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和命运结伴而行 周国平 命运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环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和命运结伴而行

周国平

命运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环境和性格。环境规定了一个人的遭遇的可能范围,性格则规定了他对遭遇的反应方式。由于反应方式不同,相同的遭遇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因而也就成了本质.上不同的遭遇。我在此意义上理解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性格即 命运”。

但是,这并不说明人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因为人不能决定自己的性格。

性格无所谓好坏,好坏仅在于人对自己的性格的使用,在使用中便有了人的自由。就命运是一种神秘的外在力量而言,人不能支配命运,只能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一个人愈是能够支配自己对于命运的态度,命运对于他的支配力量就愈小。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太简单一些了吧?活生生的人总是被领着也被拖着,抗争着但终于不得不屈服。

昔日的同学走出校门,各奔东西,若干年后重逢,便会发现彼此在做着很不同的事,在名利场上的沉浮也相差悬殊。可是,只要仔细一想,你会进一步发现,各人所走的道路大抵有线索可寻,符合各自的人格类型和性格逻辑,说得,上各得其所。

上帝借种种偶然性之手分配人们的命运,除开特殊的天灾人祸之外,它的分配基本上是公平的。

偶然性是上帝的心血来潮,它可能是灵感喷发,也可能只是一个恶作剧,可能是神来之笔,也可能只是一个笔误。因此,在人生中,偶然性便成了一个既诱人又恼人的东西。我们无法预测会有哪一种偶然性落到自己头上,所能做到的仅是——如果得到的是神来之笔,就不要辜负了它:如果得到的是笔误,就精心地修改它,使它看起来像是另一种神来之笔,如同有的画家把偶然落到画布上的污斑修改成整幅画的点睛之笔那样。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修改上帝的笔误绝非一件如此轻松的事情,有的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而这努力本身便展现为辉煌的人生历程。

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子。倘能这样,也就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

浮生若梦,何妨就当它是梦,尽兴地梦它一场?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地观它千变?

事情对人的影响是与距离成反比的,离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们的心情。因此,减轻和摆脱其影响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立足点,那个立足点可以使我们拉开与事情之间的距离。如果那个立足点仍在人世间,与事情拉开了一个有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一种明智的态度。如果那个立足点被安置在人世之外,与事情隔开了一个无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超脱的态度。

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1.文中第一段中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话有何作用?

2.请阐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与命运结伴而行”,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1.①论证了性格规定了一个人对遭遇的反应方式,从而决定其命运的观点;②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③引出下文对人不能支配命运只能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的论述。 2.人生有许多偶然性,或幸运或不幸;②我们无法预料,但可以选择对命运的态度(命运仍掌握在自己手中);③面对幸运,应学会珍惜和利用;④面对不幸,应积极面对,努力改变,创造价值。 3.①人不能支配命运,但能支配对它的态度;②学会做人,懂得自爱自尊;③承受命运的打击,珍惜命运的恩赐;④拉开与事情的距离,明智超脱地对待命运。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题干要求答出“第一段中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话有何作用”,考查论述文中引用的作用。论述文中引用名言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某个观点,使论证更有权威性。文中说“我在此意义上理解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此意义”指的是上文的“性格则规定了他对遭遇的反应方式”,因此作者引用这一名言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性格规定了一个人对遭遇的反应方式,从而决定其命运的观点。从结构上来看,引用的内容在第一段结尾,下文用“但是”进行转折,可见此处引用还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解答时可抓住关键词,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由上文来看,画线句子是对上文所说的“上帝借种种偶然性之手分配人们的命运”“我们无法预测会有哪一种偶然性落到自己头上”的解释及态度。“如果……如果……”表明人生有许多偶然性,我们无法预料;“神来之笔”是幸运,“笔误”则是不幸;“不要辜负”说的是对幸运要珍惜,“精心地修改”说的是对不幸要积极面对,努力改变;“使它看起来像是另一种神来之笔”是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不幸变成一种幸运,创造出价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

(美)雷·布莱德伯里

她手里拿着扫帚、畚箕、抹布,或是汤题。她的两只手忙忙碌碌,做个不休,这里整一整,那里弄一弄。把垒球和鲜艳的棒球棍放回原位,给黑色的土地撒上种子,给馅饼包皮,给红烧肉浇汁,给酣睡的孩子盖被,无数次地拉下百叶窗,吹熄蜡烛,关上电灯——于是,她老了。

她不再忙碌了。她绕着屋子不断转来转去,观看每一样东西。最后,她到了楼梯口,谁也没有告诉一声便爬上了三道楼梯,到了她的屋子,拉直了身子躺下,准备死去,像一个化石的模印打在越来越冷的雪一样的被窝里。

一家人围在她的床边。

“让我躺躺吧。”她轻声地说。

她的孩子们和孩子们的孩子们仿佛觉得她如此简单的动作——世界上最轻微的动作,不可能引起这样严重的恐慌。

“祖奶奶,听我说,你现在不过是在闯过难关。这屋子没有你是会塌的呀!你至少得让我们有一年的准备时间。”

九十岁的祖奶奶睁开了一只眼睛,静静地望着她的医生。

“汤姆呢?”

