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海晚霞 张守仁 飞机离开新加坡樟宜机场,震颤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海晚霞

张守仁

飞机离开新加坡樟宜机场,震颤着傲首向上、向上、向上,越过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奔赴东北方向的亚南巴斯群岛空域。我坐在离地一万多米高的舷窗旁西望长天。正有一颗硕大、艳红的落日衔住水面,慢慢堕入海平线下。它所飞溅出的万缕金烙,像火山熔化的炽热岩浆,向天空喷发,把广阔天空染成钢水横流、金马奔驰、霓裳飞扬、群芳绽颜的七彩世界。

我惊奇。我哑默。我幸获得一次美妙的视觉享受。我所掌握的汉语已无法描绘面前呈现的壮丽景象。霞光映照在一朵朵飘浮的白云上,飘浮的白云被染成一座座红岛。霞彩反射在翼下一片片波涛上,一片片波涛幻化成一张张赭帆。这时,我视线里有一架飞机迎面飞来。向着夕照航行的飞机,在满天晚霞中变成了一叶滑翔的赤舟。

我紧贴着舷窗,痴迷、贪婪地观赏着天官大舞台上不断变换着的画面和色彩。在这大海的天幕上,先后演出的有如火龙舞、火把舞、红绸舞、狮子舞、斗牛舞、彩蝶舞、荷花舞、孔雀舞、长蛇舞……那是多种光、色的展示,不同线条的曳引,繁复动画的变幻。我一生从没有见到过如此广阔无边的舞台,从没有观看过舞美如此瞬息多变的布景,也从没有欣赏过节目如此丰富的霞光舞的竞演。演出持续近一小时,一直廷宕到晚八点才落幕。后经过躲在穹顶深处神秘灯光师的调节,舞台转暗,变黄、变紫、变粉、变白、变青、变灰、变模糊、变混浊、淡下去、淡下去、淡下去,终于拉上了巨大、厚重的夜之帷幕,所有的光线全都消隐遁迹,眼前惟留下广漠、深沉的黑暗。

飞机向前行驶。从座位前电视上播放的航图看,我乘坐的新加坡航班已飞越我国南沙群岛空域。接着屏幕上放映一部打斗的武侠片。对此,我不感兴趣,眼睛再次紧贴舷窗玻璃,好奇地窥探机外漆黑的世界。注视良久,发现远方高处闪着一粒亮星。亮星移近、移近,原来是一颗人造卫星。我不知那颗卫星上是否载人,如果载人,那位宇航员俯身能看到我乘坐的飞机吗?据回到地球的宇航员说:“从太空中回望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一见到它那漂亮、浑圆的曲线,不禁为人类家园的完善感动得热泪盈眶。”今天,我在南海上空看到了大自然气势磅礴、绚丽多彩的演出,也为它奇瑰的景色感动得心旌飘扬,兴奋莫名。

我离开舷窗,闭上眼睛,反复回味刚才看到的灿烂景致,顿感过去欣赏过的文学巨匠和画坛大师们描绘的关于晚霞的名篇、名作、全都相形见绌,黯淡失色。人的种种体验,其中以亲闻、亲见、亲历、亲密接触的感受,最为真切、鲜活、难忘。

两个多小时前,飞机刚升至马六甲海峡上空时见到的那轮猩红、浑圆的落日,它在海面上燃烧起的那场水天一色的大火,早在南中国空域熄灭得无影无踪。我知道,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是1.469亿公里。忽发奇想,表面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的太阳,如果它再移近地球几万几千几百公里,或者再远离几万几千几百公里,人类将被烤死或冻死,绝不可能存活于世;那么,茫茫宇宙之中,太阳离地球这一不远不近,最适宜智慧生命存在的恰当距离,到底是谁精心设计的呢?是否是上帝的创造、天神的作为?呵,这世界是多么奇妙,我短暂的生命怎能猜透你?

