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进入 朱以撒 ①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明显是从别处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进入

朱以撒

①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明显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已显出苍老之相。为了防止倒伏,工人们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以便木桩撑住,几次下来,一个树干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工人来拔过一次钉子,无奈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在里边。

②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逐渐地壮大,使钉子越发渺小。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记着去把它拔出来,谁知时日过去,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③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而借助于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已相拥在一起,这使工作进度迅疾起来。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或者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他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来歇会,卷一支烟,吸着。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数一般地生产,天数一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的让人受不了。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也不为之感动,并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为榫卯组合是一门艺术。那么,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④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木墙、土墙,仅仅露出一个头观望世界,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我当年的房东,有一面土墙几乎都打入大小不一的钉子,挂上农家大大小小的物件。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靠一枚枚钉子来承担,除了不占地面的位置,又高高挂起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巧妙不过。那时每一家都有一把羊角锤,正面击打钉子,反面可拔出钉子。一枚钉子可以反复利用,有的钉子在反复进出时失去了笔直的造型,惜物的人舍不得丢弃,会翻来覆去地敲打它,使它再次笔直。当人们举着锤子击打钉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⑤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的,往往借助螺丝刀,拧着,螺旋式地缓缓进入,显示出咬合的紧密。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于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时时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跓足。

⑥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扪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长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⑦我少年时脚板被钉子扎过。当时没有穿鞋,光着脚到处奔跑,有时被锈蚀的钉子扎了。更多的时候是被到处疯长的植物刺痛的,奔跑时一脚踩下,尖锐的刺立即进入皮囊,人顿时哭叫起来。肢体被扎入,由于太深,最精华的部分就留在体内了,有时手不经意抚过,里边一阵痛楚。不由得想到立足的大地,有多少坚硬之刺进入它的深处,永远拔不出来,夜阑更深时,能否听到它无奈的呻吟。

(选自《散文》2017年第2期,有删减)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文章题为“进入”,全文主要写了哪些“进入”的情况?请简要概括。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4.结合文章内容,请探究作者的情感意蕴。

 

1.①内容上:写生活中工人将钉子钉入树干却无法拔出,暗含作者对这种行为的不满;②结构上:照应标题,自然引出下文对这种行为的看法,为文末抒发同情大地的痛楚做铺垫。 2.①钉子被工人钉入树干、被居民钉入墙壁;②螺丝钉借助螺丝刀进入木板;③树木生长于大地;④建筑矗立于地面;⑤钉子、植物根刺进入脚底。⑥人执着于一项工作。 3.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衬托(或类比)和短句,②表现木匠工作的细致、对榫卯组合技术的娴熟;③表达了木匠工作后的轻松、对自己技艺的自得以及作者对木匠技艺的赞赏。 4.①通过评述现代木匠用钉子替代榫卯结构的现象,表达对传统手工技艺没落的伤感。②通过对树木疼痛的感同身受的描写,表达对自然遭受人类伤害行为的同情,和人类破坏自然的不满。③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身心不一的表现,表达作者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和回归生命本身的反省与思考。 【解析】 1.试题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第①段写为了防止院子里的树倒伏而用钉子进行固定,但由于钉子扎得太深而无法拔出。从“大钉子”“锋利”“无奈”“永远”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在树身上钉入钉子的行为是不满的。从结构上来看,钉子钉入大树,照应了标题“进入”,引出了下文“大树,对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的议论,也为文末抒情做了铺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⑵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_______________ ,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⑷铁衣远戊辛勤久,________________。   (高适《燕歌行》)

⑸细雨梦回鸡塞远,________________。   (李璟《浣溪沙》)

______________,彩笔新题断肠句。     (贺铸《横塘路》)

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⑻壮志饥餐胡虏肉,________________。   (岳飞《满江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写意

李商隐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

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

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任职四川梓州幕府期间。②上林:汉武帝时名苑,此处借指长安。③潼江、玉垒:即梓潼江、玉垒山,都在梓州附近。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中间两联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先祖妣事略

张惠言

先祖妣白孺人,年二十二,归我先祖考政諴府君。政諴府君倜傥好学,通六艺诸子之书。父文复府君命北游,乡试顺天。俄得疾,卒京师,年三十五。讣至,孺人恸绝。是时文复府君年七十一,呼曰:“天乎!儿与妇偕亡乎!”顷之,孺人苏,文复府君曰:“我老矣,诸孤幼,新妇死耶?”孺人泣曰:“不敢。”明年,文复府君病,及,顾孺人泣曰:“吾死矣,诸孤与新妇为命,新妇存一日,诸孤亦存一日也。”良久,唏嘘曰:“贫甚,无可倚者。吾死,新妇存焉?”孺人泣对曰:“新妇生死与诸孤俱。”文复府君遂卒。

是时孺人三子,曰思楷、蟾宾、瑞斗。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或谓孺人家至贫,令儿习他业,可以糊口;今使之读,读未成,饿死矣。孺人曰:“自吾翁而上,五世为文儒,吾夫继之,至吾子而泽,吾不可以见吾翁。”卒命之学。文复府君有弟曰衍黄,老矣,教授于家,怜诸孙,恒诲之。尝语孺人曰:“而子可教,吾欲严督之,念其枵腹,不忍也。”孺人谢曰:“翁幸督之,枵腹何焉?”

自文复府君卒后,孺人率二女纺织以为食。十数年,日常不得再食。惟岁时及家忌日,乃蔬食以祭。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而政諴府君之卒于都也,内阁中书许公宏声,为经纪其丧,文复府君之终事则衍黄办之。孺人尤感焉,曰:“吾子孙勿忘此大德。”

孺人后政諴府君二十六年,以乾隆二十四年卒,年六十有四。考讳琪,母吴太孺人。孺人之在室也,吴太孺人病,孺人刲股肉和药以进,病辄愈。及文复府君疾革,孺人复刲股以进焉。及其卒也,子瑞斗亦为之刲股。孺人卒之五年,思楷及瑞斗奉孺人之柩,合葬于加冠桥政諴府君之兆。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复府君病,及            革:危急

B. 至吾子而泽                斩:断绝

C. 枵腹何焉                  病:弊病

D. 蔬食以祭                具:备办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孺人: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通用为对妇人的尊称。

B. 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各省集士子于省城举行的考试,乡试考中者称解元。

C. 乾隆:清高宗的年号。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一般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D. 刲股:割大腿之肉。割股疗亲,古以为孝行;割股祭祀,则表示崇敬之至。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

⑵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

4.根据文章后三段,概括白孺人身上具有的美德。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B. 白云飞鸟去寂寞,吴山楚岫空崔嵬。

C. 独向西山聊一笑,白云芳草自知心。

D. 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

 

查看答案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这项研究遇到了困难,渴望得到您父亲的帮忙,不知家父能否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赐教。

B. 各位书友!新版《菊与刀》业已售罄。本店正在组织货源,一旦到货,当函请各位光临!

C. 一位学生给老师的留言:上午第三节体育课,烈日当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故需要回家休养两天。

D. 老年大学举办的慰问演出很成功,主持人上台总结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要像刚才的表演者一样,将自己的人生活出精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