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演员扮演的角色越能体现普通人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演员扮演的角色越能体现普通人的性情,就越能让观众产生代人感,反而越加受人欢迎。

B. 白天采访的热潮已经退去,我想象着妻子儿女熟睡的模样,陷入难耐的冷清和孤独之中。

C. 面对松茸、鱼子酱之类食物我们只有细细品味而非浅尝辄止,方觉不负上天造物之恩。

D. 某些科普言论存在过犹不及的倾向,仿佛为了传播科学,就必须推翻人文学科的大山。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中词语使用的正误辨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所给的语句认真理解词语的意思,选项A“反而”用在句中使用错误,应该用“近而”。选项B“难耐”符合句子的语言环境,使用正确。选项C“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用在此处形容吃东西品味,不符合语言环境。选项D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不符合句子语言环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学书法有写日课的规矩,视书写为修身养性之道,当下的书法教育则不从本原领悟其精(suí),只停留于技法训练。

B. 对榜单上的这本书,读者评点精准:它将考据与想象、理论和批评融于一炉,能看到人性明暗交界处的混(dùn)与模糊。

C. 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遭遇重( chuāng),逐渐从制造业大国变成服务型国家,此次发动贸易战其实是一场必然的搏弈。

D. 西夏古城内满目荒凉,流沙下遍布官邸、寺庙和民居的颓(yuán)断壁,到处都散落着黑釉、白釉以及钧瓷和龙泉瓷等瓷器的碎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马云创建了阿里巴巴,也给无数创业者以机会,他曾说:创业者最重要的是非常喜欢自己做的这件事情,因为太爱这件事情而去做,而不是因为别人一句话,灵机一动就去做。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近几十年来,_____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______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______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______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________,则芥为之舟,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庄周《逍遥游》)

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⑷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杜牧《泊秦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下列对文中“微跛的孩子”这个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他是三十个来吊唁的小学生中的一个,本该回家或者在街头玩耍的他,却结伴迢迢来到这里吊唁鲁迅先生。

B. 他衣服褴褛、腿下微跛,一拐一拐地一直到了灵前,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让我疑惑他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

C. 他放下画册,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表达了他对鲁迅先生发自心底的无限敬慕之情。

D. 他吊唁时的敬慕与笃诚一如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我”,勾起了“我”对当年往事的回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作者曾见过三位死人,与鲁迅先生并提的是孙中山先生和自己的母亲,可见鲁迅先生对作者的意义非凡。

B. 当年“我”放下玩具,走了好长一段路去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正如“微跛的孩子”夹着画册和石板结伴迢迢来祭悼鲁迅先生。

C. 作者用大段笔墨详细描写来祭悼鲁迅先生的数千个成年人,是为下文详细描写“微跛的孩子”张本。

D. 瞻仰孙中山先生的归途中,很多不同身份、不同政党的人都在发传单,可见孙先生的社会影响之大。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先生连鞠七个躬,“我”对他由忍不住想笑转变为崇敬。

B. 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这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 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前来吊唁的人物众多,作者不能一一熟识。

E. 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4.题目中“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