我身处高空,面对宇宙的浩茫、神奇,内心困惑莫解。就在对晚霞奇观的回味和对天体结构的迷惑之中,忽觉飞机正在震颤着缓缓下降,翼下突然出现了一片朦朦胧胧的灯光。哦,香港国际机场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钢水横流、金马奔驰、霓裳飞扬、群芳绽颜”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霞光瞬息万变、 多姿多彩的特点。

B. 文中以我对武侠片不感兴趣,,以巨匠大师们描绘晚霞的名篇名作黯然失色,衬托亲见的晚霞景象之奇丽。

C. 本文写自己乘坐飞机经过海洋上空所见的晚霞美景以及内心感受,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真切感人。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含蓄蕴藉,句式多变,长短交错,整散结合,既给人感觉的冲击力,又有鲜明的节奏感。

2.文章第三段是怎样表现南海晚霞之美的?请简要常析。

3.文章标题为“南海晚霞”,第六段却用了不少笔墨写“忽发奇想”,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D 2.(1)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大海天幕上霞光繁复的画面的变幻之美;(2)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抓住霞光形状、色彩的瞬息多变这一特征来刻画晚霞之美;(3)用第一人称饱含感情的议论来突出南海霞光舞的绚丽多姿,洋溢着赞叹之情。 3.不离题。文章题为“南海晚霞”,第六段所写的“奇想”,正是由作者在飞机上所见的南海晚霞雄奇瑰丽的景象而触发的。作者为宇宙的浩茫、神奇、精心的设计而深深折服,为天体如此神秘的结构而迷惑,表达了对自然、宇宙的伟大的赞美。这样写由实(景观)入虚(哲思),丰富了文章内容,提升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技巧的分析,有语言的品味,有主旨的体悟。考生应先把握各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D项,“质朴自然,含蓄蕴藉”这一表述不当,“质朴自然”指朴实,不矫饰;“含蓄蕴藉”指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这显然与文章不符,本文语言风格应是明丽、飘逸的,绘景生动形象,突出霞光之绚丽、磅礴之美,议论抒情直接、奔放,多处运用了直陈内心感受的词语,将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呈现给读者。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三段是怎样表现南海晚霞之美的?请简要常析”,这是考查写景的方式。首先回顾写景的方式,然后结合相关的句子分析。“先后演出的有如火龙舞、火把舞、红绸舞、狮子舞、斗牛舞、彩蝶舞、荷花舞、孔雀舞、长蛇舞” “我一生从没有见到过如此广阔无边的舞台,从没有观看过舞美如此瞬息多变的布景,也从没有欣赏过节目如此丰富的霞光舞的竞演”“终于拉上了巨大、厚重的夜之帷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大海天幕上霞光繁复的画面的变幻之美;“……演出持续近一小时,一直廷宕到晚八点才落幕。后经过躲在穹顶深处神秘灯光师的调节,舞台转暗,变黄、变紫、变粉、变白、变青、变灰、变模糊、变混浊、淡下去、淡下去、淡下去……所有的光线全都消隐遁迹,眼前惟留下广漠、深沉的黑暗”,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抓住霞光形状、色彩的瞬息多变这一特征来刻画晚霞之美;“我一生从没有见到过……,从没有观看过……,也从没有欣赏过……”,这是以第一人称饱含感情的议论来突出南海霞光舞的绚丽多姿,洋溢着赞叹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

一、以文求官。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文求官的传统。战国策士游说君主,阐述政治、外交主张,以谋取职位。这游说之辞整理成文,便是《战国策》中的文章。当时也有不少策士并没有向君主面陈己见,而是通过书信对君主进行游说。汉代自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见知于汉武帝,作赋以求仕进便屡见不鲜。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仕进亦不在少数。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通过诗文选拔官员,由此产生了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如白居易《策林序》说自己为应举,曾和元稹等在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唐代之后,这种备考行为更为普遍。

二、以作诗文为官员职守。中国古代,士大夫首先是以官员的身份活跃在社会之中,故向帝王陈言献策,以文学来歌功颂德,进行讽刺和教化,也是他们职责所在。中国古代的文体中,官员写作行政公文类文章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奏、议、章、书、表,等等。《尚书》中的那些典、谟、诰、训、誓、命的写作,都出于史官之手。春秋时的百国春秋及《左传》《国语》的写作也都是史官的职责。

