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实感
吴念真
阿婆一辈子住在渔村,三十五岁那年先生就翻船死了,七个小孩最大的才十七岁,她说她是以“我负责养小的,大的孩子自己养自己”的方式把所有小孩拉拔大。
四男三女七个小孩后来都很成材,也许从小习惯彼此相互扶持,所以兄弟姊妹之间的情感始终浓郁。
他们唯一遗憾的是,阿婆一直坚持住在渔村的老房子里,怎么说都不愿意搬到城市和孩子们一起住。她的说法是:“一年十二个月,七个小孩不好分,哪里多住哪里少住,他们都会说我大小心……而且一个人住,我自由,他们也自由。”
她说得固然有道理,但孩子们毕竟放不下心,所以在她七十岁那年帮她找了一个外籍看护,并且把老房子翻修了一下,甚至还设计了无障碍空间,为她往后万一行动不方便的时候预作准备。
七十大寿那天,阿婆甚至还拿到一个这辈子从没拿过的大红包,三百五十万元的支票一张——七个孩子各出五十万元。阿婆当然拒绝,不过,老大代表所有兄弟姊妹发言,说这笔钱是要给她当“奖学金”用的,说内孙外孙都在念书,要阿婆每年分两次依照他们的成绩单给奖金,这样孙子们就会更努力读书;如果有人要出国留学的话,阿婆也可以拿这笔钱出来“帮他们买飞机票”。
这理由阿婆觉得可以接受,所以就收了。第二天老大特地带阿婆去银行开户,听说她还跟银行经理说:“这是我孙子们读书要用的,你要替我照顾好。”
三个月后的某一天,阿婆没让看护跟,自己一个人进了银行,说要把钱全部领出来。银行员的第一个反应是:诈骗集团找到阿婆了!所以很迂回地问阿婆要领钱的理由,问了老半天,最后连经理都出面了,阿婆还是什么都不说,一直强调是她自己要领的,没有人指使她,最后还有点生气地说诈骗集团的事情她知道,电视天天播。
“你们不要以为全台湾的老人家都那么好骗!”
经理没办法,只好打电话给老大,要他问阿婆提款的理由。刚开始阿婆还是不愿意说,甚至还赌气地戗老大:“你们不是说这些钱是给我的?我自己的钱要怎么处理……难道还要经过你们同意哦?”
纠缠将近半小时之后,阿婆终于恼羞成怒似的跟电话那头的儿子说:“我这辈子从没看过三百五十万到底生做什么样,我只是想领出来看一看,不行哦?”
阿婆这一说所有人都愣在那儿,不过刹那间仿佛也全都懂了!经理当下就跟阿婆说:“阿婆,你要看你的钱交代一声就好了,何必让大家这样讲到有嘴没涎!”
没想到阿婆却忽然像小女孩一样,低着头、捏着手里的小手帕,害羞地说:“没啦,我是怕你们以为我对你们不信任。”
经理说:“哪会啊?钱是你寄放在我们这里的,看看在不在是你的权利啊!”
于是经理叫人把三百五十万元现钞拿进小办公室让阿婆看,根据经理之后打电话跟老大的描述是:阿婆摸了又摸,还问他们说:“这确定是我的哦?啊!你们怎么认得?”经理说他还骗她说:“我们把它放在有你名字的柜子里啊!”
他说阿婆还自言自语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些钱的话,日子也不用过得那么艰苦……现在日子已经好过了,这些钱……反而没用路!”
