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索画 柳喜和 犟黄老退休了,在风情小镇上买了房,便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索画

柳喜和      

犟黄老退休了,在风情小镇上买了房,便常住在此。犟黄老姓黄,但因脾气犟,人们背后常称他犟牛黄,当他面则称他犟黄老。犟黄老是当代著名书画家,他的画作价格昂贵,很有收藏价值。      

犟黄老落户风情小镇的消息,像风一样,没几天就传开了,不少人都想结识犟黄老,以便索得他的画作。      

最早登门索画的,是小镇上唯一一家经营书画商店的老板的儿子小屠。     

那日,小屠来到犟黄老家,说明来意。犟黄老问:“索画何用?”小屠思索了片刻,就避重就轻地说:“我们单位的领导崇拜您,特别喜欢您的画儿,就派我来求一幅。”犟黄老问:“你们领导是管什么的?”小屠说:“我们领导权力可大了,譬如住宅楼的水电气暖,我们领导都管。”犟黄老冷冷道:“你让你们领导把我的水电气暖都停了,把我困在屋里以后,你们再来取画!”      

小屠回家把索画的过程告诉了老屠,并强调说,局里最近要提拔一批科长,咱家又无长物,商店里卖的字画都是一些粗俗之作,我们领导根本就看不上眼。      

老屠很拿儿子的事当回事儿,就装上鼓鼓一提包钱来找犟黄老。     

犟黄老见老屠,依然是那句话:“索画何用?”老屠不假思索言道:“我是搞书画经营的,想买您的画,或销售,或作为镇店之物悬于店中。”犟黄老不屑一顾,说:“我不卖画,买我的画请到拍卖行去拍。”      

老屠回到家,不仅带回了那鼓鼓一提包钱,还带回鼓鼓一肚子气。老屠和小屠大骂犟牛黄不识好歹,不进油盐!      

某日,犟黄老家来了一个村妇,她衣衫破旧,也来索画。     

犟黄老和村妇见面,还是那句开场白:“索画何用?”村妇说:“我是个农民,又是一个寡妇,儿子大学毕业,在市里找了一个媳妇。媳妇家有房有车,我什么也做不了,眼看儿媳妇要娶回家了,可我这当婆婆的连个见面礼也拿不出来。听说儿媳妇家一家子都是文化人,我想一准儿喜欢个书呀画呀的,今天我就舍下这张脸,求您给我画一张画。我要啥没啥,等秋完了,地里的庄稼收成了,我再来感谢您!”      

犟黄老听后有几分感动,便吩咐保姆把村妇领入会客室,看座,上茶,唠家常。      

也就是三五杯茶的工夫,村妇被保姆引入犟黄老的画室。村妇至画案前,见犟黄老正往一幅四尺斗方水墨画上加印。      

这幅画是犟黄老最擅长的水墨画,洁白的宣纸上仅有一支火苗跳跃的老式油灯和一只双须舒张的静伏蟋蟀。油灯用小写意笔法,显得古香古色;蟋蟀用工笔画法,描得惟妙惟肖。油灯的火苗随风摇曳,静伏的蟋蟀呼之欲出。犟黄老在画的空白处还现配了四句诗:     

窗外秋风朔,屋内暖如春。人忙天时短,夜已五更深。      

整幅画面皆为墨色,浓淡相宜,只有油灯的火苗为下润上枯的一笔朱红。这幅画可谓犟黄老触景生情之作,虽是一挥而就,但格调高雅,意境深远。     

村妇见这幅画如此简单,神色有些黯然地说:“怎么连一朵花儿也没有?”     

保姆看了一眼犟黄老,对村妇解释说:“这幅画的意境是夜深人静了,别人都熟睡了,只有母亲还在灯下操劳,教育人不要忘本,别忘感恩!”     

