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从政治地理角度来看,适宜建都的地点一般有几个层次...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从政治地理角度来看,适宜建都的地点一般有几个层次的考虑,其中有两个层次最为要紧:一是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二是建都地点本身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在第一层次中的考虑又分为两方面,一是选择全国的地理中心或是有利的控内御外的位置,二是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否相近的原则。

当然从最简单最普通的思路而言,作为一国的政治中心应当位于国家的地理中心位置上,以便于对全国进行行政管理。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比较大范围的天下之中就在三河地区,从政治地理上来说就是所谓核心区。而从三河缩小到一个地点的天下之中则是洛阳。所以,从西周到唐代,都有在洛阳建都的事实或打算。虽然王朝领土范围的中心位置是建都的理想位置,但有时却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现实位置。因为除了理想以外,政治军事经济因素要起着实际的作用。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一方面要控制内部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要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在这种考量下,首都就可能设在有所偏向的位置而不是地理中心。

具体而言,在唐代以前,适合这一要求的是西安一带。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对山东地区(即崤山以东黄河下游地区)而言是居高临下,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盐铁论·非鞅》所说:“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一地区又有四塞之固的地理优势,即使控制不了东方,也能据险保守独立。洛阳则没有这个优势,万一四方叛乱,则难以保全国家政权。这是控内。而对于御外而言,由于唐朝以前,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敌威胁来自西北,对于强盛王朝而言,首都偏于西北有利抗敌自保。如西汉、隋、唐都是如此。到了宋以后的外患则来自正北或东北,所以,首都的定位也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迁。

另一个与地理中心有矛盾的因素是政治根据———王朝时代称为龙兴之地。一般而言,统治集团都力图将首都定在与自己起家的政治根据地不远的地方,这个因素十分重要,周秦隋唐如此,辽夏金元清亦无不如此。甚至后梁的朱温,明太祖与明成祖(各选择不同地点),中华民国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概莫能外。甚至连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也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说法。

在以上因素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虽然首都地区的粮食与其他用品可以从全国调配,但粮食供应却要有最基本的保证,于是都城所在地区要求有一块能生产粮食的平原。在以上所说的五大都城中,都有这一优势。与经济地理相关的则是交通条件,首都必须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

以上这些条件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于是中国的都城,尤其是统一王朝时期,就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很难有一个地方完全满足这些条件,既然如此,就会产生某一时期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的情况;二,在长达三千年时间里主要的都城实际上很少,唐以前只有西安、洛阳,开封只是一个补充。金以后至今主要就只有北京,南京只是一种权宜。

(摘编自周振鹤的《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三河地区就处于该流域核心区,洛阳是全中国的中心,因此古人常有在洛阳建都的事实或打算。

B. 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和南京能成为古都的政治地理条件各不相同,但它们所在的地区都有一块保证都城粮食基本供应的平原。

C. 明太祖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明成祖却定都北京,看似不同,实则他们都遵循了要将首都定在龙兴之地或与之不远地方的原则。

D. 西安作为古都,它有地理区位优势,既能居高临下,又能凭借四塞之固据险自保,同时它偏于西北的位置,也有利于抗击西北外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从政治地理角度,先后就地理区位和地理环境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建都存在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现象的原因。

B. 文章举长安和洛阳的例子,分析了建都时出于控内与御外的考虑,都城往往会选在有所偏向的位置而不是地理中心位置的道理。

C.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二、三、四段从地理区位角度分析,第五段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了经济地理和交通条件对选都的影响。

D. 第四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为什么都把首都定在距离统治集团发源地不远地方的原因,很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般来说,处于王朝领土范围的中心位置是建都的理想位置,一方面它能有效控制内部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它能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

B. 选择都城往往要考虑它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如,它是否处于地理中心,是否有利于控内御外,是否靠近统治集团的龙兴之地。

C. 从古代帝王把首都选择在与全国领土范围中心有所偏向的位置上看,在既要控内又要御外时,帝王们把重点放在了抵御外部侵略行为上。

D. 中国统一王朝时期,统治者们出于种种考虑,总会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而在长达三千年时间里,可供中国帝王选择作都城的地方实在是少得可怜。

 

1.A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洛阳不是中国的中心,只是唐代以前中国领土范围的中心。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为什么都把首都定在距离统治集团发源地不远地方的观点”理解错误,原文第四段只是列举了这一现象,并没论述为什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无友不知己者。后世对此一般有三种理【解析】
其一,没有朋友比不上自己;其二,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其三,不跟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交往。这些理解折射出来的其实是不同的人际交往现、人生价值观。

在一次班会课上,老师让大家对这几种理解进行讨论。请你写一篇文章参与讨论,阐述自已的观点及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据《韩非子》记载:晋文公的时候,炊事宫呈上的烤肉上有毛发缠绕在上面。文公叫来炊事官训斥道:“你想让我噎着吗?为什么在烤肉上有绕着的毛发?”

假如你是炊事官,你该说一段怎样的话来为自己辩白。要求:①所写语言要有逻辑推理过程;②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以及在自身发展中长期形成的思维程式等,使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性,除此之外,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①_____。文化发展适应新的时代,呈现出蓬勃态势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相反,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②_____,这种征候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便由衰落走向死亡,③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B. 喇叭里传出了电工收电费的通知:各位村民注意了,明天交电费,晚上六点以前要是交不清,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C. 张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同桌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张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D. 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建设智慧城市要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人手,合理规划、管理城镇,打造城市宜居环境,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B. 不同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式、造现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D. 频繁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不仅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而且让无辜孩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当前安全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