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 ,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阅读以下材料,以“去除多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农民种地要去除杂草,匠人琢玉要去除废石,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除多余的东西。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茅盾乡土小说中的民俗学观
张永
①现代民俗学对茅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茅盾就开始对民俗学发生了兴趣。和“五四”众多作家一样,茅盾的民俗学观并不是或者说并不主要是为了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是借助民俗学为文学创作服务。
②在茅盾看来,在小说创作中,民俗不仅与“地方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民俗还能体现出“时代精神”。他认为,小说创作不仅要追求地理环境的逼真,而且还要追求与此相关的方言口语、民间风俗、社会心理、时代精神等“错综相”的真实。
③《春蚕》是茅盾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他乡土小说民俗描写最为成功的一篇。著名文学史家夏志清认为,《春蚕》描写了“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来殖蚕,是一个古老而粗陋的方法,需要爱心、忍耐和虔诚,整个过程就像一种宗教的仪式”,这些民俗事象的描写“真正道出这故事成功的地方和它吸引人的地方”。浙江地区向来蚕业发达,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养蚕习俗。茅盾从小就从祖母那里了解到家乡乌镇等地的养蚕的习俗,可以说,《春蚕》就是当地蚕事活动程式艺术化的结果。蚕树萌芽时,民间俗语“清明切口,看蚕娘娘拍手”意味着蚕事活动的正式开始。从小说第二部分起,作家艺术地再现了老通宝全家的蚕事活动的整个过程,比如准备养蚕的器具如“团匾”、“蚕箪”和“缀头”,然后“窝种”、“收蚕”和“上山”等。
④“一切生活都混合经验与迷信,因此单独凭经验可望得到的进步,若无迷信搀杂其间,便不容易接受。”难怪茅盾有感于老通宝一家“那种安于世代相传的工作的情形是如此的亲切感人”,在描写“收蚕”神圣仪式后,不禁感叹道:“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
⑤可以说,茅盾的乡土创作还是很好地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尽管在《春蚕》等一系列的乡土作品中,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挖掘并不像鲁迅那样专注和集中,但是茅盾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使得作家通过民俗事象的描写,深刻地开掘民族的心理结构层,透视社会生活特别是人们经济生活“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先进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导致了茅盾“社会分析”艺术创作方法的形成,“文艺家的任务不仅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而尤重于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中指出了未来的途径。所以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一一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一一创造生活。”
⑥茅盾乡土小说实践和创作理论逐渐形成了“左翼”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
节选自《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小说《春蚕》中的哪些内容可以反映茅盾对“错综相”的真实的追求?
3.茅盾的乡土小说创作有哪些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