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帮哭 曹文轩 这地方的帮哭风曾一度衰竭,这几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帮哭

曹文轩

这地方的帮哭风曾一度衰竭,这几年,又慢慢兴盛起来。

办丧事的人家,总想把丧事办好。这丧事要办得让前村后舍的人都说体面,一是要有排场,二是要让人觉得苦、伤心。因此,谁家办丧事,总要请人帮哭。

这年春上,邹庄一位活了八十岁的老太太归天了,儿孙决心好好办丧事。年纪大的说:“南边银娇回来了,请她来帮哭吧。”

村里人知道银娇奶奶会哭,是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她十三岁那年秋天,到处是瘟疫。那天,早上刚抬走她老子,晩上她妈就去了。苦兮兮地长到十六岁。这年春末,村西头五奶奶死了。下葬这一天,儿女都跪在地上哭,银娇奶奶就打老远处站着。这五奶奶心慈,把没依靠的银娇奶奶当自己的孙女待。五奶奶家的人哭得没力气了,银娇奶奶过来了,她“扑通”一声在五奶奶棺材前跪下,先是不出声地流泪,接着就是小声哭,到了后来,声越哭越大。她一件一件地数落着五奶奶的善行,哭得比五奶奶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都伤心。她趴在五奶奶的棺材上哭成个泪人儿,谁都劝不起来哭到后来,她哭不出声来了,可还是哭。在场的人也都跟着她哭起来。

打那以后,谁都知道银娇奶奶哭得好。谁家再有丧事,必请银娇奶奶帮哭……

银娇奶奶听来人说是请她去帮哭,一双黑褐色的手颤动不已。“我去,我去。”她说。

那天,她让秋秋搀着,到小河边去,用清冽的河水,好好地洗了脸,洗了脖子,洗了胳膊,换了新衣裳,又让秋秋用梳子蘸着清水,把头发梳得顺顺溜溜的。

数以百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想看看老人们常提到的银娇奶奶,要领略领略她那闻名于方圆几十里的哭。

大多数人不认识银娇,就互相问:“在哪儿?在哪儿?”

有人用手指道:“那就是。”

银娇奶奶被人搀扶着,走向跪哭的人群前面。这时,围观的人从骚动中一下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皆跟随着银娇奶奶移动着。银娇奶奶不太利落地跪了下来,不是一旁有人扶了一下,她几乎要歪倒在地上。她从领口取白手帕时,也显得有点儿拖泥带水,这使从前曾目睹过她帮哭的人,觉得有点儿不得劲,她照例仰起脸来,举起抓手帕的手,然后朝地上拍下,但拍得缺了点儿分量。她开哭了。她本想把声音一下子扯得很高的,但全不由她自己了,那声音又苍老,又平常,完全没有从前那种一下子抓住人并撕人心肺的力量了。

围观的人群失去了平静,开始乱动起来。

钻在最里边的秋秋仰起脸,瞧见了人们眼中的失望,心里不禁为银娇奶奶难过起来。她多么希望银娇奶奶把声音哭响、哭大,哭得人寸肠欲断啊!

然而,银娇奶奶的声音竟是那样的衰弱,那样的没有光彩!

跟大人来看热闹的九宽和虾子爬在敞棚顶上,此刻已失去了耐心,用青楝树果子互相对砸着玩。

秋秋朝他们狠狠瞪了一眼。

这时死者的家人,倒哭得有声有色了。几个孙媳妇,又年轻,又有力气,嗓子也好,互相比着孝心和沉痛,哭出了气势,把银娇奶奶的哭声竟然淹没了。

人们又勉强坚持了一会儿,便散去了。

哭丧结束了,银娇奶奶被人扶起后,有点儿站不稳,亏得有秋秋作她的拐棍。

秋秋觉得银娇奶奶的手很凉很凉……

银娇奶奶死了。棺后跟了一条很长的队伍,但几乎没有人哭。

秋秋紧紧地跟在银娇奶奶的棺后。她也没哭,只是目光呆呆的。

田埂上走过九宽和虾子。

秋秋突然打斜里拦截过去,一下插到他俩中间,用两只手分别揪住了他俩的耳朵,把他俩一直揪到银娇奶奶的墓前,然后把他俩按跪在地上:“哭!哭!”