汤姆被送到她那悄声低语的床边。

“汤姆,”她说,声音微弱而辽远,“在南海的岛屿上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天。那天到了,他自己也明白,于是他和亲友们握手告别,坐上帆船离开了。他走了,那是很自然的——他的时候到了。今天也是这样。我有时非常像你。你星期六要看日场演出,到晚上九点才回来,还得打发你爸爸去接你。汤姆,当你看到同样的西部英雄在同样的高山顶上跟同样的印第安人打仗的时候,那就是离开座位往剧院大门走的时候了,你必须毫不留恋,不要回头。因此,我也该在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离开剧院了。”

第二个被叫到身边来的是道格拉斯。

“奶奶,明年春天叫谁去给房顶换木瓦呢?”

“道格拉斯,”她细声细气地说,“不觉得盖屋顶挺有趣的人就别让他去盖。”

“是,奶奶。”

“到了四月,你向四面看看再问:‘谁愿意盖屋顶去?’谁脸上放出光彩你就叫谁去,道格拉斯。在房项上你可以看到全城的人往乡下走,乡下的人往天边走,往波光粼粼的小河上走;还看得到清晨的湖泊,脚下树梢上的小鸟。最舒畅的风在你周围呼呼地吹。这些东西哪怕只是为了一样,也值得我一个春天的黎明往屋顶那儿爬一趟。那是很动人的时刻,只要你有机会去试试……”

她的声音低弱了,像在轻轻地颤动。

道格拉斯哭了。

她鼓起劲来:“唉呀,你哭什么?”

“因为,”他说,“你明天就不在了。”

她把一面小镜子转向孩子。在镜子里他看了看她的脸,看了看自己的脸,又看了看她的脸。她说:“道格拉斯,道格拉斯,你真丢脸!你剪手指甲吧?”

“剪的,奶奶。”

“你的身子每七年左右就全体更新一次,指头上的老细胞,心上的老细胞都得死去,新的细胞长出来。你不会为这个哭吧?不会为这个难过吧?”

“不会的,奶奶。”

“那么,你想想看,孩子。那把剪下的手指甲收藏起来的人不是个傻瓜么?今天躺在这里的我也就跟手指甲差不多,一口气就能把我吹得片片飞落。重要的不是躺在这儿的我,而是那个坐在床前回头望我的我,在楼下做晚饭的我,躺在车库汽车底下的我,在藏书室里读书的我。起作用的是这许许多多的新我。我今天并不会真正死去。人只要有了家就不会死了,我还要活许久许久。一千年后会有多得像一座城市的子孙,坐在橡胶树荫里啃酸苹果。谁拿这种大问题来问我,我就这么回答他!好了,快把别的人也都叫进来吧!”

全家人来齐了,站在屋子里等着,像是在火车站给旅客送行。

“好了,”祖奶奶说,“我在这儿。很荣耀。看见你们围在我床边,满心欢喜。下一周该让孩子们给园子松土和打扫厕所,也该买衣服了。既然你们为了方便起见称之为祖奶奶的那一部分我不会在这儿督促你们了,那么我的另外的部分,你们称作贝特大伯、利奥、汤姆、道格拉斯等等的部分,就要接过我这项工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工作。”

“是的,奶奶。”

“不要为我难过。现在,你们都走吧,我要去寻找我的梦了……”

门在某个地方静静地关上了。

(孙法理译,有删改)

1.文章开头叙写了奶奶劳作的场景,这对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各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句表达了奶奶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3.请理解文中加点的“新我”的含义。

4.本文写了奶奶离世前的故事,却少有哀伤的笔调,请探究作者的意图。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朽木不可雕也,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事在易而求诸难。(《孟子》)

(3)水何譫濟,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4)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 《使至塞上》)

(6)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 (韩愈《早春星水部张十八员外》)

(7)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8)______________, 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清照 《醉花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小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王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临江仙·都城元夕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菜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词人毛谤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假守之职,持罪于河南杞县腔舍。本词即写于词人料旅河南之时。②觚棱:宫股的屋脊。

1.请分析辛词开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三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2.毛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两首词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贈盖邦式序

马存

予友盖邦式,尝为予言:  “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予谓:  “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于长平生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鸣,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交集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西使巴蜀,跨剑阁之乌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而观之,岂不信矣!”

“予谓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知学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紉缀腐熟者,乃其常常耳。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幕诵之,吾不知所得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者以书求之          每:常常

B. 南浮长淮,大江        溯:逆流而上

C. 悼妃子之              恨:怨恨

D. 今于其书观之,岂不矣  信:确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有“名”有“字”,“名”是成人后由自已或请名人取的,“字”是出生时由长辈取的。文中用“子长”表达对司马迁的尊敬。

B. 楚汉,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为争夺政权而发动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文中借助楚汉相争的描写凸显史记文风的雄健。

C. 操觚,原指执简写字,后指作文。其中的“觚”指古人书写时所用的木简。文中强调通过游历观察探求新奇后方可下笔写文章。

D. 庖丁,名为丁的厨师。古代称以某种技艺为业的人,常在其名前加上表其职业的词。文中说庄子从庖丁运刀中悟出了养生之道。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直为最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

(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估,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3)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4.作者对盖那式提出怎样的写作观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機括。

 

查看答案

(题文)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王子晞为尚书,行营节度使(《段太尉逸事状》)                                     

(2)既又与汝就食江南(《祭十二郎文》)                                                   

(3)稍壮,节读书(《方山子传》)                         

(4)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也(《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5)率常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6)以为生事扰民,不可长(《教战守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