村妇卷起画作,临出门时说了一句:“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     

犟黄老听后心中一沉。 

半年后,犟黄老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要和他核实一幅画的真伪和这幅画的价格。犟黄老问是一幅什么样的画,打电话的人描述了画面的构图,念了画幅上配的四句诗,这让犟黄老想起了村妇索画的事情。犟黄老说:“有情物落于无情之水,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落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介绍了犟黄老的个人情况,突出了他的称呼和特长,这不仅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也有利于表现犟黄老的性格特点。

B. 小屠因领导崇拜犟黄老又喜欢犟黄老的画而来向犟黄老索画,老屠是为儿子能获得领导提拔而来向犟黄老索画,但都遭到了犟黄老的拒绝。

C. 小说描述了犟黄老为村妇画水墨画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犟黄老高超绝妙的绘画技艺,也突出了犟黄老为人正直,体谅贫弱者,富有人情味。

D. 村妇不懂欣赏,不满意犟黄老的水墨画作,不理解犟黄老的良苦用心,让犟黄老感到有些失望,这也暗示了这幅画作可能会被卖掉的结局。

2.小说以“索画”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犟黄老在电话中的感慨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B 2.①情节结构上,“索画”贯穿全文,使情节更为集中;②形象塑造上,通过写犟黄老对小屠、老屠父子索画和村妇索画的不同态度,使犟黄老这一人物形象更为丰满;③主题表现上,通过写犟黄老对不同人索画的态度和索画的结局,使主题更为突出。 3.①犟黄老因画作被卖感慨一番心意付诸东流,增添了感伤的氛围。②情节巧妙,与上面村妇所说的“花”形成呼应。③引起读者的思考,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点出这幅教育人不要忘本、不忘感恩的画才是真正的“花”。④化用古诗文,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把主观想法当做客观事实,“小屠因领导崇拜犟黄老又喜欢犟黄老的画而来向犟黄老索画”说法不当,根据原文第四段“小屠思索了片刻,就避重就轻地说”可知,小屠说的只是自己的托词,是自己主观上的想法。故选B。 2.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索画”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是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谋篇布局能力。通读文章可知本文是以“索画”为线索进行谋篇成文的。所以题目可以转换为“小小说以‘索画’”为线索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属于对作用类试题,而作用类试题往往可以从丰富内容、篇章结构、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读者感受几个方面入手答题。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作答。本文以“索画”为线索的好处可以从线索结构、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表达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比如:文章以“索画”为线索,使情节更为集中。通过写犟黄老对小屠、老屠父子索画和村妇索画的不同态度。使犟黄老这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鲜明)。通过写犟黄老对不同人索画的态度和索画的结局,使主题更为突出。 3.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犟黄老在电话中的感慨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结尾作用能力。小说尾段作用一般从总结上文,照应开头、上文内容或文章题目,升华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联想,表达某种情感等角度进行。比如本文结尾——写犟黄老在电话中的感慨——“有情物落于无情之水,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落去……”,这感慨是犟黄老因自己为农妇的爱子之心而作的画作被拍卖,而化用古诗文表是自己的一番心意付诸东流,与上文农妇所说的“怎么连一朵花儿也没有?” “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相呼应,用暗喻、点出这幅教育人不要忘本、不忘感恩的画才是真正的“花”,引起读者的思考,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提出的经济主题和议题非常契合当前世界的需要,可谓恰逢其‘时’”,知名智库欧亚问題研究所专家汉内斯德凯泽如此评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问題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因此,全球治理体现为一种秩序性追求,核心是如何在制度上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 

“世界那么大,问題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有人注意到,在法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发布的《人权宣言》中,都引用了《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断。事实上,无论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还是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平和禀性,在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中,和谐共存是最基本的关键词。从“仁者爱人”“民惟邦本”“言必信,行必果”到“君子喻于义”“和而不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诸多中国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处世之道,如同一股清流,为完善当前全球治理注入了新内涵,提供了新思路。 

