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元曲运用一连串比喻,所要嘲讽的对象是:( )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

下列元曲运用一连串比喻,所要嘲讽的对象是:(    )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佚名《醉太平》)

A. 汲汲名利,奔走钻营者    B. 百般挑剔,吹毛求疵者

C. 贪图小利,极力刻剥者    D. 兴风作浪,无中生有者

 

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并分析作品思想内容,这是元代一无名氏的散曲小令《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夺泥燕口:春天燕子筑巢的时候,是靠着小小的嘴一口一口地衔来泥巴、树枝、羽毛等,一点一点地堆垛起来。一口泥,大约只有人的小指头蛋大小。一只巢,也不知道需要燕子风里雨里飞多少个来回才能筑好。可是这个人却丝毫不怜恤这小小生灵生存的艰辛,不嫌弃它们口里那一点点泥的微不足道,硬是从它们口里夺下一口口泥来!削铁针头:其实别说针尖,就是一棵针掉在地上,人们也得摸索半天才能找到。可是这个人硬是能从针头上削下一块铁来拿走!刮金佛面细搜求:佛教寺庙里的佛像大多是泥塑或铜雕,表面局部或全身镀金。佛既是彻底悟道者,又是能救济诸难普度众生,是佛教中最高的膜拜对象。然而,在这个人眼里,佛像完全没有了这种神圣的意义,其所有的价值只在于佛面上那一层薄薄的镀金。他可以全然不顾对佛的冒犯与亵渎,只专心于用刀小心地刮下佛面的金层。无中觅有:“无”是一般人眼中的无,“有”是这个人寻觅到的有。他总能在别人都不会注意到的地方找到“可揩之油”、“可拔之毛”,让人无法不佩服其眼光的精到敏锐。钻进钱眼的人看什么都是钱,在空里都能看出钱来!鹌鹑嗉里寻豌豆:野生的鹌鹑体重仅有100克左右。你可以想象它的嗉子,即食囊有多大,食量又能有多大。这个人可不嫌小。他把鹌鹑捉来,要从它小小的食囊里找到它吃下的豌豆拿走!鹭鸶腿上劈精肉:鹭鸶腿长而细瘦,体重不到0.5公斤,体态小巧轻盈。站在田里的稻子杆上,连稻子杆也压不弯。据研究,鹭鸶的腿肌约占体重的22%,也就是不到100克的样子。这个人也不嫌它腿瘦,拿了刀子要把它腿上的瘦肉全都刮下来拿走!蚊子腹内刳脂油:当我们被蚊子叮咬之后试图消灭它们的时候,会觉得它们太微小而灵活了,而这个人却不仅能将蚊子抓住,而且还能将它的腹部剖开,用刀将它腹内贮藏的脂肪全都挖出来。亏老先生下手:亏了有你老先生才下得了这样的辣手!老先生,本称极尊者。这里却有的尽是讽刺,反话正说,干净利索却又幽默有力。这几句讽刺和嘲笑封建剥削者贪得无厌,极尽搜刮勒索之能事。燕口、针头、佛面金箔,这些物体本身就都是极细小、极微薄的,根本储藏不下多少东西,然而剥削者却仍要从这些物体上“无中觅有”,进行搜刮,手段恶毒之极。这几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剥削者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可憎面目,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无比愤慨的情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国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B. “全国向上好青年”推选活动旨在寻找、发现、推选身边的好青年,引领广大青年崇德向善,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C. 菲律宾外交部特别抨击了扎伊德的这些“在事先未与成员国领导人进行正当交涉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侮辱”,并警告说这种行为可能会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

D. 中俄在能源方面的战略合作,扩大了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能源问题上的话语权得以增强,改变了国际能源治理体系的现有格局。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很擅长演讲,每次讲座都是座无虚席,到场听众无不听得出神入化,受到极大的感染,听过之后很多人还想再听现场录音。

②吴天明导演去世后,遗作《百鸟朝凤》的发行很不顺利,与吴天明神交已久却缘悭一面的方励导演带领着志愿者团队接手了该片的宣传和发行工作。

③儿童早期阅读是通过视听等方式进行的,而且,儿童对色彩、图形的认知先于文字,于是,图画书就当仁不让地成为早期阅读材料的首选。

④今年我们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可谓风调雨顺,冬温夏清,这是多么可喜的事情。

⑤二十世纪60年代,便有人批评“凯旋而归”是错的。“旋”就是“归”,再加一个“归”字,岂不是“叠床架屋”吗?

⑥我们经常在网络批评中看到的情形就是“攻乎异端”的党同伐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造成伤害。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夜雨寄北》中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醉翁亭记》中作者通过光线明暗变化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旗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B.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C.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D.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用了哪些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晋天福中,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周祖自邺起兵向阙,京城扰乱,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且令草太后诰及议迎湘阴公仪注,质苍黄论撰,称旨。乃白太后,以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显德四年夏,从征寿州还,加爵邑。

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师还,以枢密使魏仁浦为相,命质与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世宗不豫,入受顾命。宋初,加兼侍中。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乾德初,帝将有事圜丘,以质为大礼使。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典,定南郊行礼图上之。帝尤嘉奖。由是礼文始备,质自为序。礼毕,进封鲁国公,质奉表固辞。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后从世宗征淮南,诏令多出其手,吴中文士莫不惊伏。质每下制敕,未尝破律。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身没,家无余赀。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从子校书郎杲求奏迁秩,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乾德二年九月,卒,年五十四。将终,戒其子旻勿请谥,勿刻墓碑。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节选自《宋史·范质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B.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C.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D.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它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 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中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 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宋翰林学士虽都起草诏令但也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D. 迁秩,官员晋升品阶。秩,本来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官员品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质才华横溢。他单独为少帝起草的诏令,辞理都很优美丰赡,当时就受到称赞。他匆促之间为周祖草拟的诰文仪注,也符合周祖的心意。

B. 范质受皇帝关爱重用。世宗北征时他因病留在京城,世宗特意赐给他百万钱,让副将在市场上给他求医问药。世宗生病时,又让他入宫接受顾命。

C. 范质改革典章,完备礼制。他提议皇帝废弃了宰相与天子论议重大政事时的坐论之礼,之后又为朝廷完备了礼乐仪制。

D. 范质不重名利,廉洁自守。皇帝要进封他为鲁国公,范质上表坚决推辞。他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所得俸禄常赏赐送给无父母的子女,死后家中没有余财。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2)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