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

(《荀子大略》)

1.上述前两则材料着重体现了儒家口□□口、□口□□的交友观。(限四字作答)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交往观”的具体要求。

 

1.①诚实守信;②适中(度)交往(和而不同) 2.①要谨慎地选择朋友。荀子认为交友关系到德行,劝告人们要慎重择友;要以“仁”为标准,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②有标准地选择朋友。交往要看他是否博学多才,更要看他的品行,要正直诚信(友直、友谅)。③交往要遵从适中的原则。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前两则材料着重体现的儒家的交友观,注意根据语段中的句子“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不可则止”概括“诚实守信”“适中交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②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本词中的                   句与李清照写元宵佳节的《永遇乐》“不如同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句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词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主讳纬,武成皇帝之长子也。帝幼而令善,及长,颇学缀文,置文林馆,引诸文士;而言语涩呐,无志度,不喜见朝士。自非宠私昵狎,夫尝交语。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奏事者,虽三公、令、录莫得仰视。皆略陈大旨,惊走而出。每灾异寇盗水旱,亦不自贬损;唯诸处设斋,以此为德。雅信巫觋,解祷无方。

初,琅邪王举兵,人告者误云库狄伏连反,帝曰:“此必仁威也。”又斛律光死后,诸武官举高思好堪大将军,帝曰:“思好喜反。”皆如所言,遂自以策无遗算,乃益轿纵。宫掖婢皆封郡君。宫女宝衣玉食五百余人。一裙直万匹,镜台直千金。竞为变巧,朝衣夕弊。承武成之奢丽,以为帝王当然。乃更增益宫苑,造偃武修文台。其嫔嫱诸院中起镜殿、宝殿、琦瑁殿,丹青雕刻,妙极当时。又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所爱不恒,数毁而又复。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暖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又为胡昭仪起大慈寺,未成,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穷极工巧,运石填泉,劳费亿计。人牛死者,不可胜纪。狗则饲以梁肉,马及鹰犬有“仪同、郡君”之号。鹰之入养者,稍割犬肉以飼之,至数日乃死。又于华林园立贫穷村舍,帝自弊衣为乞食儿。又为穷儿之市,躬自交易。尝筑西鄙诸城,使人衣黑衣为羌兵,亲率内参临拒,或实弯弓射人。自晋阳东巡,单马驰鹜,衣解发散而归。又好不急之务,曾一夜索蝎,及旦,得三升。特旁非时之物,取求火急,皆须朝征夕办,当势者因之,贷一而责十焉。赋敛日重,徭役日烦,人力既殚,帑藏空竭。乃賜诸佞幸卖官,或得郡两三,或得县六七,各分州郡。于是州县职司多出富商大贾,竞为贪纵,人不聊生。自邺都及诸州郡,所在征税,百端俱起。凡此诸役皆渐于武成,至帝而增广焉。然未尝有帷薄淫秽,唯此事颇优于武成云。

初,河清末,武成梦大蝟攻破邺城,故索境内蝟膏以绝之。识者以后主名声与蝟相协,亡齐征也。又妇人皆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为之,于四远。天意若曰:“元首翦落,危侧,当走西也。”又为刀子者,刃皆狭细,名曰尽势。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 。高末之言,盖高氏运祚之末也。然则乱亡之数,盖有兆云。

(选自《北史•本纪•卷八》,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幼而令善                          令善:才德美好

B. 以此为德                          修:修养修行

C. 凡此诸役皆于武成                  渐:熏陶影响

D. 于四远                            被:覆盖传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引诸文士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

B. 奏事者                          闻道也固先乎吾

C. 宫女宝衣玉食五百余人            假舟楫非能水也

D. 马及鹰犬有“仪同、郡君”之号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开头叙述后主在处理突发祸患时,只在各处设置斋戒,同时笃信巫术,但对禳求凶害却束手无策,初步刻画了一个治政能力平庸的君主形象。

B. 后主承袭武成帝的奢靡,后宫花费惊人;又大兴土木,更新和添加偃武修文台。不爱惜物力,不体恤百姓,日后导致国家败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C. 文章体现了史家直书特点,既交待后主少时良善、成人爱学写文章、有一定策算能力的事实,也记载了其奢靡无度、征收重税、卖官鬻爵的荒唐。

D. 本文叙述了后主的生活与治政情况,所选材料能较好反映传主的性格特点与治政能力,文简事丰,剪裁合理,体现了传记体史书写作的传统特色。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暖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宠私昵狎,未尝交语。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

