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雷类文本阅读
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刘根生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这说明审美价值是实用价值的副产品。
B. 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技术的诗意,目的是让人们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
C. 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这种“垂直森林”新式建筑的出现,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D. 追求技术的诗意,要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即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让科技可观可触可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着技术的诗意,通过具体的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技术诗意的重要性、可行性等问题。
B. 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是文章论述技术应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相融合的前提。
C. 文章第四段以大树为喻,形象地阐明了效率、性能与人文要素之间彼此独立、互为因果的关系。
D. 文章第五段运用比喻论证手法,阐述了技术诗意的内涵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某些技术成果之所以缺少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因为设计者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和创新能力的制约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B. 一切技术创新都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但某些决策者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偏向于追求政绩和商业价值。
C. “夜光自行车道”具有作为自行车道的实用价值,又能使人产生银河的联想,折射出梵高名画《星空》的文化内涵,从而具有了审美价值。
D. 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一味讲求宽大,显得浪费又没有美感,其中原因可能是决策者事先没有向专业人士咨询意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聂老汉年逾古稀,生活困难。因外出打工的儿子小聂,连续半年不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法官与小聂沟通无效后,法院遂将小聂录入“失信被执 行人”名单,后小聂因无法正常出行,工作受阻,只好到法院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了有关赡养费。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而司马迁形容吕后残虐戚夫人,以致她亲生的儿子孝惠帝指斥她“此非人所为”。班固作《汉书》时,有关刘邦的一段,还大致采取司马迁的材料。但是他的《高后记》则隐恶扬善,对戚夫人事一字不提,而只在书末《外戚传》内叙及。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司马迁借着《货殖列传》发挥他个人的私利观。“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他又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而且从他看来,贫穷是耻。“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食,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迟至今日两千多年之后,很多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或敢心里如此想,恐怕不会有很多人嘴里能如此说。
(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司马迁和班固》)
阅读上文,结合黄仁宇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司马迁和班固》全文,结合你平时的阅读,请谈谈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有何不同。
下面关于《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的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一书,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其人其事及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探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作者治史,每每从常人不经意的细节处入手,挖掘出极富启发性的新见,发人深省。
B. 作者黄仁宇在这本书中认为,孔子和孟子虽然都是儒家代表,但有很多不同,比如: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 孔子认为人的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C. 黄仁宇在本书中提到:隋炀帝虽有想象力,但不是大思想家,他始终没有透彻的了解他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另外,我们今日检讨炀帝的成败,不能专以他杨广一人功罪作最后的解答。
D. 在本书中,黄仁宇认为,唐初大规模的组织一种官僚制度,遇到无数技术上的困难,其症结是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更需要纪律;武则天制造了一个新的官僚集团,她的成功不在于她在高宗时做天后所集下的威势,而在于她实际了解到官僚机构的真正性格。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白处
(1)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 , _____________。
(2)“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惨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后突降大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旅夜书怀》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4)李商隐《无题 · 昨夜》表达有情人心灵相通的句子:“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词作者在赏心亭上看到秋空千 里冷落凄凉辽阔的南国,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向天边流去的大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寄丰真州①
【南宋】戴复古
忆把金罍酒②。叹别来、光阴荏苒,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频着眼,赢得两眉长皱。但东望、故人翘首。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天下事,公知否。
钱塘风月西湖柳。渡江来、百年机会,从前未有。唤起东山丘壑梦③,莫惜风霜老手。要整顿、封疆如旧。早晚枢庭开幕府,是英雄尽为公奔走。看金印,大如斗“④。
注:①丰真州:作者的朋友,曾任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知州,生平不详。②金罍(léi)酒:泛指华美的酒盏。③东山丘壑梦:晋文帝时,谢安被召为著作佐郎等职,他以病辞,隐居会稽东山,与王羲之等人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被称为“放情丘壑”、“无处世意”。④看金印,大如斗:东晋大将军王敦举兵叛乱,周頻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的上片,一个“叹”字,与“忆”相呼应,引起对别后人事的追溯,又以“天下事”收起,一气呵成。
B. 词的上片,“赢得”一句,虽表现诗人面对世事的无奈,不忍目睹,只能双眉长锁,但其中也有苦中作乐。
C. 上片“东望”三句,想到沦丧地的人民正翘首盼望,词人心情非常悲伤,但仍希图恢复,并提醒激励友人。
D. 词的下片,以“钱塘风月西湖杨柳”起笔,美景让词人留连忘返,以此排遣悲情,从而与上片形成逆转。
E. 全词笔力豪健,气势浑厚,意境阔大,字里行间,感情饱满真挚,古人称赞戴复古:“豪情壮采、直逼苏轼”。
2.请结合全词,分析下片两处典故的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