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宾逊·克鲁索补遗 米歇尔·杜尼叶(法国) “它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宾逊·克鲁索补遗

米歇尔·杜尼叶(法国)

“它原来就在那儿!就在特立尼达岛上的洋面上,北纬9.22度。不可能弄错!”醉汉用又脏又黑的手指敲着一张到处浸染着油渍、残破不堪的地图,他急切的声音引得渔民和码头工人哄堂大笑。大家都认识他,他是本地民间传说的一部分。

四十年前,他在大海中消失了。人们将他的名字和其他船员的名字一起刻在教堂里;尔后,大家就忘却了。但还不至于认不出他来。二十二年后,他和一个黑人一起出现了。他信口道来的故事就足以使人目瞪口呆。 他的船在海上遇难后,他是惟一的幸存者,孤身漂落到一个只有山羊和鹦鹉的荒岛上;据他说,他从吃人的蛮族那里救出这个黑人则是后来的事了。终于,一艘英国双桅杆帆船收留了他们,他重归故里。在这之前,他还靠各种买卖积攒了一小笔资财,所有人都为他的归来庆贺。他娶了一位足以当他女儿的年轻姑烺,此后,似乎有某种隐约的基因像霉菌一样从内部侵蚀着鲁宾逊的家庭生活。首先,黑仆人星期五屈服了。他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地过了几个月,而后便喝上酒了——开始是偷偷地喝,接着便越来越不拘形迹,吆三喝四地喝起来了。终于,他们邻居的几笔巨款失盗了,人家还没有怀疑任何人,星期五却先失踪了。

此后,人们总看到他在港口的小酒店里或在码头上盘桓,一次比一次阴郁,有时嘴里反复念叨:“他回那儿去了,是的,我敢肯定,他此时就在那儿,这个流氓!”原来,的确有一个不可磨灭的隐秘把他和星期五联系在一起,而这一隐秘,便是他归来后立即让港口的地图绘制员在加勒比那湛蓝的海域增添的某个小绿点。不菅怎样,这个小岛便是他的青春、他奇妙的历险、他明媚而孤独的花园!在这多雨的天空下,在这座粘糊糊的城市里,在这些批发商和退休者之中,他有什么可希冀的?他年轻聪慧的妻子第一个猜出了他那奇怪而又致命的抑郁的症结。

“你很苦恼,得了,承认你仍然留恋它吧!”“我留恋谁?留恋什么?”“当然是你那个荒岛啦!我还知道是什么让你明天就走。”“我知道!是我!”他叫得越凶,她就越明白自己言中要害。她溫情脉脉地爱着他……她死去了,于是,他立刻卖掉他的房屋田地,租了一艘帆船,驶向 加勒比海。又过了许多年,人们又渐渐把他遗忘了。但当他再次归来时,显得比他第一次旅行回来时变化还大。他是在一艘破旧的货轮上充当厨师的助手才得以漂洋还乡的。这已是一个苍老、衰竭的人,一半已被酒精淹死了。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找——不——到!尽管他毫不气馁地苦苦寻找了好几个月,他的小岛居然就是找不到。他被这绝望的狂怒和徒劳的搜寻耗尽了精力,把他的钱财和气力都花在了找回这块幸福、自由的,但似乎永远被泯没了的土地上。

“可它原来就在那儿丨”今晚他又一次进复道,并用指头敲打着地图。这时,一位老舵手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鲁宾逊,你那荒岛呀,它肯定一直就在那儿。甚至我可以肯定你曾完完全全地找到过它! ”

“找到过? ”魯宾逊喘不上气来了,

“可我跟你说过……”

“你找到了!也许你曾在它面前经过了十次。但你没认出它来.”