(2)特爱非时之物,取求火急,皆须朝征夕办,当势者因之,贷一而责十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摔跤

申平

大沙滩上正有一伙人在摔跤,显然不是一般的人,沙滩旁停着几辆小汽车。午后,阳光强烈,农民都歇了,沙滩周围异常宁静。于是,这伙有身份的人才敢如此放浪形骸。

摔跤的主意是张头儿出的,刚才车子经过大沙滩的时候,他的心猛跳了一下,一段遥远而又清晰的记忆跃入脑际,他不由叫了一声:“停车,快停车!”他打开车门走到海边,心一下子醉了。多美的大沙滩啊!白如银,平如镜,软如垫,连八十老翁见了,也想上去打个滚儿。大沙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猛地一下子扑在上面,就像孩子扑进了母亲的怀抱。他惬意地打了两个滚儿,真想吼上一嗓子……

“来,过来,咱们摔个跤吧! ”张头儿冲着陆续走出车门的人喊叫,他看见所有的人好像一下被定了格,接着又面面相觑。显然,他们都以为他喝多了或得了精神病。他哈哈大笑起来:“我说你们哪,当官都当傻了!难道咱就会整天开会训人?你们看,多好的沙滩啊。来吧,轻松一下! ”

大家一齐松了口气,又不约而同地转动脖颈看一看周围,这才迈着琴琴巧章于向张头儿走来。

张头儿一下子扔掉了西装,又甩掉皮鞋,朝手心啐口唾沫,搓搓,挥着手臂叫阵:“来,今天我当擂主,有种的,上!”

太精彩了,一行人全不是对手,张头儿觉得并没怎么用劲已经摔倒了几个,其中一位局长不摔自倒,四脚朝天倒在沙滩上说:“我摔不过你,认熊行吧?”

张头儿心中便有几分不快,同时又有几分疑惑:怎么都不敢跟我动真格的呢?他慢慢捡起西装往身上穿,眼睛直愣愣地望着远处。他的脸忽然泛起光辉来,重新甩掉西服,大踏步往沙滩边上走去。

世上难道真有同样的生活场景重复发生吗?真的,眼前的情景千真万确与三十年前一模一样:那个牵着牛站在沙滩旁的壮小伙子,不就是当年的自己吗?而自己不正是当年的县委孟书记吗?只不过是时间不同、人物角色不同罢了,他加快脚步走过去。

小伙子壮得像头牛,酱色的胸膛在阳光下微微起伏。“伙计。”张头儿喊道,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孟书记就是这么叫他的。小伙子睁大眼睛上下打量他,显然是在猜测他的身份。

“伙计,”张头儿继续喊,满面笑容地问,“忙活啥?来,抽一支吧9 ”他习惯地伸手摸烟,才想起没穿上衣,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伙计,你敢过来摔跤吗?”

“什么,摔跤? ”小伙子脸上现出讥讽的笑容,“就你们刚才那也叫摔跤?”

“当然不叫,太没意思了。”张头儿顺着小伙子的意思说,“要不咋来找你呢!”小伙子重新审视张头儿:“你是当啥官的?”

“啥官不官的,咱俩一样都是人。来,有种没?咱俩摔一跤!”

小伙子受到鼓舞,松开牛缓绳,抢抡自己的光膀子:“摔就摔!你只要不怕骨头散架,就来吧!”张头儿在心里喝一声彩:“这小子,怎么和自己当年说的话一字不差?”两个人搭起了架势,开始在沙滩上转圈,柔软的沙滩在他们脚下滚动、呻吟。他们都不时被对方抡起又落下,于是都有了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张头儿开始发喘:该死,当年的雄风哪去了?年岁不饶人哟。小伙子开始占上风了,张头儿感到小伙子越来越像根不可撼动的石柱,他甚至连小伙子那硬硬的胳膊也抓不牢

小伙子突然大吼一声,只一抡,便把张头儿扛到肩上,开始一圈圈转动……

好!有种!完全和当年自己摔孟书记一样。张头儿立即做好挨摔的准备,更准备像孟书记当年一样,爬起来牢牢地抓住小伙子的手说:“来,咱们交个朋X! ”

但是耳畔却传来一阵严厉的呵斥:“快放下!放下!那是县委张书记啊!”

