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常认为,“孤”意味着孤独、孤单,与“孤”相关的...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常认为,“孤”意味着孤独、孤单,与“孤”相关的词也大多带着批评和劝诫的意味,如:“一意孤行”“孤芳自赏”“孤注一掷”……生活中,也许你会时常感叹自己太孤独,没有谈笑风生的朋友,缺少志同道合的知音。但人生旅途中,许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孤身一人,直面风雨,勇敢上路,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独秀峰》中所云: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后,你对“孤独”是否有了新的看法,“孤独”会让你想起什么样的经历,产生怎样的感想呢?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孤独是一种高贵 诸多文章常常误把孤单倾吐成孤独,然而它不是。似乎只有久久的体验过孤单与孤独不同的人,才能深悟二者的真谛。 孤单是个人独处的一种“生态”形式,就人而言,它是物质的——即身体的,它的最高的精神活动,大抵止于思念。游子在外,远离故土,离别家人,其状态便是典型的孤单,犹如离群的孤雁。想想当年告别都市,独在异乡的插队生涯,几乎每一个知青,都会有孤单的彻骨之感。原有的市井生活被隔断了,原来熟悉的一切消失了,身份改变了,环境陌生,生活习俗陌生,人也陌生,连自己也成了乡间的陌生的“异类”。理想在哪儿,抱负在哪儿,情调在哪儿,书籍在哪儿?于是孤单所固有的茫然感、无着落感、漂浮感、凄凉感、寂寞感,唐诗宋词里的落魄感、恐惧感、渺小感、虚无感便一涌而来,犹如在黑夜中,举目无光。这是人远离同类、远离人群、无所依托的被抛弃被疏离被伤害的寒冷,而当我们说尼采孤独、鲁迅孤独、梭罗孤独时,就已经不是孤单了。它们不同质。 孤单有时是和孤独连在一起的。孤独在物质——身体上,也许呈现出孤单一人的生存形态,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独自搭起木屋,靠砍柴、钓鱼自食其力一样。但更多的时候,孤独却是在熟悉的人群里,习惯了的故土上,家人环绕的天伦中。孤独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之态,它远离了现实,超越了现实,是精神永远向上,不停地已经走得很远了的必然。它已经难以得到世俗的理解和认同了。起初也许“高处不胜寒”,但绝无恐惧,绝无寂寞,也绝无虚无、渺小等等低层次的人性之气。人的思绪和本质将渐渐征服“高处”的“独自”而豪迈和坦然。这时灵魂特别丰富,往事和历史特别亲切,尊严和信念特别坚定,情感和美特别纯粹;这时人心特别容易和人类永恒的真理及创造了这一切的大师和他们的书籍沟通,特别能够蔑视和可怜现实的卑琐无聊——和人类、时空、精神、生命相比,现实委实太渺小太短暂了。这时人心充满着过另一种生活的冲动和自信,像白云在远处、深处漫游和攀援;这时生活中的那个为生计为琐事而奔忙而恼怒的自己不存在了,人间烟火被忘记了,思路清晰,领悟力大增,灵感奇异,情欲难忘,判断深刻,周围环境杳然而去,你完全是你自己了,世界仿佛只有你自己??然而你又不是你自己,是所有血肉的化身.是一缕精神的量子。不管以后的日子将怎样,不管你还会做些什么,不管生活如何依旧,你已不是从前的那个你了。这是很丰富也很有力量的瞬间.似乎没有什么是你不可征服的,也似乎没有什么能再征服你。你倏然长大了,长壮了。你是自己又是“人”。你和人类在一起,和精神在一起,和纯粹和彻底在一起;你得到的体验、滋润、养育、信念、人格、强力、美好、深刻都是现实不能给予的,也是生活无法相抵的。你也许痛苦,但苦得美,苦得有价值有滋味,充实,是以后坚定的日子再生的前奏。你不再是那只装满了各个码头各条街道各种世俗灰尘的旅行包,你抖落了它们,还原了人的真谛——这时的孤独,一种高贵的质在熠熠闪亮。不可弄混了涵义,不要站错了标签,不能玷污了孤独——它可不是人人都会有的。那些把“孤独”诉说得那么无力那么苍白那么愁思如海的人不妨认真读读尼采、鲁迅、梭罗和罗丹、贝多芬、茨威格、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等等一切真正孤独的人的著作,他们并不孤单,永远和横亘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血脉息息相连,源远流长。 孤单离孤独远着呢!也许一生也到不了。孤单令人同情.使人理解,但很可怕,难以忍受;孤独给人底蕴,激人向往,充满希望和无限风光。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孤单,是孤独。它是优秀的标志和家园,犹如被污染的都市稀有的一角晴朗。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孤”持否定态度,阐述“孤”的缺点,如“孤独、孤单”“顽固、固执”“自命清高”等;第二部分对“孤”持肯定态度,“人生旅途中,许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孤身一人,直面风雨,勇敢上路”“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此时的“孤”是指敢于直面风雨。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人也往往是在孤独之中拼搏奋斗,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有欢乐,有泪水,有痛苦,有坚强。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保持旺盛的战斗情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试想,青山尚且不畏风雨雷电,地震灾难,孤绝而立,一柱冲天。而我们又何必自叹自怜,为自身的些许不幸和孤独而伤感呢。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应该像独秀峰那样,傲然挺立,壮志凌云吗?在人生的路上永不言败,永不退缩,永远奋斗不息,向前,向前,再向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面对生活的苦难,有的人穷困潦倒,无所作为;有的人积蓄力量,一举成功。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   。这是因为

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

康饮食的要求。②   ,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幕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

菜混合着蒸,蒸出采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③   ,以便能更快地

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

姜醋汁、芝麻酱等。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物的崇拜从来是与富贵、炫耀和时尚密切关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人们寻找追求时尚的动机又是顽强的,所以常常会有丑的时尚的问世。

①人们只好再吹一个,正像时尚破灭后,大家寻找新的时尚

②它极像不断吹出的肥皂泡:一个商品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如同一个肥皂泡被吹 起,当拥有该物品的人太多之时,它就不成其为时尚,如同一个肥皂泡太大而破灭

③时尚能兼备美与稀缺当然好,但时尚是不断更新的东西,哪里能永远找到这样的组合

④大家都拥有此物,它就不再是富贵的象征,不可以用来炫耀了

⑤人们追求时尚的本质是显示个性、吸引眼球的心理需求。在美与稀缺二者中,稀缺更重要,泛滥最要不得

⑥时尚的性质在于,一方面,它被人们追求;另一方面,不可以席卷过多的人

A. ④③⑥②①⑤

B. ⑤③⑥④②①

C. ④⑥②①⑤③

D. ⑥③④②①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市广播电视局宣布:2015年末三个月将在市区全面落实和推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会议精神,各居民小区电视信号将先后由模拟制转换为数字制。

B. 贾平凹的《秦腔》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

C. “三鹿奶粉事件说明,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它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D. 学校应注重创建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求的教育环境,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分别,妈妈见我回来高兴得不得了,又是好吃的又是带我买衣服,关爱殷殷,无所不至

B. 巨额买进,天价卖出,这种翻云覆雨的大手笔体现出一个有实力、有气魄的投资家的远见卓识和经营魄力。

C. 文章在对云雀的叙述、描写中倾注了强烈的爱憎感情,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读来真是楚楚动人

D. 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