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可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

②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那是一只“连年有余”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 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一个人放风筝有啥意思啊?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③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④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⑤鹞爷又想到过去。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⑥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⑦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⑧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⑨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于有人陪了,鹞爷的心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凤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⑩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⑪鹞爷没有责备那个男孩,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说,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⑫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⑬鹞爷心里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⑭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⑮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⑯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指出第一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作简要赏析。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最后一段中的“困惑”和“茫然”在文中指哪些具体内容。

3.文中写了鹞爷的儿子和小男孩,对刻画鹞爷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

 

1.比喻,夸张,将“村里人外出”比成“身子被掏空”;突出当下村庄的空荡与寂静,奠定了全文感伤的基调,为下文写乡村文明的消逝做铺垫。 2.①对后辈的去处、老屋的命运、风筝和乡村归属等感到“困惑”和“茫然”;(实)②对传统工艺、传统文明能否回归以及失根的“困惑”和“茫然”。(虚) 3.①将“鹞爷儿子”去城里糊弄人赚钱与“鹞爷”坚守农村、守护传统工艺作对比,突出鹬爷坚守传统的执着和面对社会变化的无奈;②借与小男孩放风筝,引发鹞爷对往昔生活情景的美好回忆与怀念。③借对小男孩的发问,表现鹞爷面对失根状态的失落和茫然。 4.“飘逝的风筝”实指小男孩的风筝淡出人们的视线;实际上隐含着许多更为深刻的内涵:①暗示了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如“鹞爷的儿子”之类的后辈飘离乡村去城里生活;②象征着乡村传统文明被城市“掏空后”渐渐消逝的虚空没落;③象征着传统工艺的式微;④暗含了作者对传统工艺失传和传统乡村文明被现代化大潮激荡无存的困惑与茫然。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的手法和作用的题目,题干中给出答题方向是修辞,答题时先答出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作用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中“村里人外出”比成“身子被掏空”,是比喻,“甚至”后面的内容是夸张;作用从内容看,突出当下村庄的空荡与寂静,奠定了全文感伤的基调,从结构看,为下文写乡村文明的消逝做铺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3)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5)________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6)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杜甫《登高》)

(7)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他山之石,________。(《诗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1.请概括诗中描写的洞庭湖的特点。

2.这首诗想象奇特,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3.“且就洞庭赊月色”句,看似无理,实质极妙。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松桥记

(清)姚鼐

徽州之县六,其民皆依山谷为村舍。山谷之水,湍悍易盛衰,为行者患,故贵得石桥为固以济民。吾至徽州,观其石梁之制,坚整异于他郡;盖由为之者多,石工习而善于其事故也。

黟之西南有叶村,村北大溪东流,达休宁渔亭,以合新安江水。村东西各有小溪,北流入于大溪。两小溪上有石桥四,皆叶君有广芥一先人之所为也。而大溪曲当村口,有万松亭。亭侧架木溪上为桥,曰万松桥,时为大水决去。村人之,欲易石久矣。然其工巨不可就。

乾隆五十三年夏,徽州蛟水发,叶村之南山崩陁,坏田庐,毁桥岸。其后数年,民修田庐既饬,而山之崩坏未复,地脉亏败,叶氏以为忧,群出财修之。众举叶君掌其事,垒石培土,山之形势,不逾月而完,余银数千两。众喜,复请君为石桥于村口。当昔蛟水之发,山陨一巨石于地,方三丈余。叶君视其质坚而理直,取为桥材。嘉庆七年九月桥成。长十二,广丈六尺,高如其广。仍名之曰万松桥。。犹有余石与银,叶君使工复为石桥于其溪上游,曰西干桥。而村之左右旧桥尽修而新焉。

当蛟起之年,余适在歙,见被害者之远且巨,甚可伤痛。今叶公为桥,乃反因其陨石之力,因祸得福,转败为功,岂非智乎?余嘉叶村之族,不吝财以营功事,而又得叶君之诚笃而明智,善任其事以督之,故众工无不举。是皆足书也。嘉庆六年八月,桐城姚鼐记。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而大溪曲村口,有万松亭。 当: ______

(2)村人之,欲易石久矣。     病:_____

(3)复请君为石桥于村口。     董:______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徽州:古代安徽的东南部,古称歙州、新安。中国先秦时代就有“州”的地理区域划分,东汉以后开始作为行政区划。

B. 先人:祖先,古人。也有的地方称自己过世的父亲为先人。文中的先人可能指叶有广已经亡故的父亲,也可能是他的祖先。

C. 乾隆: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开始就有年号,汉武帝即位后创年号为建元。

D. 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着一根棍状的东西。后用作量词,作十尺。周朝创立八尺。十尺为丈。诸葛亮“身长八尺”并非我们现代所指的高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由为之者多,石工习而善于其事故也。

(2)今叶公为桥,乃反因其陨石之力,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岂非智乎?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洪水爆发之后叶有广在叶村采取了哪些恢复措施。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写相关内容。

(1)《红楼梦》“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说的是林黛玉和 _____两人之间的倾心的交流。

(2)《三国演义》中著名的_____(战役名称)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______》(文学作品名称)再现了戊戌变法时期的清朝、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抗战胜利后的蒋介石统治时期三个不同时代的各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3月5日,我们几个志愿者响应共青团“送温暖”的号召,向老人惠赠了几件春季衣物。

B. 小张在自荐信中写道: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绝对名副其实,恳请学校领导唯才是用。

C. 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写道: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

D. 某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获悉嘉宾父亲获得国家科学奖时说:“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获奖表示祝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