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 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 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

( 二)

乃夫子于此,则以不患贫、寡而修文德以来远人为主,而以均无离析、安无分崩为宾。 盖困伐颛臾以启.论端,则即事以遏其欲,而颛臾之不可伐著矣。若其为季氏忧萧墙之祸,则 冉求之言忧也,本非如情之辞,亦且姑与折之。而季氏之攘夺以召祸则不可亟挽之旦夕者也 以理以事揣之而缓急轻重分矣。此又善观圣言者所宜通也。

(选自王夫之《船山全书》)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乃尔是过与            过:责备

B.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列:排列

C.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D. 盖因伐颛臾以启论端      启:引发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 3 处)

而季氏之攘夺以召祸则不可亟挽之旦夕者也以理以事揣之而缓急轻重分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本非如情之辞,亦且姑与折之。

4.王夫之认为孔子的论述有主宾之分,请结合选文(一)概括说明“主”和“宾”的内容。

 

1.B 2.而季氏之攘夺以召祸/则不可亟挽之旦夕者也/以理以事揣之/而缓急轻重分矣。 3.(1)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 呢?(2)本来就不是符合情理的说辞,于是暂且将他的言论驳回。 4.“主”指孔子认为,百姓不担心分的少但是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担 心生活不安定,因此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治礼乐来教化他们;“宾”指只有分配公平 合理,这样就会社会安定,国家也没有倾覆的危险了。此处“主”和“宾”达到了完美的融 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课内外文言文的对比阅读。两篇文言文在内容上是相互关联的,在解答文意理解类的试题时,要注意综合参考两篇文章。四道小题分别考查了文言文的实词理解、文言文断句、句子翻译和文意理解,属于常规典型试题,难度中等。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列”解释为名词“官职,职位”,非动词“排列”,因此 B项错。B选项这句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意思是: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理解句意并正确判断文言句读的能力。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寻找标志虚词“则”,“也”,“之”。“则”经常在其前断开,“也”常作为句尾语气词,“之”作宾语时常在其后断开。根据虚词标志和语意分析断句完成后,通读整句话,判断句意是否通顺合理。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关键实虚词的含义和重要句式的翻译,同时要注意句子大意的通顺完整。句(1)中,注意关键词“危”(动词,遇到危险)、“持”(护持,保护)、“颠”(跌倒)、“扶”(搀扶)、“焉用”(何必要用)的含义;句(2)中,注意关键词“如情”(符合情理)、“且”(暂且)、“折”(驳回)的含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地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

鲁待萍        我姓鲁。

周朴园   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 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国   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    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    (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

周村园    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

鲁侍萍  是,老爷。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    哦

周朴园  你知道么?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 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

鲁侍萍    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 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周朴园    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 梅的。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 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待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 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オ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 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选自《雷雨》。有改动)

1.选段部分,随着“剧情收放”周朴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2.文中画线的舞台说明在剧中有哪些作用?

3.对于梅姑娘,周朴园和鲁侍萍有着不同的说法,请分析两人说法存在差异的原因。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茶馆》第三幕中,秦仲义提议:“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这一想法得到另外两位“老头子”的响应,他们分别是谁?是什么样的人生遭遇引起了他们两人的共鸣?

(2)《家》第 34 章中,高公馆为什么会上演一场捉鬼的闹剧?觉新和觉慧分别有怎样的反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关于邓中翰的词条信息,完成题目。邓中翰,男,南京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中 星微集团董事长,“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他是闻名中外的青年才俊,2009 年成为最年 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歌唱家谭晶的丈夫。他曾任职于美国 IBM 公司和硅谷人创建了集 成电路公司、半导体公司,参与超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研究,申请国内外多项发明专利。1999 年,他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共同创建“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 际市场的“中国芯”——“星光中国芯”,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他因此被业界称为 “中国芯之父”。他认为,没有芯片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但核心技术是用钱买不到的,必须自主创新。

学校将邀请邓中翰作主题为“我的‘中国芯’”的讲座,如果你是主持人,将怎样介绍他?请根据上述词条信息,拟写则关于邓中翰的人物介绍。

要求:连贯、得体;不超过 100 字。

 

查看答案

如果从下列对联中任选一副作为书房的对联,你会选择哪一副?请从修辞和内涵的角度作 简要说明。

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②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声满天。

(1)选择:_____

(2)说明: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临近期末,某班开展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学习方法交流会,下面的内容摘自一位同学的交流记录,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诵读不可少。我们无法亲近古诗文的原因往往是不懂得“反复吟诵,因声求气”造成的。

②揣摩很重要。选自《     》的《烛之武退秦师》,三百多字便记录了一段风雷激荡的历史。 谁是智谋第一人?反复推敲方能明白。

③想象是妙招。鸿门宴上刘邦有哪些丰富的表情?李煜怀念的故国会是怎样的景象?细细想象才会有独道的发现。

④追问乃法宝。魏徵为什么会费力地阐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寻常道理?《五人墓碑记》 中五位平民英雄是担心淹没无闻吗?类似问题都值得探究。

⑤积累为常道。主张“文道合一”“务去陈言”的古文家为韩愈,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人是     ……这些岂能不知?

(1)找出并改正上面材料中的两个错别字。

第一处:“_____”改为“_____”;第二处:“_____”改为“_____

(2)材料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修改。

_____句,改为:____

(3)请将材料中空缺的文学常识补全。 第一处_____;第二处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