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守 望 叶敬之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守  望

叶敬之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

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

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

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

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

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他睁了睁眼睛,动了动身子,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

“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

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

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

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

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

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

“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

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

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

“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

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介绍了毛窝子的基本情况,用料普通、制作方式简单,但曾经很受欢迎,交代了故事背景,为下文内容做了铺垫。

B. 三十多年前人们对毛窝子很热爱;现在人们对毛窝子没有情感、不珍惜,小说意在感慨时代变化,表达对传统技艺流失的遗憾。

C. 小说善用细节和场景表现主题,“我”三次得到李大爷的毛窝子,前两次的原因分别是李大爷编的毛窝子质量上乘和“我”对毛窝子的怀念。

D. 小说结尾富有意蕴,烟雾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的美好景象,表现了作者捡到漂亮、结实毛窝子的喜悦以及对质朴人情的赞美。

2.小说中多次写到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很好,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原文综合分析。

3.“守望”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D 2.塑造了一个对毛窝子感情深厚、毛窝子制作手艺精良、做事用心、一心要传承手艺的民间老艺人形象;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虽好,但没有人买甚至无人关注,李大爷的儿子还把毛窝子全部烧掉,表达了对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技艺无可挽回地流失的深深遗憾与慨叹。 3.①“守望”使故事更紧凑完整,串起了毛窝子的起源、发展、消亡到守望等情节。②“守望”展现了李大爷坚守毛窝子制作手艺的形象,体现了他对传统手艺的深情守望。③“守望”揭示了小说主旨,表现了作者在现代社会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留恋,以及对传统技艺无可挽回地流失的深深遗憾与慨叹。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D项,“表现了作者捡到漂亮、结实毛窝子的喜悦以及对质朴人情的赞美”错误,这是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是“我”回望东沙村时的所见,捡起那双毛窝子既有对李大爷的怀念,也有对无人传承的叹息,结尾的景物描写没有表现作者因捡到毛窝子的喜悦以及对质朴人情的赞美,应是怀念和感叹。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多次写到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很好,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应先找出写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好的句子,如“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从这些内容来看,李大爷制作毛窝子的手艺精良,做事情非常用心,一心想要传承这门技艺,但是这样一门技艺、这样精良的毛窝子结果是无人关注,不但如此,李大爷的儿子还把毛窝子一把火烧掉,质量上乘的毛窝子与被烧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表达了对传统技艺流失的遗憾与感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 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 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 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 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 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 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 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 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 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B. 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C. 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 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D. 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4月4日晚,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来自浙江杭州的37岁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了来自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彭敏,逆袭成功,拿得总冠军。有人为彭敏感到遗憾,认为他的文学素养深厚,只是输给了自己;有人称赞雷海为:“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有人感慨他们的人生轨迹不会因为诗词大会而改变:也有人反驳,虽然境遇不同,但他们心中都有对“诗与远方”的追求。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感受?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题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两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赤壁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与所有动物一样,人与人生来不同,这是大家公认的客观事实。_____?用汉斯·格罗斯的话说,是“人类基因在环境条件下展开的方向与程度”决定了我们之间的差异。_____:一是基因,二是环境。改良环境,说到底并没有对民族最基本的基因品质产生任何积极影响,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基因品质,_____。于是,达尔文的弟弟高尔顿提出了“用社会手段干预优化人种”的观点。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杀 羊

远山

厨子大平面对一只母羊,一只怀了四个月身孕的母羊,他就想起了怀孕的妻子,再也下不了手。

老实讲,大平不能算是厨子。虽然当初招他到宾馆来,讲的是当厨子。大平到宾馆后,才被分工杀羊。两天杀一只羊。

大平是抱着到宾馆当厨子的想法来的,没承想却做了杀羊的屠夫,闹得浑身一股子腥膻味儿,连新婚的媳妇都腻歪他,说他羊(洋)气,再长俩犄角,简直就成了一只羊。

大平杀羊只杀母羊,而且是怀了胎的母羊,因为有人喜欢吃羊胎,据说羊胎这东西,吃了很补。公羊从来不杀。一刀下去,两条命就结果了。心软的人下不了手,快上断头台的薄命羊“咩咩”一叫,手就禁不住抖动,刀把子也软了。羊生性柔弱老实,没有点铁石心肠,断断练不出杀羊手艺。在大平之前,宾馆招来了一位,一只羊没杀,就逃走了。临走还搁下一句话:我宁可去杀人。

