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 田 马 平 水泥路通到了大山深处的花田沟村,也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  田

马  平

水泥路通到了大山深处的花田沟村,也通到了刚刚建好的红瓦房。

柴云宽占了一卦,对妻子米香兰报了一个入住新房的好日子。腊月初八,好,就依他一次。穷家没有什么家什好搬,那天要紧的事,不过是熬腊八粥。

腊月初八,天刚亮,雪花就飘起来了。

半上午,雪已经乱起来,村支书牛春枣突然出现在了家门口。一起来的还有丁从杰,省上派他挂职当这贫困村的第一书记。

滕娜从后边跟了上来,说:“你们看,香兰今天漂亮成这样,要把我比到屋角呢。我回去了!”市文化馆定点帮扶花田沟村,馆长滕娜的联系户就是这。米香兰一把拽下膝娜,却把棉被和餐具礼品往外推,结果还是只好收下了。

丁从杰好像是来这儿看雪的。他最后一个进屋,对柴云宽说:“我在报上读你的诗了!”滕娜这才想起来,连忙从包里拿出一张市报。

“《红瓦》。”牛春枣说,“我昨天就读了。老柴,我过去是有眼不识泰山!”柴云宽只顾得看报纸,好像没有听见牛春枣的话,却突然抬起头,朝他拱一拱手。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炉火也跟着笑,哗哗哗的。

吃完腊八粥,几个人围着一团火坐下来。滕娜拿出手机,让大家看她在牛春锁家拍下的大月季树。月季是嫁接在七里香树上的,枝头保留了十二个,姿态各异,合抱成团,各自开出了不同颜色的花。那大朵大朵的花,以十二种色彩一同开放,散发着含混的香气……照片上只有零星的雪花,门外的雪下大了。

这时候,丁从杰的电话响了。他到雪地里说了一阵电话,进屋之后对牛春枣伸出两根手指打了打手势。看到大家盯着照片,丁从杰说:“牛春锁是我联系的贫困户,他要把月季当礼物送给你们,我让他缓一缓,担心你们跟他原先有矛盾,不领这个情……”

米香兰突然说:“你前两天从我家地里取土了,家里种花吧?”

“种花。”丁从杰说,“作土质分析。”

“种月季!”牛春枣比丁从杰还急,“沙质土!碱性土!”

丁从杰说:“我刚才接了一个电话,我们花田沟,就要成为一个月季花海了!”

雪花已经大乱。屋内丁从杰从头说起月季,却是一点不乱。

丁从杰从那山旮旯见到大月季树以后,问过柴云宽两次,“花田”两个字到底是怎么来的?柴云宽不再说他唱过的“薅草锣鼓歌”《花田错》,只说花田就是种花的农田,这块坝子有可能从前种过花。事实上,丁从杰和牛春枣也都这样讨论过,但还需要更多的意见来支持这个主张。两个人在网上搜“月季”,终于和四川同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搭上了线,立即带上一包泥土过去洽谈。对方也派人到花田坝上考察,进而研究回马古镇的人文资源和交通优势。来来去去调研过了,上上下下洽商过了,同画公司决定在花田沟及其相邻两个村投资建设“月季博览园”。项目分为三期,花田坝是一期,一通过评审就立即开工。

“我们花田沟,资源在沉睡。”丁从杰说,“同画公司看重那棵大月季树,表示会以高出市场的价格收购,这可能引发‘一锄头挖个金娃娃’的思想出笼。明天开会,除了做项目建设动员,要提醒大家防止这个思想,特别强调严禁滥采滥挖。当然,‘坐地等花开’的想法,也该特别警示。”

牛春枣兴奋得快坐不住了,结果却又为雪着急起来。他说,从小到大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大雪,当务之急是防灾,明天的会议要往后移一移。他对米香兰说:“今天晚上,你们那老屋里要安排住两家人。山上搬下来的那五家人,还有两家新房没有盖起来,住在窝棚里……”

“没问题。”米香兰说,“床,火,都没问题。”

丁从杰和牛春枣立即动身,先分头到几个留守老人家里去。滕娜立即打电话回去,因突降大雪,全馆人员明天全部不休周末,到花田沟村展开慰问活动。柴云宽也忽然从大雪里消失了。

“放心。”米香兰对滕娜说,“他一定去雪中看花了。他已经说了,要跟牛春锁学嫁接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从新修的山间乡村道路和新建的红瓦房写起,烘托并渲染了小说的喜庆氛围,凸显了小说关注扶贫脱贫的主题。

B. 柴云宽为人住新房而占卦,赋诗《红瓦》抒发情感,小说结尾又要跟牛春锁学嫁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他性格的复杂和多变。

C. 牛春锁的大月季树在小说中占据重要位置,丁从杰和牛春枣正是由此想到种植月季的可能性,进而与科技公司制订了共赢的计划。

D. 小说以“花田”为题,既契合花田沟村的地名和“薅草锣鼓歌”《花田错》的歌名,更暗示了山村种植月季之后的美妙前景。

2.小说画线句子“雪花已经大乱”,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3.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较多,你认为主要人物是谁?请结合作品说明理由。

 