九宽和虾子用手揉着耳朵说:“我们……我们不会哭。”

“哭!”秋秋分别踢了他们一脚。

他们就哭起来。哭得很难听。一边哭,一边互相偷偷地一笑,又偷偷地瞟一眼秋秋。

秋秋忽然鼻子一酸,说:“滚!”

田野很静。静静的田野上,轻轻地回响起一个小女孩幽远而纯净的哭声。

那时,慈和的暮色正笼上田野……

(节选自《蓝花》,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两段,写出了当地“帮哭”的风习和由来,这既是点题,同时又引起下文,为读者理解后面的文字作了必要的交代。

B. 小说第四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写出请银娇奶奶来“帮哭”的原因,介绍了她悲苦的身世,这样写就将故事的前后连成了一个整体。

C. 银娇奶奶听说有人请她去帮哭,特意梳洗打扮一番,还换了新衣裳,其目的是想掩饰自己的苍老,以此证明自己并没有失去价值。

D. 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给银娇奶奶死后凄凉的氛围中点染了一笔暖色,让人感到人间还有真情在,体现出小说哀而不伤的风格特点。

2.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安排银娇奶奶出场的?

3.文中多次写到围观的人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 C 2. ①小说先写当地帮哭的风俗,为银娇奶奶出场做铺垫;②接着写年纪大的人的推荐,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赋予人物以传奇色彩;③再插叙银娇奶奶的悲苦身世,交代了人物的人生际遇;④最后描写其语言、动作等,人物出场颇具匠心。 3. ①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围观的人被感染而哭起来,表现银娇奶奶的善良和重情重义;通过围观的人对银娇奶奶的期待,突出了她的帮哭身份和帮哭的出色。 ②推动情节发展。因为围观人群的期待,银娇奶奶被推上了帮哭的角色,又是因为围观人群的失望,而使银娇奶奶失去了帮哭的价值,最后凄凉死去。 ③丰富小说主旨。把别人办丧事的哭当成热闹来看,表现出围观人群对他人痛苦的漠不关心,借此批判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 【解析】 1.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项,“其目的是想掩饰自己的苍老”分析有错,银娇奶奶并没有掩饰自己的苍老,她梳洗打扮是因为重视。故选C项。 2.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及写作技巧。本题要求分析小说是如何安排银娇奶奶出场的。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明确写作技巧。银娇奶奶出场前,先写当地帮哭的风俗,这为银娇奶奶出场做了铺垫。村中有老太太去世了,年纪大的人推荐银桥奶奶来帮哭,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名。银桥奶奶出场前,小说插叙了她的身世,交代了人物的悲苦人生际遇。银桥奶奶出场后,文中有语言描写“我去,我去,有动作描写“一双黑褐色的手颤动不已”。人物出场颇具匠心。 3.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要求回答文中多次写到围观的人群的作用,按照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条作答即可。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围观的人被感染而哭起来,表现银娇奶奶的善良和重情重义;围观的人对银娇奶奶的期待,突出了她的帮哭身份和帮哭的出色。从情节的角度分析,正是围观人群的期待,将银娇奶奶被推上了帮哭的角色;最后,又是因为围观人群的失望,而使银娇奶奶失去了帮哭的价值,最后凄凉死去。写围观人群推动情节发展。从表现小说主旨的角度分析,围观人群把别人办丧事的哭当成热闹来看,表现出对他人痛苦的漠不关心,借此批判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学与理学

