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用赵王好...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用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泰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和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其年月日,秦王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奏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古文观止·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鼓:弹奏

B.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摩:倒下

C. 赵得其情则弗予                      情:真实意图

D.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                绐:欺骗,欺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秦王赵王击缻                    谁为大王此计者

B. 跪请秦王                        人之力而敝之

C. 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              是寡人过也

D. 明大王之失信                    旌其所为

3.对上面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文字描述渑池之会上的斗争:秦王步步紧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运用对比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蔺相如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

B. 司马迁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蔺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的“前”这一动作,表现出他的机智;“跪请秦王”表现了他对秦王的恭敬,显示出两人地位的悬殊。细节描写,精炼而准确传神。

C. 王世贞对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从蔺相如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政治形势进行周密的论证,认为应该千方百计地使秦王处于理曲的境地,而不必采取“使舍人怀(璧)而逃之”的不光明的手段。

D. 王世贞把完壁归赵和赵国这种功绩的取得归功于“天”,认为这是天意的安排,并且指出蔺相如的行为可能会招致严重的后果来照应开头的“予未敢以为信也”,使得本文结构谨严,论证周密,令人叹服。

 

1.B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B项,“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靡”如解释为“倒下”,则与语境不合,因为前一句说蔺相如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呵斥”不能让他们“倒下”,“靡”应解释为“吓退,后退”。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秦王为赵王击缻”中“为”是介词,替;“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第二个“为”是动词,谋划。B项,“因跪请秦王”中“因”,趁机;“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依靠。C项,“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中“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是寡人之过也”中“之”是结构助词,的。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业协会对同行业价格的监督功能比较强:原料进价如何?成本支出如何?心中一清二楚。至于什么样的货究竟卖什么样的价?也能掌握得八九不离十。

B. 富贵可以追求,但必须坚守基本的准则。儒家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强调道义重于一切。

C. 雅典奥运会,香港获得1枚银牌,多哈亚运会,香港获得6金、12银、10铜……从默默无闻到显山露水,香港竞技体育走出了一条厚积薄发之路。

D.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重视“礼乐”。一方面建立如“礼”这样的制度,另一方面也采取像“乐”这样的措施来教化人心。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A. 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 颔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

C. 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D. 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做丞相呢?

B.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北岸。

D.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和刺人把他杀死,说不是我,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能容于远近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吾属今为之虏矣    D. 如今人方为刀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五人之死,去今之而葬焉

A. 左右欲相如    B. 常以身蔽沛公    C. 北虽    D. 欲流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