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

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 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 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 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罢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 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 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 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 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 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地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三姑 娘送客到坝上,也跟着出来,看到底攀缠着走了不,然而别人的渐渐走得远了,自已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其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 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 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 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 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有改动)

1.概括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的三姑娘的形象特点?

2.五、六两段都涉及老程的死,在描写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竹林”为环境背景有哪些作用?

4.废名借鉴唐人绝句的手法写小说,惜墨如金,擅长留白,本文结尾处说“端午中秋

接不来”,请结合小说探究“接不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通过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三姑娘是个不善表达,但内心细腻、温柔体贴的女孩,对母亲的爱不 是用肉麻的语言体现,而是行动上的陪伴。 通过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三姑娘做事干练、为人善良、大方爽快的性格特点。 2.第五段是采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写老程之死,全段没有一个字提及老程之死,但从 其老婆和女儿的穿着都可判断,如老婆不再用水红色鞋带,三姑娘花鞋上蒙了白布。表现了 妻女对老程的追思怀念。 第六段通过反衬来描写老程之死,以春天的生机勃勃与老程之死的凄凉作比,反映了人物心 理的变化,妻女已从悲伤的情绪中缓了过来,开始了新生活。 3.清幽的竹林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清新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 竹林烘托出人物形象,沉静质朴、高洁坚韧的竹子是三姑娘品格的象征; 人物形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富有诗意,深化主旨。 4.(1)曾经的三姑娘已变成嫁作人妇,而传统节日到来,农村妇女自然比平日里更为忙碌。 (2)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农村都有祭祖的传统。 (3)三姑娘自身非常能干,种菜、打鱼、洗衣服、卖菜样样在行,而重大节日,买菜的人也 较平日多。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鉴赏阅读的能力。小说的鉴赏阅读试题的核心离不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和小说的主题思想,因此,在作答试题没有思路和头绪时,可从这四个方面寻找答题角度。本篇小说分别考查了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结尾语句意蕴的探究,都属于典型试题,难度中等。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处划线为三姑娘的语言,母亲希望三姑娘能跟着大家一起出去玩,而三姑娘却希望陪伴 在母亲左右,语言上虽然泼辣了一点,但还是可以看出三姑娘其实心思细腻,不想让母亲觉 得是要陪她的缘故还不出去,而是告诉母亲是自己不欢喜玩。 第二处划线是对三姑娘的动作进行描写,本来我们只是买了四两青椒,于是想用一顿饭再换 一两青椒,虽然三姑娘嘴上说不出青椒,但实际上却已经把青椒入进去了,从“不提防”“抓” “掷”都体现了三姑娘动作的麻利,不斤斤计较,为人善良,大方爽快的性格。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五段主要写的是老程妻女的穿着,一个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那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这些都是家里有人去世才会有的穿着表现。所以这是侧面描写表现了妻女对老程的追思与怀念。 第六段则是写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生活总要继续下去,不能总是沉浸在家人逝世的悲伤中,而美好的春天也象征着新的开始。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鉴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点明时间,季节,环境等特点。(2)渲染气氛,为下方刻画人物作铺垫。(3)烘托人物性格,某种心理。(4)展开、推动情节发 展。(5)深化主旨。(6)象征和暗示。清幽的竹林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环境特点),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清新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渲染气氛);竹林烘托出人物形象,沉静质朴、高洁坚韧的竹子是三姑娘品格的象征(烘托人物);人物形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富有诗意。(象征、深化主旨)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本题是开放题型,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所谓“言之成理”是指所有的分析都要符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且都是以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题内容为依据分析推断,即分析不能脱离和违背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示,填写名句。

(1)总角之宴,_____。(《诗经》)

(2)谨庠序之教,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荀子《劝学》)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李白《蜀道难》)

(5)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晏殊《蝶恋花》)

(7)执手相看泪眼,_____。(柳永《雨霖铃》)

(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用语传神,“滑”和“难”分别表现了琵琶乐声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选段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表达方式上与其他诗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3)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评“唯见江心秋月白”句道:“收用冷语,何等有韵!”请结合选段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 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 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

( 二)

乃夫子于此,则以不患贫、寡而修文德以来远人为主,而以均无离析、安无分崩为宾。 盖困伐颛臾以启.论端,则即事以遏其欲,而颛臾之不可伐著矣。若其为季氏忧萧墙之祸,则 冉求之言忧也,本非如情之辞,亦且姑与折之。而季氏之攘夺以召祸则不可亟挽之旦夕者也 以理以事揣之而缓急轻重分矣。此又善观圣言者所宜通也。

(选自王夫之《船山全书》)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乃尔是过与            过:责备

B.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列:排列

C.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D. 盖因伐颛臾以启论端      启:引发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 3 处)

而季氏之攘夺以召祸则不可亟挽之旦夕者也以理以事揣之而缓急轻重分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本非如情之辞,亦且姑与折之。

4.王夫之认为孔子的论述有主宾之分,请结合选文(一)概括说明“主”和“宾”的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地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

鲁待萍        我姓鲁。

周朴园   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 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国   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    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    (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

周村园    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

鲁侍萍  是,老爷。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    哦

周朴园  你知道么?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 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

鲁侍萍    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 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周朴园    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 梅的。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 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待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 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オ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 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选自《雷雨》。有改动)

1.选段部分,随着“剧情收放”周朴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2.文中画线的舞台说明在剧中有哪些作用?

3.对于梅姑娘,周朴园和鲁侍萍有着不同的说法,请分析两人说法存在差异的原因。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茶馆》第三幕中,秦仲义提议:“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这一想法得到另外两位“老头子”的响应,他们分别是谁?是什么样的人生遭遇引起了他们两人的共鸣?

(2)《家》第 34 章中,高公馆为什么会上演一场捉鬼的闹剧?觉新和觉慧分别有怎样的反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