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从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来论述语言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从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来论述语言的民族性。语言既是一个民族的创造,同时又是这个民族中每个成员的自我创造。从个体的角度看,精神气质相同、生活经验相同的群体中每一个人对事物都会有具有个性的理解和反应,语言中也就充满了反映心灵深处奥秘的个性化表述。语言的运用不仅始终以个人为出发点,而且始终为了个人自身的目的。由于语言对精神的阐释和提炼,它甚至扩大了个性的差异。我们可以说语言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正是为不同的个性服务的。语言在民族内部划分为无数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又在这无数个人语言中保持着统一性。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风格,但一个民族的语言在和其他民族语言相比较时却会显示出明显的统一性来。所以,一方面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只有通过个体才能进行,另一方面,创造语言的个体只有在他人的理解中才能进行创造。不论人们怎样关注语言中的个性表现,语言始终是富有民族共性的精神表现。洪堡特认为,要真正认识语言的本质,必须从纷繁多样的个性要素上升到民族性的高度。不了解一种语言的民族性,也就无法认识各种个性化语言要素的真实特质,更无法认识这些个性化要素间的联系。因为,“属于同一个民族的所有个人保持着民族同形性,这种民族同形性把每一具体的认识倾向与其他民族的类似的认识倾向区别了开来。从这样的民族同形性之中,从每一语言所特有的内在动力之中,便形成了语言的个性”。语言事实也证明,“有些精神创造绝非源自个人,再由个人传递给其他的人,而是导源于所有个人同时进行的自主的活动”。总之,“语言无时无刻不具备民族的形式,民族才是语言真正的和直接的创造者”。

洪堡特又认为,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创造,绝不是被动的。因为语言并非由人的本性在不经意中创造出来,而是扎根在人的本性中自主地、独立地生成的。一个民族的“智力特性”与该民族的语言可以说是相互塑造,互为因果。语言的运用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民族文化中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反过来又对语言中语音、语法、语汇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沿着共同的路径。为什么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如此紧密呢?在洪堡特看来,这是由于二者都是从同一个源泉产生的,而这个共同的源泉目前人类的认识尚不可及。正是由于这种发生学意义上的共源性,所以,“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相互适合。语言仿佛是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以致我们既可以从民族精神中推导出民族语言,又可以从民族语言中推导出民族精神。

(节选自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既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又能反映该民族成员的个体特性。

B. 语言可以阐释和提炼个体的精神,因而能够反映甚至放大个性的差异。

C. 个性化的语言首先反映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其次表现群体的精神气质。

D. 优秀作家语言的民族性来源于民族共同生活经历和精神气质的熏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语言的个性化不仅体现在个体语言诸如词汇、句式的个性化,更表现为语言表达的精神和思想的个性化。

B. 在一个优秀作家的语言中,作家的个性特征是表象,作家所属的民族的文化特征才是本质。

C. 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该语言个体和理解语言的他人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该创造活动体现了语言的民族性。

D. 无论多么具有共性的语言,其运用的出发点及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表述个人自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民族中个体的性格越是丰富多样,其语言的民族特性也就越具有丰富的特点和多样的风格。

B. 深透地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共性,将有利于研究这个民族的优秀作家的语言个性。

C. 民族的文化依赖民族的语言发展和传播,同时这个民族的语言深受这个民族文化的影响。

D. 民族的语言和精神有共同的源泉,但这个源泉还有待人们更深入地研究。

 

1.C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个性化的语言首先反映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其次表现群体的精神气质”错误,两者无先后之分。文章第一段的表述是“从个体的角度看,精神气质相同、生活经验相同的群体中每一个人对事物都会有具有个性的理解和反应,语言中也就充满了反映心灵深处奥秘的个性化表述”,“反映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和“表现群体的精神气质”二者之间没有先后之分。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作家的个性特征是表象,作家所属的民族的文化特征才是本质”错误,从文章第一段的表述 “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风格,但一个民族的语言在和其他民族语言相比较时却会显示出明显的统一性来”来看,“作家的个性特征”和“作家所属的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同等的,无表象和本质之分。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一个民族中个体的性格越是丰富多样,其语言的民族特性也就越具有丰富的特点和多样的风格”错误,文中说“不论人们怎样关注语言中的个性表现,语言始终是富有民族共性的精神表现”,这就说明个体的语言丰富,但民族语言始终具有民族精神的共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爱默生:与世隔绝是不切实际的做法,与人交往是在所难免的。