张头儿突然感到身下的石柱软了下来,软得如同一根面条,一点点把他往下放。“摔!摔呀! ”他忍不住喊起来,脚却已经着了地。“唉!”他沮丧地一屁股坐在沙滩上用恼怒的目光看着手下这伙人#,“你们一一”他只吐出这两个字,便不知往下说什么好•再看小伙子,正局促不安地在一旁发怔,脸涨得通红,仿佛犯了罪一样。

太可惜了!张头儿想,一切都和当年相仿,只是结局差异太大,太可惜了!部下一起跑来扶他,关切地问:“张书记,怎么样,摔着了没有?”他苦笑了一下,推开他们自己站起来,轻轻摆一摆手:“你们都先走一步,好不好?让我……”他过去拉住了那小伙子的手:“走,咱到那边去,静静地再摔一跤,交个朋友,好吗?”

小伙子有几分惊讶,也有几分疑惑,但还是点了点头。

张头儿想:我就不信找不到当年的感觉。

1.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

(1) 犹疑的步子:

(2) 牢牢地拉住: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小说以张头儿的心理活动作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4.“一切都和当年相仿,只是结局差异太大,太可惜了!”这句话,既是理解张头儿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民乐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始终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大家呼吁民乐要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时,又会引发争论。比如,“女子十二乐坊”让民乐更加富有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有人质疑那种充满了流行元素和视觉冲击的音乐还能称之为民乐吗?总之,创新的突飞猛进,既为民乐带来“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惊喜,也让人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惑。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看,任何艺术都是人类情绪的表达,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不同时代的人,生存环境不同,必然导致其审美需求各异。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听众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民乐如果不创新就难以满足听众的需求,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比如,传统民乐当中的宫廷音乐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民乐中的江南丝竹、河北吹乐、长安鼓乐等虽然是非遗,但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目前也面临后继乏力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民乐诞生于农耕社会,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如今已进入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失去了生存土壤的传统民乐自然会面临生存危机。

回顾中国民乐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民乐始终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而逐渐演变:在上世纪30年代之前,民乐基本上都是单旋律的形式并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其创作主要是自发性的,并无专门的作曲家;到了 50年代左右,民乐创作逐步专业化并借鉴西方乐队编制出现了民族管弦乐队;80年代之后,西方作曲技术大量涌入,民乐的洋化、西化成为一股潮流,学校教育也逐步代替了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21世纪之后,民乐加电声的“盛装民乐”开始流行,如“女子十二乐坊”。

所以说,民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客观条件改变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乐也必然会随之改变,这本来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却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忽视。比如,有学者在评价“女子十二乐坊”时,立刻搬出音乐教科书,认为此种音乐不符合书本上关于民乐的定义,甚至还有人给“女子十二乐坊”扣上了“是对民乐的亵渎”的大帽子。但另一方面,民乐的创新也必须考虑到大众审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乐曾出现一股片面追求复杂技巧的思潮。越有难度的作品越众星捧月,越传统的作品越被打入冷宫,这种急功近利的盲目创新一度导致创作难写、排练难排、演出难听等诸多问题,被民乐指挥家杨春林先生批评为“一头沉”现象。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选自《光明日报》2017.8.24,有删改)

1.下列对“民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民乐的传承与发展中,艺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女子十二乐坊”追求表现技巧的过程,也是民乐创新一种有益的探索。

B. 民乐始终跟随着时代和生存环境而演变,不与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民乐就会消亡。如传统民乐中的宫廷音乐就已经基本绝迹了。

C. 民乐发展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与时倶进就意味着生存危机。江南丝竹、河北吹乐、长安鼓乐等的困境就是明证。

D. 近代中国民乐经历了创作由自发到自主、教育由口传心授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始终深受西乐的影响,一直处在演变过程中。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女子十二乐坊”使民乐更加富有时代感,让人耳目一新,但也正因为此,有人质疑它在创新中模糊了自己作为民乐的身份。

B. 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民乐不可能纯是单旋律的形式,民乐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也会有所变化,这是民乐发展的必然现象。

C. 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片面追求复杂技巧、将难度作为创新标准、冷落传统的做法,是急功近利的盲目创新,理应加以摒弃。

D. 有意无意忽视民乐必然随客观条件而改变的事实,以教科书式批评来对待民乐在创新形式上的探索的做法,不利于民乐创新。

3.根据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对传承与发展民乐的两点建议。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乡村四月

(南宋)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