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般的鱼有储气的鳔,便于上浮与下沉,在水中游动自如。鲨鱼无鳔,只有不停地游动才能避免下沉。鲨鱼少一个生存条件,却成为“水中霸王”;相反,一般的鱼虽然多一个生存条件,命运却不见得怎样好,有时还被鲨鱼吃掉。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①______________,“中”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著名概念,形容心境达到了定、正、静的状态。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人才不会生病;②________________,疾病必来。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③_______________,人们把“中药”不是称为“本草”,就是称为“药”。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人们才将“本草”称为“中药”,以明显区别于“西药”。
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摘录,请根据文体特点,找出每条摘录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将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赵县参观“千年彩虹”赵州桥,我是导游小李,我将鼎力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3)你寄来的特产我笑纳了,这些家乡特产,让我忆及你对我一贯的关心,不胜感激。(便条)
将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及饭卡等物,请失主前往学生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
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运用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 )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__,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____。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____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了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改动)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又何必那样呢?
B. 因为这个人世大罗网根本逃不掉,又何必那样呢?
C. 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
D. 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这个人世大罗网逃不掉。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烜赫一时 沽名钓誉 奉为圭臬
B. 闲云野鹤 不可一世 沽名钓誉 顶礼膜拜
C. 行云流水 不可一世 矫揉造作 顶礼膜拜
D. 闲云野鹤 烜赫一时 矫揉造作 奉为圭臬
3.文中画横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美表达出来了,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认为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而他回避廉颇的内在原因是“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高潮之后戛然而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衡传》中张衡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作了《二京赋》的社会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其写作目的是 “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
画鹘行(节选) 杜甫
乌鹊满樛枝①,轩然②恐其出。
侧脑看青霄,宁为众禽没。
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
乾坤空峥嵘,粉墨③且萧瑟。
缅思云沙际,自有烟雾质。
吾今意何伤,顾步独纡郁。
(注)①樛枝:向下弯曲的树枝。②轩然:骚乱貌。③粉墨:绘画用的颜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一幅画鹘之作,诗人之神与画中鹘鸟之神相融通,进而创造了超越于原画的新境界。
B. 诗歌描写画中之鹘侧头而看青霄,因囿于纸上而无法奋飞,故希望如其他的禽鸟一般翱翔于天空之上。
C. 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画中的鹘鸟翅膀如同刀剑,体现了鹘鸟的神骏,可以超越于世间凡尘。
D. 诗人描写完画中之鹘后,又进一步想到了于云沙之际腾举的真鹘,想象其羽毛与空中的云雾融为一体。
2.顾随认为杜诗“情感复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