1.B 2.以室外大雪的漫天纷飞,衬托室内讨论的热烈气氛。反衬丁从杰叙述的“不乱”,突出其扶贫思路的严谨缜密。埋下防救雪灾的伏笔,推动情节发展,为进一步塑造人物形象奠定基础。照应上文“雪已经乱起来”,揭示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写出干群关系的融洽。 3.示例一:是以丁从杰、滕娜、牛春枣为代表的干部群体。理由:(1)作者意在塑造为民着想、解民忧困、带民致富的新时期干部群像。作品既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等角度进行正面描写,又通过柴云宽、米香兰、牛春锁等人物进行侧面烘托。 示例二:主要人物是丁从杰。理由:文章有大量篇幅对丁从杰进行描写,既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等角度进行正面描写,又通过柴云宽、米香兰、牛春锁等人物进行侧面烘托。作者塑造丁从杰这一形象,借以塑造为民着想、解民忧困、带民致富的新时期干部群像。丁从杰这一人物形象承载小说关注脱贫扶贫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B项“充分说明了他性格的复杂和多变”错,小说塑造的柴云宽是一个相对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形象。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题干是“小说画线句子‘雪花已经大乱’,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好处?”“雪花已经大乱”是环境描写,可从环境本身作用如营造某种氛围、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这几个角度考虑作答,结合文本“雪花已经大乱。屋内丁从杰从头说起月季,却是一点不乱。” 以“雪花的乱”反衬丁从杰叙述的“不乱”,突出其扶贫思路的严谨缜密,以屋外的大雪漫天纷飞,衬托室内讨论的热烈气氛。结构上照应上文“半上午,雪已经乱起来,”“吃完腊八粥,几个人围着一团火坐下来……雪花已经大乱。屋内丁从杰从头说起月季,却是一点不乱。”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反映了干群关系;为下文“牛春枣兴奋得快坐不住了,结果却又为雪着急起来。他说,从小到大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大雪,当务之急是防灾,明天的会议要往后移一移。他对米香兰说:“今天晚上,你们那老屋里要安排住两家人。山上搬下来的那五家人,还有两家新房没有盖起来,住在窝棚里……”埋下伏笔,也塑造了以牛春枣为代表的干部群体为民着想、解民忧困、带民致富的新时期干部群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让炎黄子孙从漫漫长夜里走向黎明、走向辉煌,在生死存亡之际获得新生、永续发展。

道德是国家之基。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这是传统中国治理的根基。以德治国,强基固本,乃是国家、民族长盛不衰,长治久安的良方。章炳麟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稍稍浏览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就可知道,封建王朝没落之际,莫不是礼崩乐坏,道德式微,统治者腐朽无德,官僚集团贪婪无度,人心涣散,民意背离。“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道德的支撑,那就如房屋缺了栋梁,必定是墙倾垣颓,大厦将危。

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困之局,面临着亡国灭种的险境。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也更灵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不屈不挠者大有之,以身殉国者大有之,埋头苦干实干者大有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闪耀在新时代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楷模,国之栋梁。

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范晔在《后汉书·崔实列传》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西方哲语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如同食物之于身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精神的食粮。法律、刑法、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因而它们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不是假仁假义,不是作秀与点缀,不是“吃人”的虚伪的“道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道德没有大小高下之别,只要抱有善念,不舍善行,人人皆可圣贤,人人皆可舜尧。

(摘编自管斌《道不孤单,德不孤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是民族之根。

B. 道德是国家的基石,而以德治国则是治理国家的根基,也是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良方。

C. 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中可以看出,一旦道德由盛转衰,统治者就会腐朽,王朝就会没落。

D. “栋莫如德”意思是道德如同国家的栋梁,一个国家如果失去这个栋梁,那它必定亡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立足于巾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开篇表明道德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 文章论证道德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时,既摆事实讲道理,又注重正反对比。

C. 文章在论述“人无德不立”时,先引用他人言论,后辅以形象的比喻,说服力强。

D. 文章结尾强调个人立德重要性,并认为个人只要注重道德修养,就可以做个贤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曾遭遇黑暗,但是道德让中华民族走向黎明、走向辉煌。

B. 无论是抗日战争这样的苦难时刻,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代,我们不缺少道德的楷模。

C. 因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所以人不能离开道德这个社会基础,更不能依靠“吃药’维持生命。

D. 道德对于人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个“道德”不是伪道德,而是崇高的道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甘肃省西和县,当地未婚的姑娘为“巧姑娘”备下美食,祈愿自己更加心灵手巧、热爱劳动;在江苏南京,通过展示魁星点斗、参拜织女、“斗巧”比赛等民俗仪式……生动再现传统文化之美……在七夕节,不少地方纷纷举办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参加。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达线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步骤图,请把填报步骤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学生会写的一封倡议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入夏以来,我国长江流域产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人民生命财产经受了巨大的损失,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应该大力弘扬。我们倡议全校师生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希望大家尽己所能,奉献爱心。愿意捐款捐物的师生请到学生会联系。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姐姐对升入大学的弟弟说:你都成人了,要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好,不要事事都劳烦我。

B. 张局长说:虽然未能亲自玉成此事,但我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你们多少应该向我表达一下感激之情嘛!

C. 发生这样的事情,我感到很震惊,斗胆问一句,您是在哪儿听说这件荒唐事情的?

D. 表弟不听劝告,经常违反学校纪律,为此姑妈求助于我。没想到,对于我的见教,他竟然痛快地接受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