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公输...

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公输子砍削竹木做成喜鹊,喜鹊极为灵巧,飞上天空,三日不落。 墨子认为,这喜鹊比不上工匠做的车辖。车辖只需要三寸木料,即刻做成,却可防车轮脱落, 保证车辆载重五十石。

 

偷来的巧是致命的拙 素材运用 投机取巧,最后,之前搬开放在一旁的石头却咯了自己的脚。通往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你会发现身上的包袱早已成了你前进的垫脚石。 我给高三学生布置了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内容是一组漫画:一群人,每个人背着一个超过身高的硕大十字架在埋头赶路。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趁人不备,用锯子把十字架的末端锯下去了一截。很快,他就走到队伍的前面去了。在某方面尝到了甜头的人,会一次次地萌生以同样方式追求甜头的心思。这个人也不例外。他再次拿出锯子,把十字架的末端又锯去了一截。他得意地哼起了小曲。突然,面前出现了一道深谷。背着十字架赶路的人们纷纷把长长的十字架搭在深谷的两边——彼时拖累人的十字架,此时化作通向彼岸的桥梁。那么多人,从自己的十字架上通过,如愿以偿地走到深谷那边去了。而那个取巧的人,却永远被留在了深谷这边…… 其实,我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人生镜鉴。终于废寝忘食地熬到了高三,背上十字架的分量陡然加重。百套卷、千道题、万种法——你可生出了偷巧的心?锯子在身内,也在身外。锯子的利齿,随时乐意帮你锯掉沉重十字架的末端。但是,深谷不迁就短处,残缺的十字架只能编织残缺的梦,因为它无法连接梦想的两岸。 人生时时处处不都是如此吗?“小聪明”不是“智慧”,但“小聪明”往往比“智慧”更容易博得当下的掌声。当一个个十字架被聪明的手一次次地锯断锯短,卸了重负的人在偷笑,愚钝的裁判员激动万分地宣布了一项新纪录的诞生。深谷没有出现在今天,也可能不会出现在明天。但是,深谷会总是不动声色地横亘在我们必然经过的前方某处,等着在一个绕不开的时刻看我们的笑话。 饮鸩止渴、剜肉补疮、聪明反被聪明误,古人造出了这些词,预备给后人恰当地使用。而我们,果然就用上了,并且用得恰当到让人悲凉。是谁,天生一颗偷巧的心,锯短十字架成了欲望的本能动作。残缺的十字架,诅咒般地投影于你我他的生活——餐桌上有之,马路上有之,空气中有之……只有汇报材料的数据中没有,但这是一种更大的取巧。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彻底明了:捷径,其实是最远的路:偷来的巧,其实是致命的拙。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写作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这个寓言故事,是选自《墨子•鲁问》中公输削鹊的典故。学生可以从材料中,明确故事的 含义。公输眼中的“巧”是具有美感和创造力;墨子眼中的“巧”是要有实用性,对人有利。 同时,这个寓言的原文最后一句点出中心:“故所谓功①,利于人②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③。”因此所谓好,就是对人有利叫做巧,对人不利叫做拙。” 在这则寓言里,墨子把对人类 社会有利,作为判断技艺巧妙的标准。他看重功用性,看重最终效果,肯定实用价值,可以作为立意的一个角度;同时,墨子否定公输子精心制作的喜鹊,也反映了他的目光的局限性。 不能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来看待艺术作品的美以及科学技术上的创造。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反 面立意。(注:①功:好坏,效果;②利于人:对人有利;③拙:不好,笨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请从下列诗词名句中任选一句,展开想象,扩写成不少于 150 字的片段。

①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②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

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 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 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 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罢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 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 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 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 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 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地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三姑 娘送客到坝上,也跟着出来,看到底攀缠着走了不,然而别人的渐渐走得远了,自已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其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 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 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 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 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有改动)

1.概括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的三姑娘的形象特点?

2.五、六两段都涉及老程的死,在描写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竹林”为环境背景有哪些作用?

4.废名借鉴唐人绝句的手法写小说,惜墨如金,擅长留白,本文结尾处说“端午中秋

接不来”,请结合小说探究“接不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写名句。

(1)总角之宴,_____。(《诗经》)

(2)谨庠序之教,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荀子《劝学》)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李白《蜀道难》)

(5)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晏殊《蝶恋花》)

(7)执手相看泪眼,_____。(柳永《雨霖铃》)

(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用语传神,“滑”和“难”分别表现了琵琶乐声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选段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表达方式上与其他诗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3)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评“唯见江心秋月白”句道:“收用冷语,何等有韵!”请结合选段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 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 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

( 二)

乃夫子于此,则以不患贫、寡而修文德以来远人为主,而以均无离析、安无分崩为宾。 盖困伐颛臾以启.论端,则即事以遏其欲,而颛臾之不可伐著矣。若其为季氏忧萧墙之祸,则 冉求之言忧也,本非如情之辞,亦且姑与折之。而季氏之攘夺以召祸则不可亟挽之旦夕者也 以理以事揣之而缓急轻重分矣。此又善观圣言者所宜通也。

(选自王夫之《船山全书》)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乃尔是过与            过:责备

B.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列:排列

C.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D. 盖因伐颛臾以启论端      启:引发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 3 处)

而季氏之攘夺以召祸则不可亟挽之旦夕者也以理以事揣之而缓急轻重分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本非如情之辞,亦且姑与折之。

4.王夫之认为孔子的论述有主宾之分,请结合选文(一)概括说明“主”和“宾”的内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