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在介绍中国文明的总体状况时,以印度为对象进行比较,指出:“与印度文明的松散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聚合和连续。中国的发展情况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当然,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者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历史文化的强大连续性,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征。

中国文化的核心政治观念从未发生动摇,是中国历史连续性的重要表现。

中国历史与文化,确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这种发展,并没有对前一阶段的文明成果彻底砸烂推翻,而是有继承有发展,用孔子的说法即“损益”。虽然有改朝换代,虽然有外部力量入侵,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面貌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文明的连续性因而获得承认。

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夏商周时代可以称为贵族时代,其政治、文化都由贵族主导。秦汉以后的新时代,可以称作士大夫时代,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士大夫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功能。

中国与西方早期国家的历史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夏商周的贵族时代,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贵族很类似。从部落贵族发展出来的国家统治集团,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而贵族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拥有无法比拟的特权。贵族内部也有等级划分,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系统标志着贵族内部的等级性。中国没有西方式的神庙组织,但中国有发达的宗法体系,在维护贵族体制上,发挥重要的功能。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贵族时代走上完结之路。贵族时代的完结,并不意味着贵族时代的一切都化为灰烬,损益的历史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商鞅变法,把传统的贵族爵位体系创造性地改造为军功爵系统,不论出身,只要立下军功,就可以获得或晋升爵位。世卿世禄的历史走向没落,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也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士人地位崛起,由于他们掌握文化资源,血缘不再是人才优劣的标准。尚贤思想成为各家各派的基本主张,士人取代贵族在各国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作用。这个历史运动,直到汉武帝时期推广“察举制”,最终落实到系统的制度设计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政治意义,不仅在于各家各派努力推行自己的理论主张,也包括对君主制的推动。就君主而言,不仅实际的政策需要士人建议和制定,而且,国家理论问题,比如君主定位、功能、价值等,也是各家争鸣的内容。君主从贵族的一员,变成国家的首脑和主权化身,尤其是全民的利益代表,是各派思想家共同论证的结果。君主制最终发展为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下君主的至高地位确立了,但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某种思想理论,这个过程其实是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化。秦始皇接受法家治理的思想,汉初看重黄老思想的价值,直到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儒家作为中国意识形态的努力,终于完成。

                                       (摘编自孟宪实《中华文明为何从未中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印度文明松散、间断,中国文明聚合、连续,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

B. 中国被许多游牧部族侵入,甚至还被某些王朝取而代之。但是中国人没有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者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C.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核心政治观念从未发生动摇。

D. 孔子的“损益”说,就是指中国历史与文化并没有对前一阶段的文明成果彻底砸烂推翻,而是有继承有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文明有强大的连续性,因而虽然有外部力量入侵,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面貌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B. 血缘关系维系了从部落贵族发展出来的国家统治集团的统治,而贵族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拥有无法比拟的特权。

C. 中国没有西方式的神庙组织,在维护贵族体制上,发达的宗法体系,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D. 春秋战国时代,损益的历史发展规律在中国的贵族时代走上完结之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变法,使世卿世禄的历史走向没落,六艺之学这些贵族教育的内容,也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

B. 因为士人掌握文化资源,血缘不再是人才优劣的标准,所以士人地位崛起。尚贤思想成为各家各派的基本主张,士人取代贵族在各国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作用。

C. 各家各派努力推行自己的理论主张,对君主制的推动,即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政治意义。

D. 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化,使得皇帝制度下君主的至高地位确立了,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某种思想理论。

 

1.B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中国人没有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者畜牧经济”错,原文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者畜牧经济”。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因果倒置。文章第二节的内容是这样说的:虽然有改朝换代,虽然有外部力量入侵,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面貌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文明的连续性因而获得承认。 3.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逻辑错误。原文是“皇帝制度下君主的至高地位确立了,但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某种思想理论,这个过程其实是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漫画《说翻就翻》在媒体上骤然火爆,引发人们对“友谊”的热议。班会课上,同学们。就此展 开了讨论。有人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其实是缺少理解和宽容;有人说,在大是大非面前,为坚持原 则,该翻就翻;还有人说,要想友谊的小船不翻,还需要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讨论还在继续。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合含,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 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 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 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 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  ___的故事出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 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 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 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迁徒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 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 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 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客”的口吻用“__________”描写了曹操兵发东吴时,船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江面上的情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由过去跌入现实,词人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发出了“__________” 的悲叹,感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