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历史基础是人的生命及生活,小说以此为基础,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B. 中国人重史、写史比西方早很多年,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

C. 以历史中的人物生活为旨归的小说,可以较好地补上历史著作缺乏的日常生活。

D. 文学真实的“人生”和历史真实的“人事”相互补充,使历史著作更具历史叙事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从不同角度审视史著和小说,较深入地阐述了小说对历史的保存的影响。

B. 文章以小说对历史著作补充作用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对小说写史的探讨。

C. 文章在论述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关系中,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D. 第二段以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例,意在论述小说对历史著作的有效补充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家能够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这是写出富有生活肌理的历史的前提。

B. 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所以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

C. 小说具备细腻、传神、创造的想象真实的特点,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能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丰满、更真实。

D. 小说能有效地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手法来叙述历史,从而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1. C 2. C 3. 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错误,文章第一段是说“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而非“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B项,“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关系,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但没有说中国人的历史感就比西方人强很多。D项,“文学真实和历史真实相互补充”不当,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C项,“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错误,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说“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所以……”错误,“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 与“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而且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文中没有交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孔子)

(2)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庄子)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

(4)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刘蓉)

(5)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壮丹开。(袁枚)

(6)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电影台词)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省基础测绘发展规划”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从报纸上拜读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得知了招聘工程人员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四川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莘莘学子,被称为“天之骄子”,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先惠赠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尽快与我洽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 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 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 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 ①要得益于杜甫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 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 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渑池之会”后,廉颇认为自己有攻城野战的大功,“________________”,却位居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而蔺相如却退让回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最后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斥鴳也以自己的飞行嘲笑大鹏,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

(3)《行路难(其一)》中,作者正面描写行路之难:既有“________________”的担忧,又有雪满太行山的艰难,但作者却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最终迎来“_________________”的未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