于强烈的纷争对抗中寻找共同点,引导各方换位思考,巧妙化解分歧,直到最终达成各方满意的结果——在不少国际观察人士眼中,不管是调解地区争端,还是倡导解决危机,中国人的方法总能“令人耳目一新”。灵活、务实的解决方案背后,是中国对支配性、排他性思维的坚决摒弃,对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理念的坚定支持。从“亚洲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在多个外交场合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需要各国“商量着办”,主张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声音“荡涤着利己、功利的价值取向,弥合着对抗、冲突造成的鸿沟”。 

今天的中国,早已是全球各种重大场合的“主人”,有中国与没有中国,世界的风景确实不一样。从建立亚投行到创设金砖银行,从举办APEC会议到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针对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现状,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中国也用自身经历告诉世界:一张公平公正的 “圆桌”往往更重要。 

世界发展不应单峰耸立,更不应有孤岛。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只有“每一朵浪花有它的精彩”,彼此声   浪相助,才能形成滚滚发展的春潮。中国愿为全球治理搭台铺路,为世界各国和人民谋求实实在在的好处。 

(《人民日报: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提出了相关的经济主题和议题,展现了中国智慧。

B. 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各国之间的关系唇亡齿寒,因而中国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

C.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和“和而不同”处世之道,其实质是和谐共存的理念。

D. 中国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处世之道,是解决当前世界诸多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值得推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汉内斯德凯泽的评价,也是后文“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体现。

B. 文章第二段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后文立论的基础。

C. 两个《人权宣言》都引用《论语》的论断,是为了说明中国智慧已经广泛运用于国际社会。

D. 文章结尾,用“浪花”作比,再次重申了世界发展中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理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界各国人民要想获得幸福,拥有和平,仅仅依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不够的。

B. 运用“相互补台”“商量着办”的中国智慧就能解决好中东等地区争端和危机,实现和平。

C. “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重注重义”的中国方案,可能是论语中儒家思想的借鉴。

D. 事实证明,经济化全球浪潮中,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机制做出了贡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太,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麻雀斜着眼睛瞟了它一眼,说:“难道我飞得还不高吗?你瞧瞧公鸡!” “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公鸡骄傲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难道我飞得还不高吗?你瞧瞧鹌鹑!”

“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

鹌鹑奋力从草尖上飞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我飞得还不高吗?你瞧瞧癞蛤蟆!”

后来,云雀遇见雄鹰,便向雄鹰请教:“雄鹰叔叔,你为什么飞得那么高呢?”

“不不。”雄鹰谦虚地说,“离蓝天,我还差得远呢!”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城市绿化是以栽种植物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还原功能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绿化生态环境的作用。城市绿化好,城市的生态系统就一定很好,居民各方面的生活环境也就一定很好。好的生活环境一定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也就意味着这个城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①城市绿化好,城市的生态系统不一定就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李华同学在全国新课程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所在的学校召开了表彰大会以示鼓励。会上主持人与他有一番交流,请你补全相关空缺的部分。

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

主持人:①________________

李  华:谢谢你的祝贺。

主持人:你的成功让大家备受鼓舞。②________________

李  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老师和同学,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与鼓励。

主持人:其实,你自身的天赋与勤奋也很重要。同学们也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李  华:③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李华同学说得真好!作文的素材来源于书本,更来源于生活,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谢谢你的介绍,也祝愿你在今后取得更多佳绩!

李  华: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

 

查看答案

“雅风汉服社”的同学拟举办传统汉服展示活动,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向学校总务处借用场地:本社拟举办传统汉服展示活动,需要使用礼堂及相关设备,请总务处予以落实。谢谢!

B. 请学校记者站宣传本次活动: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汉服有雅风。你们小记者可要把握好展示风采的好机会哦!

C. 给其他学校同学发邀请函:“汉服风采,青春气息”,我们恭候你们的大驾光临,一起在汉文化的世界嗨起来!

D. 邀请某汉学专家现场指导:您是汉学研究专家,希望您不吝赐教。您的鼎力支持,一定会为本次活动增添光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