大平心不软,比石头硬。他从小就爱打架,是个使刀弄棒的主儿,大了有一回因帮哥们出气,两肋插刀,一刀捅了泼皮无赖的大腿,因而蹲了两年局子。

这只母羊可怜巴巴地望着大平,浑身哆嗦起来,眼里滚着大滴大滴的泪,嘴里“咩咩”叫得让人心酸。这只羊甚至伸出舌头,讨好地舔着大平握刀的手。大平的手热辣辣地疼。羊舌如同一把刀,一刀过去,似乎就刮去他手背一层皮。大平不由自主地摸了摸羊脑袋,一路下去,又摸到了圆鼓鼓的羊肚子。大平昨晚上,也摸过妻子的腹,妻怀孕七个月了,他趴在妻的腹上能听到胎儿怦怦的心跳声。大平因此很激动,他不久就可以当爸爸了。大平默默地看了一会儿可怜的母羊,对羊说:“对不住了,我不杀你,我的饭碗子就得丢。”

大平的饭碗子来得不易,他从局子里一出来,没人要他。幸亏他有一门远房叔叔在县里当着局长,局长叔叔找到宾馆的经理,经理才给了大平一个当厨子的“饭碗儿”,不易呀,大平好烟好酒没少给叔叔和经理送。

羊又“咩咩”叫起来,像一个妇人在哭,几多悲哀,几多凄凉。羊之将死,其“咩”也善。

大平举起的刀,犹豫了。他又想起了妻子,想起了妻子肚里的孩子。

正是为了妻子,为了未来的孩子,他得杀羊,他得当厨子,挣钱养这个家。自古猪羊一刀菜,我不杀,别人也会杀,断没有猪羊不被杀的理儿。

于是,大平又挥刀冲向母羊,谁想这只羊“扑通”跪下了,冲着大平不停地磕起头来,“咚咚”响,地上马上起了细微的尘土。

这只母羊,会不会是人变的,咋这么通人性呢?

大平实在下不了刀,他妥协了,投降了,向一只母羊缴了械。

晚上,宾馆来了贵客,又要吃羊胎,席上却没有端上来。

经理寻根查源,原来竟是大平没有杀羊。经理气急败坏,找到了大平。

“你知道吗,你小子可捅了大娄子,我非开除你不可。这羊胎是李县长要吃的。李县长身体虚,每天都得吃羊胎补一补。现在,李县长就坐在了席上,你让我怎么交代?得罪了李县长,我非把你当羊胎做了,给李县长吃。你真不是东西!”

经理暴跳如雷。

大平却不动声色,冲经理冷冷一笑,扭头去了,只给经理留下个背影。

两个月后,大平的妻子生下个女孩。

羊年生的,小名就叫了个羊羊。

(选自2015年8月《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大平当初进宾馆的目的是当厨子,可是却被分工杀羊,做了屠夫,这主要是因为大平厨艺不精,不能胜任厨师的工作。

B.小说特意交代了宾馆在大平之前招聘的那位“宁可去杀人”也不宰羊的杀羊者,目的是为了衬托大平心如石硬的性格,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C.大平新婚的媳妇腻歪他,嫌他羊(洋)气,讥讽他“再长俩犄角,简直就成了一只羊”,说明她善良温顺,但尽管如此,为了生活她还是坚决支持大平宰羊。

D.小说注重细节描写,母羊临宰前的一系列动作令人心酸、心软,特别是把大平摸母羊肚子与摸妻子孕腹、听到胎儿心跳声这些细节联系在一起,生动细腻,催人泪下。

E.大平由心狠宰羊到后来坚决拒绝并辞职的故事,揭示了当下社会人际关系冷漠,对生命漠视,缺乏应有的关爱之心,呼吁人们要关心爱护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2)小说特意交代了大平“蹲了两年局子”的前因后果,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赋予了主人公大平哪些具体鲜明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文中画线部分是小说的结尾,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画蛇添足的嫌疑?你如何看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