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讨人嫌”的大叔 陈文明 刚进公司,我就听说了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讨人嫌”的大叔

陈文明

刚进公司,我就听说了食堂大叔不仅菜炒得喷香,饭做得味美,而且鲁菜、川菜、粤菜等各种菜系都会做。

第一天中午去食堂吃饭,大叔一见到我就热情的说:“小伙子,新来的吧?”

“嗯”我客气的点了点头。

“哪儿人呀,在哪个部门啊?家里几个兄弟姐妹……”

大叔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应答,看我半天没声音,大叔憨憨的一笑,“对哦,你是来吃饭的,瞧我这话多的,喜欢吃啥,大叔多打点给你。”果真,大叔给我打了满满的一盆饭菜,人家如此主动殷勤,我自然不好怠慢,想着等会吃完一定要去谢谢大叔。

拿着洗好的饭盒,我走到厨房对大叔说:“大叔,您的饭菜真的超赞!”

“当然了!”大叔得意的说,“要知道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地方的美食随便都能做出几样啦!”

“哦,大叔您还这么敬业,学个厨艺还值得您跑大半个中国啊?”

大叔明亮的眼神瞬间暗淡下来,低声道“……哎!……没啥!闲着也是闲着呗!”

我感觉到了大叔有难言之隐,于是匆匆告别后就离开了。

后来,每次我去吃饭,大叔总会和我拉拉家常,关心关心我的工作等等。

一天,我向同事小孙夸赞,食堂大叔真好。她不以为然,反而显得极不耐烦,似乎有些避讳有关大叔的话题。我大惑不解,后来,另一同事陈姐神神秘秘的告诉我:“这个大叔喜欢和女孩子搭讪,尤其是小孙。刚开始大家也都以为他是热情,所以没说什么,可是后来真受不了,很过分。”我仍旧不解,“怎么了?”她说:“逮着小孙就问,今天工作忙不忙,要不要我帮你倒杯水,如此等等。反正一有机会就和小孙搭讪,后来都有人说三道四了。”我说:“不就和女生拉拉家常嘛?再说他和男生也聊呢,这个我可以作证。”陈姐很无语,嘟囔两句就自顾自地去忙了。

尔后,我看到的情形证明了同事的说法,大叔确实对小孙颇感兴趣。但逢小孙去食堂吃饭,大叔便会主动与她攀谈,家长与里短,人生与感情,什么都问,什么都说。小孙的不满显而易见,但或许为了不驳他的面子,佯装听着,并不时频频点头。大叔也浑然不顾小孙的感受和别人的眼神。我终于明白,小孙为何对他如此不屑和不满。

一次,小孙和一名男同事老李因琐事在食堂发生口角,两人随即骂骂咧咧起来。旁人正欲上前劝解,怎知食堂大叔先动了身子,一个箭步,冲到小孙前面充当起了护花使者,并声色俱厉地指责老李不该和女孩吵架,痛斥其污了男人脸面。老李被大叔始料未及的言行怔住了,露出莫名其妙的神情。

待反应过来,顿时怒火中烧,指着大叔的鼻子骂道:“你什么东西,关你什么事?”

大叔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翕动嘴唇嗫嚅着:“我、我……”

其他一些同事如看喜剧一般呵呵直笑。

于是,小孙气呼呼地头一甩,愤然离去。

老李也转身离开,边走边回头余恨未消地骂:“老东西,神经病!”

唯留大叔双脚生根似的呆立原地,满脸窘态和茫然,宛若无辜受伤的孩子。食堂里的人则闪动各种目光打量着他:奚落,同情、费解……

此后,大叔再也不同女孩搭讪说话,只是默默地自个儿忙着。而小孙对他能避则避,能躲则躲,吃饭都坐得远远的。

那天吃饭,看大叔沉闷不语,就主动与他闲谈。没聊几句,我便随口一问:“大叔,您孩子几个?”大叔苦笑着说:“就一个女孩。”我笑道:“那一定很漂亮。女孩好啊,那可是您的贴身小棉袄啊。”大叔突然眉头紧锁,朝着坐在食堂一角吃饭的小孙瞅了一眼后,对我说:“长得跟她一样漂亮水灵……如果没有被人贩子拐走,算算也该大学毕业了……”

(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陈姐告诉我大叔的为人,是因为她觉得我刚到公司不久,对“我”表示关心,而“我”却觉得陈姐是一个多管闲事的人。

B. 大叔不顾小孙的感受和他人的眼神,经常和她拉家常,说明大叔已经把小孙当成自己的女儿来看待,也体现了他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C. 小说借对小孙、陈姐、老李这三个人的言行描写,反衬出我对大叔的尊重与热情,说明我是一个友好善良、品德高尚的人。

