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很多人都认为,中医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①____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著名概念,形容心境达到了定、正、静的状态。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人才不会生病;②________________,疾病必来。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③_______________,人们把中药不是称为本草,就是称为。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人们才将本草称为中药,以明显区别于西药

 

①其实不然(或这种理解并不准确)②如果阴阳失衡③中国没有“中药”这一说法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解答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填写,要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断。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研究横线的上下文。解答此题,应注重分析空格前后的语句。第一个空格,空格前写人们对“中医”的理解,空格后是通过对“中”的解释来诠释“中医”的含义。由空格后的内容可以看出,很多人把“中医”理解为“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是错误的,由此可以判定第一个空格所填语句的意思应该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第二个空格,空格前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看法,即人不生病就要阴阳调和,由空格后的“疾病必来”可以看出,第二个空格应该填写“如果阴阳失衡”等。第三个空格后的内容是人们把“中药”称为“本草”或“药”。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有了“中药”这一说法,可见西医传入中国以前是没有“中药”这一说法的,由此可以判断出第三个空格应该填写的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摘录,请根据文体特点,找出每条摘录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将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赵县参观“千年彩虹”赵州桥,我是导游小李,我将鼎力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3)你寄来的特产我笑纳了,这些家乡特产,让我忆及你对我一贯的关心,不胜感激。(便条)

将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及饭卡等物,请失主前往学生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

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           )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__,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____。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____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了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改动)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又何必那样呢?

B. 因为这个人世大罗网根本逃不掉,又何必那样呢?

C. 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

D. 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这个人世大罗网逃不掉。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烜赫一时  沽名钓誉   奉为圭臬

B. 闲云野鹤   不可一世  沽名钓誉   顶礼膜拜

C. 行云流水   不可一世  矫揉造作   顶礼膜拜

D. 闲云野鹤   烜赫一时  矫揉造作   奉为圭臬

3.文中画横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美表达出来了,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认为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而他回避廉颇的内在原因是“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高潮之后戛然而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衡传》中张衡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作了《二京赋》的社会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其写作目的是 “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画鹘行(节选) 杜甫

乌鹊满樛枝①,轩然②恐其出。

侧脑看青霄,宁为众禽没。

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

乾坤空峥嵘,粉墨③且萧瑟。

缅思云沙际,自有烟雾质。

吾今意何伤,顾步独纡郁。

(注)①樛枝:向下弯曲的树枝。②轩然:骚乱貌。③粉墨:绘画用的颜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一幅画鹘之作,诗人之神与画中鹘鸟之神相融通,进而创造了超越于原画的新境界。

B. 诗歌描写画中之鹘侧头而看青霄,因囿于纸上而无法奋飞,故希望如其他的禽鸟一般翱翔于天空之上。

C. 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画中的鹘鸟翅膀如同刀剑,体现了鹘鸟的神骏,可以超越于世间凡尘。

D. 诗人描写完画中之鹘后,又进一步想到了于云沙之际腾举的真鹘,想象其羽毛与空中的云雾融为一体。

2.顾随认为杜诗“情感复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更始:此处代指汉更始帝。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B. 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C. 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D. 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侯,在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成型于秦汉时期。

C. 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统治权。《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秦国丢失了一只鹿,天下人共逐之。

D. 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彪沉静庄重。更始帝败,三辅大乱。年仅二十余岁的班彪面对战争时局,冷静对比分析了秦汉兴废之不同。

B. 班彪善议时政。他认为,天下百姓念想汉朝的恩德,打着刘氏的旗号,政权一统是大势所趋。

C. 班彪心系汉室。他痛恨隗嚣的狂言,感叹时局艰难,写了一篇《王命论》用以感动隗嚣,可隗嚣始终不觉悟,并因此避走河西。

D. 班彪志行高洁。他置身于危难动乱之中,行为不逾越道义,言语不背离正轨,守志不背弃他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2)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