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理念。

礼是外部对人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礼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从而能够使人产生君子意识,不只是求做良民,更要做君子。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这是我们对礼学与理学的大致划分。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自己的人格。礼,第一步是从外开始的,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可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并且这种“人格面具”不是只有一套,而是有若干套。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却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如果都能做到符合自己的角色,做到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贬低。恰如其分地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有一定的局限性,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是以往礼制中没有的。到了唐代,这样的问题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不仅是礼的制度应当有变化,礼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人们进一步来思考。

这就产生了理学。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制心的。这是一种转变。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

理学对礼学是有发展的。首先,将应然变为自然,礼学是应当这样做,到了理学,是你自愿地很自然地来这样做。其次,变治世为治心,把礼学的治世变成了个人精神的修养,第三,变外铄为内拓,把外部对人的影响变成自己内心向外的拓展。这些就是理学对礼学的改变。

两千多年的礼学与理学的传统,对我们的民族性产生了一些深层次的影响,尤其是礼学,让我们知道应当怎么做,而不是让我们必须怎么做。我们不能认为礼学与理学和现实社会没有什么关系,它对我们整个民族性的深层次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礼学与理学建立的是中国传统式美德,但是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公共道德,中国是把私德夸大作为公德,这是咱们中国化的。我们中国传统只是把自己私人道德无限扩大,当成一种公德,这固然很好,但是这个路走起来相当漫长,我们应当有一个公共道德的标准。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在《祝福》中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提到两本理学著作一《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恰恰证明了本文的理学使精神得到升华的观点。

B. 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这句话,既真正代表了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也概括而集中地说明了礼学和理学的区别。

C. 礼学与理学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式美德,把私德无限扩大当成一种公德,固然很好,但我们仍然有建立一个公共道德标准的必要。

D. 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就是说要约束限定自己,按照礼的规范行事,他希望以此来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秩序混乱的社会局面,重建社会秩序。

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要阐述了礼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二者之间的差别。

B. 文章三、四、五段阐述了礼的特征和局限,为下文论述理学的兴起及二者关系打下基础。

C. 文章第六段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出了作者对礼学与理学的阐发又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 作者认为礼学和理学作用重大,只要合理继承和发展,我们的就能建立起良好的道德秩序。

3.下列有关“礼”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礼从外部对人的言行进行制约和限定,使人不断学习、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最终用完善的人格来改变自己原先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B. 礼是我国古代社会所倡导的行为准则,它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

C. 礼作作为“人格面具”有多种形式,意在使人们在面对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时,恰当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贬低。

D. 礼通过对人进行教化,使人不仅要做良民,更要做君子,但礼有局限性,它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也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和精神依归。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列夫•托尔斯泰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弘一法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在交流互动中显示文化魅力

戎丽娟

①近期,一名美国高中生的毕业舞会照片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有人点赞,也有一些网友指出这名女生身穿中式旗袍是一种“文化挪用”,其中一位网友说:“我的文化不是你的……毕业舞会晚装。”该言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②文化冲突向来是容易引发广泛参与的争议性话题。不过,这件事情却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美国女孩怎么就不能穿旗袍了?

③一件小小的旗袍引来如此激烈的争议,实在令人意外。一些争议的言论里布满了“文化挪用”“消费主义”等似是而非的“大词”迷雾,反而模糊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一名高中生因为喜欢旗袍而选择在毕业舞会上穿着。这本身没什么不可理解之处,而那些无限拔高其背景含义的词汇,反倒有些令人不解。

④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回到常识就会简单很多。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没有谁可以将某一种文化“据为己有”,也没有谁可以“禁止”他人使用。就以旗袍为例,众所周知,旗袍盛行于20世纪前半叶,它与满族旗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近代逐渐成为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式衣着,同时也受到西式剪裁的影响,产生了海派旗袍等类型风格。单从旗袍本身的演变历史来说,恐怕也离不开文化交融的背景。而我们今天所穿的衣服,主流也是以西方服饰为基础演变过来的。如果有人大喝一声:“不许穿我们的衣服”,是否也会有些突兀?

