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假期结束时,所有学生要按时...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假期结束时,所有学生要按时返校上课。对久假不归的学生,学校要求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课者要严肃处理。

B. 近年来,音乐综艺节目的比拼堪称白热化,仅去年就有不下30档,素人选秀、歌手竞演、音乐游戏等玩法眼花缭乱

C. 贾平凹在《朗读者》节目中朗读了自己的新作《山本》中的片段,《山本》这本书迅速受到了关注,一时洛阳纸贵

D. 龙舟比赛时,鼓手在前,相手在后,划手们随着着鼓点的节奏,顺水推舟,破浪前进,备力划过终点。

 

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A项,“久假不归”指长期借去,不归还。此处望文生义。B项,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此成语不能独立作谓语,前面添加“让人”或“令人”;也可改为“层出不穷”。C项,“洛阳纸贵”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此处使用正确。D项“顺水推舟”指顺应趋势办事。此处望文生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倾刻         无可置疑        恓惶       明火执仗

B. 暮蔼         和言悦色        料峭       湛湛清天

C. 销魂         兵慌马乱        烦燥       人才辈出

D. 症候         燕侣莺俦        混账       皇天厚土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涔涔(cén)         窥(sì)         子(xiē)         那(shà)

B. 发(huá)           经(lún)        怨(mán)         列(guàn)

C. 狼居(xū)          煴火(wēn)        征(bì)          雪(jiā)

D. 息(jiāng)         头(càn)       进(piē)         狸祠(bì)

 

查看答案

作文

李老师有一个学生,喜欢钻研奥数,走路却慢慢吞吞总爱迟到,同学给他起了个雅号叫“奥特慢”。后来父母送他到英国念高中,有一次回国,他给大家讲了一段感触颇深的经历:假期他去一家华人开的中餐厅打工,第一天上班就迟到了五分钟,于是被解雇了;他没有想到,第一次因为迟到竟丢了饭碗。而最令他醍醐灌顶的,是那个华人老板的忠告:“小伙子,如果我不解雇你,你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残酷!”

2018年5月14日川航的3U8633民航班机在万米高空,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爆裂,副驾徐瑞辰瞬间半个身子被吸出舱,悬挂在机外,下机时衣服已碎成布条。网友惊叹,如若那天他恰巧没有系安全带,可就真成 “飞天”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读了上面的故事和叶老的教诲,你有什么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陶渊明、蔺相如、荆轲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节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运用神态描写,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B. 第④节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

C. 第⑤节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D. 第⑩节中“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优秀的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志不忘。

2.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