强化公共宣传,不断增强产品的文化含量,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消费市场。”
(摘编自《廖心悦施麟:烟花遇上环保针锋相对还是握手言和》)
1.下列对春节期间“禁放令”实施后带来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禁放令的实施,使今年春节期间全国空气质量比去年春节期间普遍好转。
B. 禁放令对传统民俗的发展和公民在春节期间的娱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C. 禁放令能够减少相关资源浪费,有利于公民勤俭节约风气的养成。
D. 禁放令对烟花爆竹企业的生存、发展乃至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有些传统习俗阻碍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因此应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兴利除弊、移风易俗,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社会治理体系。
B. 燃放烟花爆竹给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危害,在反对燃放烟花爆竹上人们不断积累共识,民意基础越来越广泛。
C. 春节期间,人们可以通过外出旅游、逛庙会等方式来弥补“禁放”所带来的年味缺憾,虽没有鞭炮助兴,但也能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D. 对环境问题的整治,虽然不应局限于对烟花爆竹的禁放,但应该找到两者完美的契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禁放令”全面展开的同时,相关方面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索画
柳喜和
犟黄老退休了,在风情小镇上买了房,便常住在此。犟黄老姓黄,但因脾气犟,人们背后常称他犟牛黄,当他面则称他犟黄老。犟黄老是当代著名书画家,他的画作价格昂贵,很有收藏价值。
犟黄老落户风情小镇的消息,像风一样,没几天就传开了,不少人都想结识犟黄老,以便索得他的画作。
最早登门索画的,是小镇上唯一一家经营书画商店的老板的儿子小屠。
那日,小屠来到犟黄老家,说明来意。犟黄老问:“索画何用?”小屠思索了片刻,就避重就轻地说:“我们单位的领导崇拜您,特别喜欢您的画儿,就派我来求一幅。”犟黄老问:“你们领导是管什么的?”小屠说:“我们领导权力可大了,譬如住宅楼的水电气暖,我们领导都管。”犟黄老冷冷道:“你让你们领导把我的水电气暖都停了,把我困在屋里以后,你们再来取画!”
小屠回家把索画的过程告诉了老屠,并强调说,局里最近要提拔一批科长,咱家又无长物,商店里卖的字画都是一些粗俗之作,我们领导根本就看不上眼。
老屠很拿儿子的事当回事儿,就装上鼓鼓一提包钱来找犟黄老。
犟黄老见老屠,依然是那句话:“索画何用?”老屠不假思索言道:“我是搞书画经营的,想买您的画,或销售,或作为镇店之物悬于店中。”犟黄老不屑一顾,说:“我不卖画,买我的画请到拍卖行去拍。”
老屠回到家,不仅带回了那鼓鼓一提包钱,还带回鼓鼓一肚子气。老屠和小屠大骂犟牛黄不识好歹,不进油盐!
某日,犟黄老家来了一个村妇,她衣衫破旧,也来索画。
犟黄老和村妇见面,还是那句开场白:“索画何用?”村妇说:“我是个农民,又是一个寡妇,儿子大学毕业,在市里找了一个媳妇。媳妇家有房有车,我什么也做不了,眼看儿媳妇要娶回家了,可我这当婆婆的连个见面礼也拿不出来。听说儿媳妇家一家子都是文化人,我想一准儿喜欢个书呀画呀的,今天我就舍下这张脸,求您给我画一张画。我要啥没啥,等秋完了,地里的庄稼收成了,我再来感谢您!”
犟黄老听后有几分感动,便吩咐保姆把村妇领入会客室,看座,上茶,唠家常。
也就是三五杯茶的工夫,村妇被保姆引入犟黄老的画室。村妇至画案前,见犟黄老正往一幅四尺斗方水墨画上加印。
这幅画是犟黄老最擅长的水墨画,洁白的宣纸上仅有一支火苗跳跃的老式油灯和一只双须舒张的静伏蟋蟀。油灯用小写意笔法,显得古香古色;蟋蟀用工笔画法,描得惟妙惟肖。油灯的火苗随风摇曳,静伏的蟋蟀呼之欲出。犟黄老在画的空白处还现配了四句诗:
窗外秋风朔,屋内暖如春。人忙天时短,夜已五更深。
整幅画面皆为墨色,浓淡相宜,只有油灯的火苗为下润上枯的一笔朱红。这幅画可谓犟黄老触景生情之作,虽是一挥而就,但格调高雅,意境深远。
村妇见这幅画如此简单,神色有些黯然地说:“怎么连一朵花儿也没有?”
保姆看了一眼犟黄老,对村妇解释说:“这幅画的意境是夜深人静了,别人都熟睡了,只有母亲还在灯下操劳,教育人不要忘本,别忘感恩!”
村妇卷起画作,临出门时说了一句:“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
犟黄老听后心中一沉。
半年后,犟黄老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要和他核实一幅画的真伪和这幅画的价格。犟黄老问是一幅什么样的画,打电话的人描述了画面的构图,念了画幅上配的四句诗,这让犟黄老想起了村妇索画的事情。犟黄老说:“有情物落于无情之水,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落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介绍了犟黄老的个人情况,突出了他的称呼和特长,这不仅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也有利于表现犟黄老的性格特点。
B. 小屠因领导崇拜犟黄老又喜欢犟黄老的画而来向犟黄老索画,老屠是为儿子能获得领导提拔而来向犟黄老索画,但都遭到了犟黄老的拒绝。
C. 小说描述了犟黄老为村妇画水墨画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犟黄老高超绝妙的绘画技艺,也突出了犟黄老为人正直,体谅贫弱者,富有人情味。
D. 村妇不懂欣赏,不满意犟黄老的水墨画作,不理解犟黄老的良苦用心,让犟黄老感到有些失望,这也暗示了这幅画作可能会被卖掉的结局。
2.小说以“索画”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犟黄老在电话中的感慨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