D. 小说的结尾出入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交代了大叔喜欢与年轻人拉家常的原因,同时也体现出“我”强烈的好奇心。

2.小说中“我”与大叔第一次见面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大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并作简要分析。

 

1.B 2.①有助于情节的发展,大叔离家20年的情节为下文女儿20年前被拐走埋下了伏笔。②有助于吸引读者,当我问及大叔离家 20年的原因后,大叔眼神的暗淡和欲言又止的神情引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③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话具体直观的让我们感觉到大叔的为人很热情。 3.①待人真诚热情,比如对我、小孙非常关心。②非常想念女儿,比如把其他小姑娘当初女儿一样来对待。③为人执着,女儿被拐20年,他就找了整整20年,这份坚持令人感动。④好学敬业,饭菜做的非常可口,且各种菜系都精通,说明他是一个刻苦好学的人。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结合文本内容“我仍旧不解”“我说:‘不就和女生拉拉家常嘛?再说他和男生也聊呢,这个我可以作证。’陈姐很无语,嘟囔两句就自顾自地去忙了”分析可知,“而‘我’却觉得陈姐是一个多管闲事的人”无此意。C项,“反衬出我对大叔的尊重与热情,说明我是一个友好善良、品德高尚的人”分析错误。D项,“同时也体现出‘我’强烈的好奇心”,于文无据。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分析。小说中“我”与大叔第一次见面的对话有的作用,主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要知道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地方的美食随便都能做出几样啦”“长得跟她一样漂亮水灵……如果没有被人贩子拐走,算算也该大学毕业了……”,有助于情节的发展,为结尾埋下伏笔。“哦,大叔您还这么敬业,学个厨艺还值得您跑大半个中国啊”“……哎!……没啥!闲着也是闲着呗!”,有助于吸引读者。“‘当然了!’大叔得意的说”“大叔明亮的眼神瞬间暗淡下来,低声道”,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话具体直观的让我们感觉到大叔的为人。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大叔一见到我就热情的说”“大叔憨憨的一笑,‘对哦,你是来吃饭的,瞧我这话多的,喜欢吃啥,大叔多打点给你’”“大叔确实对小孙颇感兴趣。但逢小孙去食堂吃饭,大叔便会主动与她攀谈,家长与里短,人生与感情,什么都问,什么都说”,待人真诚热情。“这个大叔喜欢和女孩子搭讪,尤其是小孙”“朝着坐在食堂一角吃饭的小孙瞅了一眼后,对我说:‘长得跟她一样漂亮水灵……如果没有被人贩子拐走,算算也该大学毕业了……’”,非常想念女儿。““要知道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地方的美食随便都能做出几样啦!”,为人执着。“刚进公司,我就听说了食堂大叔不仅菜炒得喷香,饭做得味美,而且鲁菜、川菜、粤菜等各种菜系都会做”,刻苦好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 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 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 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 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D. 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 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 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 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常认为,“孤”意味着孤独、孤单,与“孤”相关的词也大多带着批评和劝诫的意味,如:“一意孤行”“孤芳自赏”“孤注一掷”……生活中,也许你会时常感叹自己太孤独,没有谈笑风生的朋友,缺少志同道合的知音。但人生旅途中,许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孤身一人,直面风雨,勇敢上路,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独秀峰》中所云: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后,你对“孤独”是否有了新的看法,“孤独”会让你想起什么样的经历,产生怎样的感想呢?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面对生活的苦难,有的人穷困潦倒,无所作为;有的人积蓄力量,一举成功。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   。这是因为

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

康饮食的要求。②   ,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幕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

菜混合着蒸,蒸出采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③   ,以便能更快地

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

姜醋汁、芝麻酱等。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物的崇拜从来是与富贵、炫耀和时尚密切关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人们寻找追求时尚的动机又是顽强的,所以常常会有丑的时尚的问世。

①人们只好再吹一个,正像时尚破灭后,大家寻找新的时尚

②它极像不断吹出的肥皂泡:一个商品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如同一个肥皂泡被吹 起,当拥有该物品的人太多之时,它就不成其为时尚,如同一个肥皂泡太大而破灭

③时尚能兼备美与稀缺当然好,但时尚是不断更新的东西,哪里能永远找到这样的组合

④大家都拥有此物,它就不再是富贵的象征,不可以用来炫耀了

⑤人们追求时尚的本质是显示个性、吸引眼球的心理需求。在美与稀缺二者中,稀缺更重要,泛滥最要不得

⑥时尚的性质在于,一方面,它被人们追求;另一方面,不可以席卷过多的人

A. ④③⑥②①⑤

B. ⑤③⑥④②①

C. ④⑥②①⑤③

D. ⑥③④②①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