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19分)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

文言文阅读(19分)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梁孝王,景帝同母弟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安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贪嗜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B. 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C. 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D. 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

A. “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B. 大长公主,即皇帝的姑母一辈的人。史称帝姑。有时仅为尊号、封号或谥号,但也是皇帝的姑母辈。

C. 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D. 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

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梁孝王和景帝是同胞兄弟,由于倍受窦太后喜爱,允许他推举丞相和二千石级官员,因此他进出、游戏的排场,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

B. 在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军队打退叛军,为阻止叛军西进,保卫太后和皇上立下功勋。

C. 由于韩安国明于事理,善于剖断,他终于通过太后,化解了景王和梁孝王之间的嫌隙。

D. 韩安国有大韬略,有才智,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士人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4.(小题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5分)

2)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5分)

 

1. C 2. B 3. C 4. (1)窦太后知道景帝不满意,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而向他们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怒”迁怒;“案”通假“按”,追究、查办;“所为”所字结构;各1分,句意信达2分) (2)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取合”“而”“忠厚”各1分,句意信达2分)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                  址:山脚

B. 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                咎:责怪

C. 于是余有                          叹:叹惜

D. 孰能讥之乎                          其:难道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选项对加点词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 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鄙:边邑

B.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冢:墓旁的屋舍

C.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换上朝服

D.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          翼:像翅膀一样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制止,约束)    B. 金石可(雕刻)

C. 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    D. 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犯罪)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耕织(致力,从事)|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B. 秦有余力而制其(困乏,疲惫)|率疲之族(疲惫)

C. 之不传也久矣(风尚)|据崤函之(险固的地势)

D. 至尊(登上)|以天下之士(招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 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 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D.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吉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D. 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D.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