⑤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今天,若继续用封闭狭隘的心态去对待其他民族、其他文化,无论是拒绝理解他者还是拒绝他者接近自己,都是一种抱残守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和互动,固执的自我封闭,带来的往往是落后和衰败。

⑥即使是在学术界,所谓的“文化挪用”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所以,与其执着于这些看似新潮的概念,不如扪心自问,当我们看着这个美国姑娘穿上旗袍时,有被冒犯的感觉吗?如果没有,那答案就不言自明了。更何况,外国人穿旗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国际高端秀场,许多大牌设计师们也常常在设计的流行服饰中融入旗袍元素。中西文化元素的碰撞,往往能催生令人惊喜的作品。

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广度与深度已今非昔比,近些年不难见到外国人穿旗袍、唱中文歌和背诵汉语古诗。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想必不是冒犯或是什么“文化挪用”,而是来自异域的友好示意。

⑧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胸怀宽广的民族。几千年来,我们一方面在不断吸纳着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文化成就。在交流和互动中,文化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

⑨进入现代社会,抱持宽容、开放的心态,是对我们文化魅力的最好注解。自我封闭、对他人抱有拒斥甚至敌视的心态,事实上是一种弱者心态。在中国已走向世界的今天,这种心态难免有些不合时宜。文化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每一个人的践行和发展,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所以,与其非议美国女孩穿旗袍,不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理解自己的文化,展现仁义礼智信的中华风貌。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5月14日,有删减)

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如何理解文中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内涵?

3.依据文本,概括文化需要交流互动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进入

朱以撒

①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明显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已显出苍老之相。为了防止倒伏,工人们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以便木桩撑住,几次下来,一个树干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工人来拔过一次钉子,无奈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在里边。

②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逐渐地壮大,使钉子越发渺小。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记着去把它拔出来,谁知时日过去,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③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而借助于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已相拥在一起,这使工作进度迅疾起来。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或者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他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来歇会,卷一支烟,吸着。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数一般地生产,天数一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的让人受不了。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也不为之感动,并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为榫卯组合是一门艺术。那么,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④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木墙、土墙,仅仅露出一个头观望世界,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我当年的房东,有一面土墙几乎都打入大小不一的钉子,挂上农家大大小小的物件。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靠一枚枚钉子来承担,除了不占地面的位置,又高高挂起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巧妙不过。那时每一家都有一把羊角锤,正面击打钉子,反面可拔出钉子。一枚钉子可以反复利用,有的钉子在反复进出时失去了笔直的造型,惜物的人舍不得丢弃,会翻来覆去地敲打它,使它再次笔直。当人们举着锤子击打钉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⑤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的,往往借助螺丝刀,拧着,螺旋式地缓缓进入,显示出咬合的紧密。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于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时时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跓足。

⑥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扪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长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⑦我少年时脚板被钉子扎过。当时没有穿鞋,光着脚到处奔跑,有时被锈蚀的钉子扎了。更多的时候是被到处疯长的植物刺痛的,奔跑时一脚踩下,尖锐的刺立即进入皮囊,人顿时哭叫起来。肢体被扎入,由于太深,最精华的部分就留在体内了,有时手不经意抚过,里边一阵痛楚。不由得想到立足的大地,有多少坚硬之刺进入它的深处,永远拔不出来,夜阑更深时,能否听到它无奈的呻吟。

(选自《散文》2017年第2期,有删减)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文章题为“进入”,全文主要写了哪些“进入”的情况?请简要概括。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4.结合文章内容,请探究作者的情感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⑵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_______________ ,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⑷铁衣远戊辛勤久,________________。   (高适《燕歌行》)

⑸细雨梦回鸡塞远,________________。   (李璟《浣溪沙》)

______________,彩笔新题断肠句。     (贺铸《横塘路》)

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⑻壮志饥餐胡虏肉,________________。   (岳飞《满江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