话虽这么说,之后每隔一段时间,阿婆还是会独自走进银行,找个行员小声地说:“歹势①,我来那个那个……”
其实,阿婆不用说,所有人也都知道她来做什么。
(注)①“歹势”是闽南话,不好意思。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阿婆年老了,仍然住在渔村的老房子里,表面看是因为有七个孩子没办法均匀分配奉养时间,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的一句“他们也自由”。
B. 阿婆开始不接受孩子们给她的三百五十万,当子女们说这笔钱可以给她作奖学金用时,她就接受了,这表现了阿婆对子孙的关爱。
C. 阿婆跟银行经理说“你要替我照顾好”,后面又说“你们怎么认得?”,这说明阿婆对自己的钱存在银行是不太放心的。
D.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写阿婆“捏着手里的小手帕”,把现钞“摸了又摸”,找个行员“小声地说”等,都细腻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
2.小说主人公阿婆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阿婆在银行坚持要求看自己钱的情节,看似滑稽可笑,却有其合理之处。请从人物和情节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从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来论述语言的民族性。语言既是一个民族的创造,同时又是这个民族中每个成员的自我创造。从个体的角度看,精神气质相同、生活经验相同的群体中每一个人对事物都会有具有个性的理解和反应,语言中也就充满了反映心灵深处奥秘的个性化表述。语言的运用不仅始终以个人为出发点,而且始终为了个人自身的目的。由于语言对精神的阐释和提炼,它甚至扩大了个性的差异。我们可以说语言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正是为不同的个性服务的。语言在民族内部划分为无数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又在这无数个人语言中保持着统一性。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风格,但一个民族的语言在和其他民族语言相比较时却会显示出明显的统一性来。所以,一方面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只有通过个体才能进行,另一方面,创造语言的个体只有在他人的理解中才能进行创造。不论人们怎样关注语言中的个性表现,语言始终是富有民族共性的精神表现。洪堡特认为,要真正认识语言的本质,必须从纷繁多样的个性要素上升到民族性的高度。不了解一种语言的民族性,也就无法认识各种个性化语言要素的真实特质,更无法认识这些个性化要素间的联系。因为,“属于同一个民族的所有个人保持着民族同形性,这种民族同形性把每一具体的认识倾向与其他民族的类似的认识倾向区别了开来。从这样的民族同形性之中,从每一语言所特有的内在动力之中,便形成了语言的个性”。语言事实也证明,“有些精神创造绝非源自个人,再由个人传递给其他的人,而是导源于所有个人同时进行的自主的活动”。总之,“语言无时无刻不具备民族的形式,民族才是语言真正的和直接的创造者”。
洪堡特又认为,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创造,绝不是被动的。因为语言并非由人的本性在不经意中创造出来,而是扎根在人的本性中自主地、独立地生成的。一个民族的“智力特性”与该民族的语言可以说是相互塑造,互为因果。语言的运用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民族文化中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反过来又对语言中语音、语法、语汇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沿着共同的路径。为什么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如此紧密呢?在洪堡特看来,这是由于二者都是从同一个源泉产生的,而这个共同的源泉目前人类的认识尚不可及。正是由于这种发生学意义上的共源性,所以,“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相互适合。语言仿佛是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以致我们既可以从民族精神中推导出民族语言,又可以从民族语言中推导出民族精神。
(节选自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既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又能反映该民族成员的个体特性。
B. 语言可以阐释和提炼个体的精神,因而能够反映甚至放大个性的差异。
C. 个性化的语言首先反映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其次表现群体的精神气质。
D. 优秀作家语言的民族性来源于民族共同生活经历和精神气质的熏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语言的个性化不仅体现在个体语言诸如词汇、句式的个性化,更表现为语言表达的精神和思想的个性化。
B. 在一个优秀作家的语言中,作家的个性特征是表象,作家所属的民族的文化特征才是本质。
C. 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该语言个体和理解语言的他人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该创造活动体现了语言的民族性。
D. 无论多么具有共性的语言,其运用的出发点及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表述个人自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民族中个体的性格越是丰富多样,其语言的民族特性也就越具有丰富的特点和多样的风格。
B. 深透地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共性,将有利于研究这个民族的优秀作家的语言个性。
C. 民族的文化依赖民族的语言发展和传播,同时这个民族的语言深受这个民族文化的影响。
D. 民族的语言和精神有共同的源泉,但这个源泉还有待人们更深入地研究。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爱默生:与世隔绝是不切实际的做法,与人交往是在所难免的。
周国平: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对于以上的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曾子曰:“ ________, 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闾阎扑地,________。____ ,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并力西向, 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
(4)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_________ ,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5)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______, ________。(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
(《荀子•大略》)
1.上述前两则材料着重体现了儒家口□□口、□口□□的交友观。(限四字作答)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交往观”的具体要求。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①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②,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②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本词中的 句与李清照写元宵佳节的《永遇乐》“不如同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句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词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