“没认出来? ”

“没有,因为你那孤岛也跟你一样:老了,可不是吗,你瞧,花儿变成了果子,果子又变成树木,而绿树又变成枯枝。在热带一切都变得很 快。你自己呢?到镜子里照照自己吧,笨蛋!你倒是告诉我,你从它面前经过的时候,你那孤岛认出你来了没有?”……小酒店里一片深深的沉默。

1.下列对文草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宾逊在笛福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中是一个乐观进取、热爱生活、 不惧困难的硬汉形象,而在本文中却是一个留恋过去、安于现状、自甘堕落的醉汉。

B.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人们将鲁宾逊第一次“重归故里”视为“民间传说的一部分”;而第二次回归故土,他却“一半被酒精淹死了”。

C. 黑仆人星期五开始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后来变得墮落不堪,暗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堕落和腐败。文中“屈服”和“变”两个词正说明了这一点。

D. 加勒比海上的那个小岛,与其说是鲁宾逊的青春、奇妙的历险、明媚而孤独的花园,还不如说是他当年冒险、奋斗的象征。

2.文章第二段关于鲁宾逊第一次冒险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老舵手说鲁宾逊“找到过”那个加勒比小岛,而鲁宾逊却说 “找不到”。你认为哪一个有道理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宄。

 

1.A 2.这一段关于冒险的介绍是插叙,其主要作用是:交代鲁宾逊的传奇经历, 呼应第一段中有关“本地民间传说的一部分”等内容,为后文他再次冒险作了提示和铺垫;也与后文他的堕落形成鲜明对比。 3.我认为老航手说的有道理。因为那孤岛也跟鲁宾逊一样“老了”,“老了”的鲁宾逊已经找不到当年那个充满靑春、幸福和自由的乐土了,而“老了”的小岛处在热带地区,一切变得很快,已不复当年的模样,魯宾逊当然无法找到。鲁宾逊回到现实生活中,已经“变” 了,被现实生活改变成醉汉,已不是当年那个充满冒险精神、热爱生活、乐观进取、努力奋斗的硬汉了,他无法再找回当年的自己,自然也无法找到那个小岛了。即使鲁宾逊找到那个小岛,因为自身和自然的变化,他也不可能认识那个小岛了,所以,老舵手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安于现状、自甘堕落”错。从后文魯宾逊再次出海寻找曾经的小岛可以看出,他并不“安于现状”,结合小说的主旨来看,“自甘堕落”错,鲁宾逊的堕落是社会原因,文中的“屈服”和“变”两个词也说明了这一点。 2.试题分析:从手法上看,这一段属于插叙,介绍了四十年前鲁宾逊消失,二十二年后的出现,以及他回到家乡的生活。这些传奇经历在结构上与上文“他是本地民间传说的一部分”形成了呼应,又为下文鲁宾逊再一次冒险做了铺垫。在家乡生活的热闹也与后文他的落魄形成了对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历史基础是人的生命及生活,小说以此为基础,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B. 中国人重史、写史比西方早很多年,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

C. 以历史中的人物生活为旨归的小说,可以较好地补上历史著作缺乏的日常生活。

D. 文学真实的“人生”和历史真实的“人事”相互补充,使历史著作更具历史叙事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从不同角度审视史著和小说,较深入地阐述了小说对历史的保存的影响。

B. 文章以小说对历史著作补充作用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对小说写史的探讨。

C. 文章在论述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关系中,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D. 第二段以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例,意在论述小说对历史著作的有效补充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家能够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这是写出富有生活肌理的历史的前提。

B. 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所以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

C. 小说具备细腻、传神、创造的想象真实的特点,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能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丰满、更真实。

D. 小说能有效地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手法来叙述历史,从而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孔子)

(2)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庄子)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

(4)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刘蓉)

(5)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壮丹开。(袁枚)

(6)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电影台词)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省基础测绘发展规划”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从报纸上拜读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得知了招聘工程人员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四川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莘莘学子,被称为“天之骄子”,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先惠赠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尽快与我洽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 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 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 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 ①要得益于杜甫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 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 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