周国平: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对于以上的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曾子曰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闾阎扑地,____________ ,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并力西向, 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

(4)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_________ ,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5)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______, ________。(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

(《荀子大略》)

1.上述前两则材料着重体现了儒家口□□口、□口□□的交友观。(限四字作答)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交往观”的具体要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②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本词中的                   句与李清照写元宵佳节的《永遇乐》“不如同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句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词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主讳纬,武成皇帝之长子也。帝幼而令善,及长,颇学缀文,置文林馆,引诸文士;而言语涩呐,无志度,不喜见朝士。自非宠私昵狎,夫尝交语。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奏事者,虽三公、令、录莫得仰视。皆略陈大旨,惊走而出。每灾异寇盗水旱,亦不自贬损;唯诸处设斋,以此为德。雅信巫觋,解祷无方。

初,琅邪王举兵,人告者误云库狄伏连反,帝曰:“此必仁威也。”又斛律光死后,诸武官举高思好堪大将军,帝曰:“思好喜反。”皆如所言,遂自以策无遗算,乃益轿纵。宫掖婢皆封郡君。宫女宝衣玉食五百余人。一裙直万匹,镜台直千金。竞为变巧,朝衣夕弊。承武成之奢丽,以为帝王当然。乃更增益宫苑,造偃武修文台。其嫔嫱诸院中起镜殿、宝殿、琦瑁殿,丹青雕刻,妙极当时。又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所爱不恒,数毁而又复。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暖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又为胡昭仪起大慈寺,未成,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穷极工巧,运石填泉,劳费亿计。人牛死者,不可胜纪。狗则饲以梁肉,马及鹰犬有“仪同、郡君”之号。鹰之入养者,稍割犬肉以飼之,至数日乃死。又于华林园立贫穷村舍,帝自弊衣为乞食儿。又为穷儿之市,躬自交易。尝筑西鄙诸城,使人衣黑衣为羌兵,亲率内参临拒,或实弯弓射人。自晋阳东巡,单马驰鹜,衣解发散而归。又好不急之务,曾一夜索蝎,及旦,得三升。特旁非时之物,取求火急,皆须朝征夕办,当势者因之,贷一而责十焉。赋敛日重,徭役日烦,人力既殚,帑藏空竭。乃賜诸佞幸卖官,或得郡两三,或得县六七,各分州郡。于是州县职司多出富商大贾,竞为贪纵,人不聊生。自邺都及诸州郡,所在征税,百端俱起。凡此诸役皆渐于武成,至帝而增广焉。然未尝有帷薄淫秽,唯此事颇优于武成云。

初,河清末,武成梦大蝟攻破邺城,故索境内蝟膏以绝之。识者以后主名声与蝟相协,亡齐征也。又妇人皆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为之,于四远。天意若曰:“元首翦落,危侧,当走西也。”又为刀子者,刃皆狭细,名曰尽势。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 。高末之言,盖高氏运祚之末也。然则乱亡之数,盖有兆云。

(选自《北史•本纪•卷八》,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幼而令善                          令善:才德美好

B. 以此为德                          修:修养修行

C. 凡此诸役皆于武成                  渐:熏陶影响

D. 于四远                            被:覆盖传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引诸文士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

B. 奏事者                          闻道也固先乎吾

C. 宫女宝衣玉食五百余人            假舟楫非能水也

D. 马及鹰犬有“仪同、郡君”之号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开头叙述后主在处理突发祸患时,只在各处设置斋戒,同时笃信巫术,但对禳求凶害却束手无策,初步刻画了一个治政能力平庸的君主形象。

B. 后主承袭武成帝的奢靡,后宫花费惊人;又大兴土木,更新和添加偃武修文台。不爱惜物力,不体恤百姓,日后导致国家败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C. 文章体现了史家直书特点,既交待后主少时良善、成人爱学写文章、有一定策算能力的事实,也记载了其奢靡无度、征收重税、卖官鬻爵的荒唐。

D. 本文叙述了后主的生活与治政情况,所选材料能较好反映传主的性格特点与治政能力,文简事丰,剪裁合理,体现了传记体史书写作的传统特色。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暖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宠私昵狎,未尝交语。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

(2)特爱非时之物,取求火急,皆须朝征夕办,当势者因之,贷一而责十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