    三、以诗文交际。礼有“无辞不相接”和“礼尚往来”的规定,故诗在西周就开始用于人际交往。汉以来,诗文广泛用于人们的人际交往,这类诗词,不外乎对特定对象表示赞美、劝勉、怀念、祝贺、哀悼、要求、邀请,或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说明某一问题。如宇文少府赠李白以桃竹书筒,李白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答谢。《全唐诗》收录将近五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

四、以诗文娱情遣兴。以诗文娱情遣兴在先秦早已有之。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诸赋,都是娱楚襄王之作。汉代的诸多赋作,也具有娱乐的性质。此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集会、宴会、结社等,都免不了以诗文相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宴饮、奉和酬唱之作。中国古代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娱乐诗文,而且产生了一些旨在娱乐的诗歌形式,如唱和诗、赋得诗、联句诗等。

五、似小说、戏剧作为一种生存、生活方式。宋元时代的话本、戏曲作者多为民间艺人。而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更多是为了生存。明代盛行宫廷庆赏剧,或为祝寿、或为节庆而创作和演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或为求仕,或是所任官职的职责所在,或为交际以扩大生存空间,或为娱乐性情,或为生存方式,这些作品原本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

(摘编自赵辉《生活化: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

B. 因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所以作赋求仕屡见不鲜,也致使六朝很多人献诗求仕。

C. 礼规定人们交往中要有文章,要注意礼尚往来,因此诗歌早在西周就开始用于人际交往。

D. 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除了为了求仕之外,其他目的的文学作品本质上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提出总论点,中间分为几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论点。

B. 文章中间部分,按时间顺序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五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有详有略。

C. 文章列举白居易叙述自己和元稹等人精心备考之事,论述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

D. 文章以《尚书》《左传》《国语》出自史官为论据,论证古代官员以作诗文为职守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中的文章是战国策士游说君主以谋取职位的文辞,这表明,中国以文求官的传统源远流长。

B. 《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中六成左右是交际性质的诗歌,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

C. 历代产生了大量娱情诗文,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是娱情之作,这表明,诗文可以作为消遣之用。

D. 宋元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主要是为了生存,这表明,艺人这个职业很早就在中国社会产生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湖北的一次作文竞赛中,有超过两成的学生在《家长的“陋习”》一文中抱怨“他们陪伴太少了”;在杭州,一所学校专门设立“抬头日”,希望家长每个月能有一天放下手机,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媒体聚光灯下,家长们纷纷吐槽:陪作业产生焦虑症,天天“累成狗”;沟通出现代沟,也是缺少陪伴。家长的陪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代人陪伴一代人,生活中这样的陪伴必不可少。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围绕“陪伴”这个主题写一篇文章,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待未来的某一天开启,给那时的父母或自己阅读。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下面的句子选自《论语·为政》,是孔子用亲身经历展示读书人理想人生的写照。请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并解释所填词语的含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①),四十而(②),五十而(③),六十而(④),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师生短信往来的片段,其中有三处表达不够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生:我才疏学浅,在学习中多有不足,拜望您在百忙之中对我多加指点。

师: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是我颇为器重的高足,就不必拘礼了吧。

生:兹定于本周五在博雅楼举办本年度汉服大典,诚邀您那时到场。

师:已收悉。

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我国主题公园的建设           。其中,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          ,资源极其丰富,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山东,虽然近几年旅游项目不断          ,但山水圣人这条黄金旅游线在国内的影响力并没有受到冲击,接待的游客数量连年创新高。

对主题公园来说,(         ),而不是单纯地去恢复原貌、恢复历史。要通过科技、创意等手段将文化内容通过景区建设很好地展现出来;某种文化的内涵往往较为丰富,但不可能          ,所以文化旅游项目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点,像部落文化、神话故事、遗址探秘等具有神秘性的文化内容就能增强吸引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1.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B. 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融合。

C. 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决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D. 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惟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B. 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既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C. 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是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D. 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就是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改头换面   包罗万象

B. 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改头换面   面面俱到

C. 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推陈出新   面面俱到

D. 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推陈出新   包罗万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